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政客-第5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爱卿、晋王,已经是秋收季节了。”
朱由检短短的一句话。让杨嗣昌和朱审烜的脸sè都变化了,朝廷里面的传闻,两人也是知道的,不知道做了多少的解释,两人的心情当然是不一样的,可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让皇上减少猜忌,为了让征伐顺利的进行。
可皇上越来越大的担心,两人也是清楚的,按照道理来说,两人做出来了不少的解释,苏天成也有密折专门作出了解释,皇上是不应该有那么多担心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询问,只能够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皇上对苏天成,已经是很不放心了。
杨嗣昌的心情稍微平静一些,朱审烜就不一样了。
苏天成所做的准备,内心的想法,他是清楚的,从皇上的态度来看,苏天成的担心是完全有道理的,做出来的准备,也是必须的,按照目前的态势发展下去,恐怕还没有剿灭后金鞑子,苏天成本人就要出事情了,而且跟随苏天成的诸多大臣和军官,也面临着被清洗的命运,包括他自己在内。
以往那种为苏天成辩解的办法,如今不能够用了,否则就会引发皇上更大的怀疑,这个时候,只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了,恐怕这样,才是保护苏天成的最好办法了。
看见皇上如此说,朱审烜看了看杨嗣昌,率先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秋收季节到来了,苏大人应该是要出征了,若是继续找借口推诿,皇上可下旨斥责了。”
朱审烜刚刚说完,杨嗣昌马上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不妥,苏大人曾经在后金鞑子表面臣服我大明的情况下,率领大军征伐蒙古,改变了蒙古草原的局势,狠狠的打击了后金的势力,由此可见,苏大人是有着充足准备的,也是清楚什么时候能够发动进攻的,臣专门分析过的,此次的征伐,乃是我大明与后金鞑子的决战了,生死攸关,越是这样重大的战斗,越是需要做出来详细的规划,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才能够开始大规模的征伐,不能够有丝毫的疏忽啊。”
杨嗣昌所说的话语,实实在在,也是他与朱审烜等内阁大臣多次商议,顶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所形成的意见,这个意见,杨嗣昌也曾经在皇上面前几次提及了,当然,皇上的担忧,杨嗣昌也是清楚的,可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皇上越是需要保持冷静,不能够激动,就算是有着猜忌的心理,也不要透露出来的。
杨嗣昌和朱审烜两人的想法,就是在这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
作为朱审烜来说,长期在权力斗争的漩涡里面,深刻体会权力争斗的残酷,苏天成的意见,他既然完全支持了,就要全力以赴的维护,或者是从中斡旋,为苏天成争取到更大更多的空间,这一点也是与他自身的安全息息相关的,可杨嗣昌不是这样的想法,杨嗣昌还是想着能够维护皇权的,就算是皇上猜忌苏天成,但也要等到剿灭后金鞑子的战斗处于尾声之后,再来采取行动的,至于说苏天成是不是会真正的威胁到皇权,那不是他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
朱审烜和杨嗣昌的不同意见,令朱由检感觉到有些吃惊,这可是很少出现的情况,这么长时间以来,朱审烜一直都是为苏天成解释的,这一点朱由检也可以理解,毕竟苏天成是朱审烜的妹夫,上次朱审烜到登州去宣旨,没有什么异常的举动,与苏天成单独呆的时间,不超过一刻钟,而且朱审烜很快离开了登州,回到了京城,一同跟随去的锦衣卫和东厂的人,也没有发现问题。
朱由检还没有怀疑到朱审烜,毕竟朱审烜能够成为内阁次辅,这是他一力提拔的结果,在自身的影响力方面,朱由检还是很有信心的,他一直都认为,自己所做出来的决策,是非常不错的,特别是这些年以来,皇权得到了极大的稳固,大明也在朝着正常的轨道发展,一旦彻底剿灭了后金鞑子,自己的宏伟大略,就可以完全实现了。
朱由检更不会怀疑杨嗣昌,杨嗣昌这个内阁首辅,察言观sè,能够依照他的意思,做出来决定,在内阁权力受到抑制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来太多的不满意,这就很不错了,不像以前的内阁首辅,首先想到的,都是巩固自身的权势。
苏天成究竟有什么样的想法,朱由检不能够肯定,放心是不可能的,毕竟苏天成的权力太大了,上次给苏天成的圣旨,朱由检就花费了一番的心思,在江宁营的调动方面,苏天成是可以行使权力的,可以自行的做出来决定,但在调动其余的军队方面,依旧要经过兵部和内阁,譬如说辽东的边军,就不能够随意的调动。
是不是下旨催促苏天成,朱由检也思考了一段时间,该如何的催促,他也思考了。
到了这个时候,朱由检的心里,已经有了定论了。
他没有驳斥杨嗣昌和朱审烜的意见,慢慢的开口了。
“朕以为,秋收的时节到了,苏爱卿需要的各项准备,基本都充足了,这个时候出征,正是最好的时机,朕已经下过旨意,就不必重复了,兵部拟出敕书,代朕催促一下,看看苏爱卿究竟是什么考虑,朝廷也好做出来响应的准备。”
