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政客-第3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外;孙承宗到府邸来了;其实也是表态;那就是自己不用担心;遭受到诸多的暗算了;依照孙承宗的资历和威望;想来不至于做这等无聊的事情。
一个多时辰之后;孙承宗准备告辞了。
温体仁一直送到了府门口。
临走的时候;孙承宗突然说出来几句话。
“大人;你我都有着一种想法;那就是能够安度晚年;我是多次体验到了;数次离开朝廷;回到家乡了;想着能够安度晚年了;可惜身不由己;若是大人能够有这等的福气;我是羡慕不已啊;我已经七十五岁了;早就该歇息了啊。”
送走了孙承宗;温体仁的情绪很快好了。
再次提笔写辞呈的时候;也顺畅很多了;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就写好了辞呈;他的内心安稳下来了;自己回到家乡之后;完全能够安度晚年;不用有多少担心了;至于说着权势;挽留不住了;索xìng看开一些。
崇祯十年六月;朝廷再次传出来令人震动的消息。
内阁首辅温体仁;因为身体的原因;辞去职务;皇上几次挽留;考虑到温体仁过于cāo劳政务;身体确有不适;准予辞去内阁首辅职位。
温体仁辞去内阁首辅职位;内阁次辅孙承宗;自热而然成为了内阁首辅。
这还不算是最为轰动的事情。
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贺逢圣;内阁宰辅、文渊阁大学士黄仕俊;两人同时辞去所担任的职务;刘宗周官拜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参赞机务;唐世济以左都御使敕封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参赞机务。
黄道周敕封左都御史。
这也就是说;孙承宗出任内阁首辅;唐世济和刘宗周悉数进入了内阁;黄道周成为了都察院的最高领导;成为与六部尚书齐名的官员了。
这个任命;释放出来的信号;非同一般。
孙承宗出任内阁首辅;这在大家的预料之中;没有什么奇怪的;依照孙承宗的威望;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朝廷不会有多大的波动;但唐世济和刘宗周两人进入内阁;就令人琢磨了;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刘宗周和黄道周两人;出自于中兴学社;孙承宗曾经是中兴学社的直接负责人;要说孙承宗在内阁里面;也是需要得到支持的;所以说;刘宗周进入到内阁;这可以解释;也能够理解;刘宗周是明朝大儒;威名远扬;完全有资格出任内阁宰辅。
唐世济进入内阁;而且排名在刘宗周的前面;这就令人有写不懂了。
这里面有一个最为令人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唐世济也是浙江乌程人;和原内阁首辅温体仁是老乡;两人是一个地方的人;平rì里关系也还不错的;难道说唐世济进入内阁;得益于温体仁的推荐吗。
这样说来;温体仁虽然退下来了;可依旧是受到皇上信赖的。
传闻开始在朝廷里面出现;也没有谁出面反驳。
如此一来;温体仁虽然退下来了;可依旧还是受到尊重的;就算是那些对温体仁恨得咬牙切齿的人;也不敢轻举妄动;这里面就包括了曹化淳。
大明朝内阁的变动;也引发了后金的注意。
皇太极极为关注这件事情;得知孙承宗出任内阁首辅之后;好长时间闷闷不乐;孙承宗的本事;他是知道的;主政辽东的时候;布置了关宁锦防线;成为了后金骑兵无法逾越的一道巨大障碍;这么多年的努力;父皇和他拼命攻打;也莫可奈何;这道防线固若金汤;无法攻破。而且孙承宗还建议了;大明军队必须要坚守关外;决不能丢掉宁远;这也是对后金形成巨大牵制的一招。