杨嗣昌准备再次开口的,但他感觉到了,这是皇上深思熟虑的结果,按说兵部发出去敕书,是不合适的,苏天成本就是内阁大臣,要说催促,也应该是内阁直接提出来意见,皇上不是不知道这一层的意思。
朱审烜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可内心里面,再一次肯定了,苏天成的安排是合适的,一旦江宁营剿灭了后金鞑子,明初的有些事情,很有可能重演,到了那个时候,再来做出相应的准备,肯定来不及了。(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阅读。)
∷更新快∷∷纯文字∷ 〗
'正文 第九百九十七章 好不到哪里去'
虽然身体rì渐的衰弱,但皇太极的思维是非常清晰的,而且越是到了关键时刻,他越是能够做出来准确的决定,自从确立豪格为皇太子之后,大清国虽然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局面,但情况没有出现什么变化,主要还是代善和济尔哈朗等人,对他的决定表现出来了坚决的支持,就算是不服气的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等人,表面上,也不敢有什么异常的举动。
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皇太极已经非常满意了,豪格被立为皇太子之后,留在了沈阳,而且全面负责沈阳的护卫事宜,这也在无形之中,加强了豪格的权威,护卫沈阳,历来都是正黄旗和镶黄旗负责的,因为豪格成为了皇太子,正蓝旗也开始负责沈阳的护卫事宜了,也就是说,豪格能够直接调动的军队,有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了,在力量方面来说,远远强于多尔衮和多铎了。
豪格负责沈阳的守卫,还有一个最大的权力,那就是能够决定,哪些人可以留在沈阳,哪些人不能够留在沈阳,特别是那些满人的权贵。
这方面的安排,皇太极没有提出来要求,让豪格自己去处理。
皇太极尽管身体不好,但还是有着极大的信心,不管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都可以处理大清的所有事宜,不管是代善、济尔哈朗,还是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等人,都是要听从他的调遣的,开国的皇帝,就有着这方面的自信,他不会担心豪格夺取权力,更不会担心豪格有着什么不一般的举措,也相信豪格不会做出来什么出格的事情。
考验是必须的,豪格尽管有着不令人满意的地方。
出于这样的原因,在豪格刚开始理事的时候,皇太极几乎没有干涉,他想着歇息一下,也想着豪格能够尽快的熟悉朝政。
皇太极的这一番苦心,最能够理解的就是范文程了。
范文程已经成为了豪格的智囊,通过多年的努力,范文程总算是达到了目的,不仅仅成为皇太极最为信任的汉人,也成为了豪格倚重的大臣,放眼整个的大清国,做到了这一点的,也仅仅是他范文程。
本身就是汉人,接受了汉文化的教育,范文程的认识是很透彻的,世上最难做的,就是皇太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所有的行动,都要受到制约,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事情,要照顾到上上下下的关系,稍微不注意,就难以保证皇太子的位置。
大清国的情况有所不同,皇太极的地位是非常牢固的,这也是因为多年的征伐、英明的决定和不一般的能力所形成的,任何人都无法抗衡,更不可能说动什么歪心思。皇太极确立豪格为皇太子,这个决定也并非是百分百的满意,只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没有其他的人选了,加之皇太极的身体rì渐衰弱,还不知道能够支撑多长的时间。
矛盾肯定是存在的,这也是因为大清国的传统,英勇善战是大清国唯一确立能人的标准,至于说决策方面,反而没有那么的重要了,范文程认为,大清国必须要改变这样的认识观点,皇上不一定要亲自冲锋陷阵,重点还是运筹帷屋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可惜豪格不是这样的认识,长时间的征伐,豪格还是习惯了在战场上的冲锋,这不一定是坏事情,要是豪格依旧是豫亲王,依旧带领正蓝旗厮杀,遵照皇太极的要求来做事情,这不是缺点,但成为了皇太子,仅仅有这样的认识,那肯定是不行的,对于今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至少豪格要考虑到大清国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多多尔衮和多铎等人在大清国的影响,要考虑到皇太极龙御归天之后,自己怎么样统领整个的大清国。
好处也是有的,那就是皇太极能够完全掌控局面,能够放手让豪格去做事情,甚至是做出来决定,不会对豪格有怀疑的情绪,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豪格对皇太极是非常尊重的,做出来任何的决定,都是要请示皇太极的,绝不会擅自做出来主张。
基于这样的情况下,范文程作为智囊,面临的困难也是不少的,这也是考验他智慧的时候,若是能够很好的辅佐豪格,顺利的登上皇位,就可谓是大清国最大的功臣之一,就不需要考虑到汉人难以在大清国立足的问题了。