这样的人出任了内阁首辅;肯定会关注辽东局势的;若是加紧了对辽东的建设;不知道刚刚成立不久的大清国;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命运。
皇太极觉得自己太倒霉了;苦心经营这么多年;眼看着大清国开始慢慢的崛起了;谁知道遇到了苏天成和孙承宗这样的强敌;难道说老天都对大清国不满意吗。(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正文 第五百五十四章 丰收的喜悦'
一轮的风波,总算是完美解决了,孙承宗成为了内阁首辅,刘宗周进入了内阁,唐世济也是熟悉的,苏天成感觉到,自己的运气真的是来了。
时光进入了七月,秋收的季节马上就要到了,陕西各地的情况都不错,虽然说也有地方遭遇了旱灾,但官府发动了众人的力量,打井找水,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最为重要的是,陕西裁撤卫所军队之后,空余出来了不少的劳动力,那些进入到巡检司的军士,也是可以参加生产的,陕西经历多年战乱,缺乏人口的情况,得到了一定幅度的缓解。
甘薯和玉蜀黍的推广种植,也取得巨大的成效。
特别是甘薯,产量远远高于小麦和玉蜀黍,成为了不少农户的首选,农户对甘薯不是太陌生,邻近的山西,很多的农户都种植这个东西,可以饱肚子的,只不过陕西一直都没有流传开来,大概是因为长时间处于战乱之中,没有多少人考虑到农业生产的。
甘薯的巨大作用,跟随苏天成的苏平阳、渠清泽等人,是非常清楚的,就是朱审烜和朱由菘,也知道这个东西,唯有陕西的一些官吏,不是很了解,各地知府中间,也就是陈于泰不是很熟悉甘薯,但也是按照巡抚衙门的要求,在本地大力推广了甘薯的种植。
眼看着收获的季节到了,苏天成知道,只要陕西的甘薯能够大获丰收,完全可以解决老百姓吃饭的问题了。而且还有不少的粮食能够交易,互市可以取得更多的收益。
牛二等人。还发明了一种栽培的方法,就是在田地里插种玉蜀黍,相当于几百年之后的重岔栽培,也叫做套种栽培,高杆作物和地面长出来的作用,混合栽培,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粮食产量,这种办法。在河南府已经取得成功,从目前的情况看,在陕西也能够获得成功了。
套种栽培最早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二十世纪初,因为苏天成的穿越,崇祯年间,就出现了套种栽培。要知道,这种栽培的办法,一旦能够大规模的推开,提升了粮食产量,在粮食亩产低的可怜的明朝,可以救活无数的老百姓。
七月中旬。收获季节到来了。
省、府、州、县衙门的所有官吏,几乎都深入到田间地头去了,一方面指导和督促农民搞好收割,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善官民之间的关系。
七月是流火的季节,整个的陕西境内。到处都是欢声笑语,辛苦了几个月。眼看着就要丰收了,谁都是高兴的。
好多年过去了,陕西的农民,从来没有想到过,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因为好些年的灾荒,陕西出现了不少的流寇,也有好多的人活活饿死了,粮食奇缺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饿怕了的农民,对于田地里面长出来的粮食,有着一种近乎膜拜的心理。
农民确实是淳朴的,去年冬小麦获得了收成,好多的人家,勉强能够过rì子了,虽然说吃不饱,但不至于饿死人了,也不至于出门去做流民了,这一次,小麦、玉蜀黍和甘薯,都获得了丰收,可以说,从这一刻开始,绝大部分的农民,都能够吃饱肚子了。
这一切,与官府有着莫大的关系,若不是官府稳定了陕西的局面,鼓励农民种植土地,还拿出来了种子,绝不会有眼前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需要诸多的教诲,各村的里长和甲首,自然有了权威,农民有什么事情,找到他们评理,也听从他们的安排,里长和甲首,服从官府的安排,这样一级一级的落实下来,陕西各地,渐渐恢复了多年前的情景,老百姓开始崇敬官府,排斥流寇。
苏天成亲自到咸阳城郊,参加秋收。
虽然气候炎热,不过苏天成还是亲自下地了,搬包谷看似简单其实很不舒服,酷热的天气之下,还要穿着厚厚的衣服,若是想着凉快,赤膊上阵,玉米叶子会令你的身上伤痕累累。
满头大汗的苏天成,不以为意。
他这样做,带有作秀的xìng质,但更加主要的是带头,是传递给各级官吏一个信号,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就要体验到老百姓的辛苦,就要有深切的感受,这样才能够在署理政务的时候,真正的想到老百姓。
不过苏天成下地,引发的安全保卫措施,还是太严格了一些。
尽管说几个月时间过去了,流寇都逃到了四川,但谁也不敢保证,陕西还有没有流寇的残余,何况江宁营剿灭了十万流寇,活捉了流寇首领高迎祥,高迎祥的那些亲兵,会不会隐藏在人群中,对苏天成不利。
江宁营派出了一千将士,专门负责苏天成的安全,渠清泽也是紧紧跟随,至于说王大治,几乎成为了苏天成的影子。
在田地里忙活了一个时辰之后,苏天成终于停下来了。
或许是心情很好,苏天成没有感觉到劳累,他提出来了,还要到其他的村镇去看看,这种丰收的景象,确实是很难得的。
不过这种视察,很快结束了,无他,苏天成下去看人家收割的时候,阵势太大了,农民连知县都难得见到,更不要说见到巡抚大人了,所经过的地方,就是在田地里忙活的农民,都要赶快走到路上,行跪拜礼,苏天成本不想扰民的,就是想着看看田地里丰收的情况,可惜这样的目的是达不到的。
七月下旬,喜讯不断传来。
西安府、汉中府、延安府、凤翔府、庆阳府和平凉府,粮食都获得了丰收,临洮府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稍微差一些,粮食的产量稍微低一些,但也是不错的,唯一不行的就是巩昌府了。
巩昌府的知府是陈于泰,当初牛二一行到巩昌府去推行甘薯和玉蜀黍种植技术的时候,陈于泰就是不大接受的,认为陕西这个地方,历来都是种植小麦的,突然决定要种植甘薯和玉蜀黍,要是不能够成功怎么办,所以说,在推行种植技术的时候,没有大力支持,牛二等人当然能够看得出来,那个时候,他们到各地都是受到欢迎的,看见巩昌府是这样的情况,也就没有多停留。
如今结果出来了,巩昌府所辖的地域辽阔,粮食不能够丰收,官府得到的收入,自然就少了很多了,巡抚衙门和苏天成可不会实行包干制的,地域xìng的差异肯定是存在的,若是因为官府的原因,导致了收入的减少,这是需要自行承担责任的。
按说粮食收成不是很好,陈于泰应该主动到巡抚衙门,至少要表明自身的态度,表示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可惜苏天成没有看见,陈于泰一直都没有到咸阳来,来禀报巩昌府情况的,是知府的副手同知。
苏天成再次感觉到了不舒服。
作为一名穿越人士,他很清楚,想着天下大同,那是不可能的,陕西境内,存在一定的反对力量,这能够令自己清醒,也可以让皇上和朝廷放心,所以他不会要求铁板一块,但有一个方面,那是必须坚持的,就是巡抚衙门发出去的命令,府州县必须要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情,绝对不能够出现。
考虑到陈于泰是殿试状元,和自己是同窗,苏天成写了一封信,带到了巩昌府,这封信写得很是简单,告诉了陈于泰,今后巡抚衙门做出来的决定,府州县必须执行,就算是有什么反对意见,没有得到朝廷的敕令和皇上的旨意之前,依旧要按照要求做事情。
这件事情,也令苏天成开始清醒了,很多的读书人,士大夫,士绅富户,他们的认识是固定的,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他们不大可能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而且这个阶层,有着一套固定的东西,说这些规矩是迂腐的也好,陈旧的也好,人家就是按照这些规矩来做事情的。