所以,在给豪格提出来意见建议的时候,豪格非常注意,多方考虑之后,才会说出来。
大清国的守卫事宜,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为要害的三个地方,守卫都出现了一些变化,辽东方面,代善与多尔衮共同来守卫,这等于是削弱了多尔衮的权力,海州方向,济尔哈朗与多铎一同守卫,也是削弱了多铎的权力,至于说阿济格,暂时不能够掌握军权,根本就形不成什么威胁,皇太极这样的安排,令范文程大为敬佩,一方面大清国需要骁勇善战的多尔衮和多铎,一方面也要限制两人的权力。
因为确立皇太子的事情,大清国与大明朝廷再次交恶了,皇太极认为,年内的时间,明军一定会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或许是决战了,谈判的事宜,令朱由检丢掉了面子,这样的气,朱由检是忍不下去的,一定会主动的发起战斗。
大清国诸多的满人权贵,也是这样的认为,大半年时间的休养生息,很多的事情得到了完善,特别是正红旗再次的建立起来,大清士的总人数,恢复了以前的数字,满八旗将士接近二十万人了,汉八旗的将士也超过了十万人,这其中,汉军的总人数锐减,大部分的汉军,都编入到汉八旗之中了,汉军曾经的三个江宁尚可喜、耿仲明和孔有德三人,悉数都丧命了,如此的情况下,只能够将诸多的汉军,编入到汉八旗之中去了。其实这也是一种完善的举措,让汉八旗能够壮大起来,让以前比较孱弱的汉军,得到系统的训练,也让汉军的地位逐渐稳固。
有了这么多的军士,面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大清国的满人权贵,还是很有信心的,甚至有人提出来了建议,可以派遣一部分的大军,再次的进入méng古草原,展开对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的打击,让草原平定下来。
豪格是有些沮丧的,他习惯了骑马在野地里驰骋,带领将士厮杀,从胜利之中感受到喜悦,可称为了皇太子之后,他没有这些机会了,连续几个月的时间,他都需要在宫里,看着数不清的奏折,坐着一些不可能做出来的决定,每当要做出来决定的时候,豪格必须首先考虑清楚,想想该怎么做,接着就是向皇太极禀报,最终按照皇太极的要求,发布命令。
这样的rì子,可不是豪格所期望的。
好在有范文程等人,在一边帮忙建议,代善与济尔哈朗,也从中斡旋,这多少令豪格感觉到了欣慰。
最近的时间,大清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防备明军的进攻事宜,重点是预防苏天成的江宁营,明军可以从两个甚至三个方向展开进攻,最为可能的是从复州和宣州方向,可以直接进攻海州,威胁到辽阳,其次是从辽东展开进攻,威胁到广宁,渡过辽河之后,可以直接进攻沈阳,另外就是从草原上展开进攻了,威胁到大清国的后方。
豪格重点考虑的,也就是这个问题了。
征伐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不仅仅是军队的调遣问题,还有人员的安置问题,这方面,范文程提出来了建议,军队驻扎的地方是不需要变动的,满八旗和汉八旗的旗主,悉数都留在沈阳,听候调遣,一旦明军展开进攻了,旗主按照皇太极和皇太子的调遣,前去指挥军队迎战,至于说这个建议背后的原因,范文程没有做出来过多的解释,衙相信豪格能够明白。
偏偏豪格在这个问题上面卡壳了,豪格的认为,满八旗和汉八旗的旗主,必须和军队在一起,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应对明军的挑衅,能够更好的做出来决定,全部都留在沈阳了,遇见了紧急的情况,岂不是措手不及。
豪格在禀报皇太极的时候,提出来了两个建议,皇太极追问豪格,认为哪一种建议更好,豪格老老实实的说了,旗主跟随军队的建议更好,听见豪格这样的回答,皇太极脸上带着微笑,嘴里叹气,皇太极清楚,想要豪格如同自己一样,能够考虑到诸多的不利因素,可能xìng是不大的,不过豪格能够以大清国为重,时时刻刻想着大清国的安危,而不是一味的想着自身的位置是否巩固,从这个方面来说,豪格所做的一切事情,是能够令皇太极放心的。
皇太极最终准了豪格的意见,而且通过一定的渠道,将这件事情透lù出去了,也是为了展现豪格以大局为重的观念。
得知了这个情况,范文程暗暗叹气,他万万想不到,豪格还是不能够明白自己的意思,以为成为了皇太子,一切都安定下来了。RS!。
'正文 第九百九十八章 分析局势(1)'
兵部的敕书到了督师府,苏天成有些奇怪,朝廷着急征伐后金鞑子的事宜,这是很正常的,不要说朝廷,就连苏天成自身,一直都在思索这个问题了,可皇上没有再次下旨,而是通过兵部发来了敕书,这有些说不通,尽管兵部是可以代表朝廷的,但自己是内阁大臣,地位远在兵部之上,这样做显然不合适。
朱审烜接连写来了好几份的密信了,通过这些密信,苏天成掌握了京城里面的诸多情况,包括皇上的态度,从朱审烜的分析来说,京城的情况不是很好,因为迟迟没有对后金鞑子展开攻击,部分的朝廷官员有着很不好的看法,皇上也更加的猜忌了。
明末地方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比较的普遍,形成这样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说朝廷想到了很多的办法,但这种情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北方遭遇多年的战火,卫所军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