若是想着慢慢改变大明朝的现状,完全依靠读书人,可能是行不通的。
难怪古往今来的成大事者,身边都有一帮忠心耿耿的人,都是跟随多年的,这样才能够保证令行禁止,才能够保证大家都是一条心。
粮食丰收,带给苏天成的不仅仅是喜悦,还有很多的思考,大明朝的现状就是这样,完全推翻这样的现状,可能xìng是不大的,若是想着发生根本xìng的改变,只能够从最上面做文章,盯住朱由检的可能xìng不大,那就只有盯住太子朱慈烺了。
朱慈烺是崇祯二年出生的,崇祯三年二月,刚满一岁的时候,被册立为太子的,如今也不过九岁,正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能够给朱慈烺灌输诸多的理念,更多的依靠制度来治理国家,才有可能保证大明朝真正的繁荣富强。
不过这也就是苏天成的一些想法,万万年的打算,他是没有的,只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着大明朝兴旺起来,就算是很不错了。(
'正文 第五百五十五章 流民的警示'
(感谢星汉马、陌生友人、笨笨熊、胡不归0831投出了宝贵的月票,谢谢了。)
看着奏折,苏天成皱着眉头,显得很是无奈。
坐在一边的渠清泽,看见了苏天成的神情,开口说话了。
“大人,下官以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是什么坏事情,只不过陕西各地刚刚丰收,此等的情况,还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应付的,是不是给各府州县提出来要求,必须要妥善解决此类的情况。”
“老渠啊,不是那么简单啊,要说陕西各地,老百姓根本就不富裕,官府也没有应付这等事情的能力,陕西才刚刚开始复原,老百姓刚刚能够安定下来,骤然出现这件事情,有可能让前面所做的一切,完全散失作用啊。”
“可这样的事情,若是不管不顾,也有可能出现问题啊。”
“说的是啊,这让我想到了,若是仅仅陕西一地致力于民生建设,恐怕是杯水车薪,河南府的张溥也多次给我写信了,诉说困难,我本还有些不相信,现在才开始明白,张溥是真的有些难以承受了,看看江宁县,为什么能够应付此类的情况,那是因为南直隶普遍条件都不错,老百姓基本能够维持生活,可这里的情况,就不是如此了。”
苏天成这样说,渠清泽也是哑口无言了。
宁夏卫、榆林卫以及延安府、汉中府、平凉府、庆阳府、临洮府等地,都发来了紧急奏折,说是有大量的流民进入,官府骤然感觉到压力,难以应付了,这些流民的境况很不好。急需得到救济,否则难以维持,几个地方的官府,都是在勉力维持,购买粮食,设立粥场。可流民的数量实在是有些庞大,长期如此,肯定是不行的。
通过暗线的调查,流民的主要来源是三个方面,第一是曾经被蒙古部落劫掠的汉人,因为互市的开始,因为江宁营和新军的崛起,渴望回到家乡,加之蒙古各部落崇拜强者。几次与江宁营、新军交锋,遭遇惨败,对汉人开始有些敬畏了,而且陕西巡抚苏天成和新军都指挥使卢象升曾经警告过蒙古部落的首领,绝不能够虐待汉人,否则会起兵灭掉他们的部落,所以蒙古部落放松了对汉人的管控,绝大部分的汉人。都启程回到家乡了,可这些人。离开家乡的时间有些长了,有些甚至是全家都被劫掠到蒙古,突然回到家乡来,举目无亲,生活无法维持,只能够依靠官府的救济。
第二是四川一带的流民。流寇进入四川之后,尽管说四川总兵官、镇东将军秦良玉,率军多次的征剿,但作用不是很明显,四川本就是穷苦之地。因为骤然起来的战乱,大批的老百姓流离失所,紧靠着四川的汉中府,瞬间成为了重灾区,数万四川的老百姓,涌入到汉中府,这些四川的流民,品质还是不错的,特别能够吃苦,可他们什么都没有,只能够依靠官府的救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