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吴三桂新传-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将闻言不由的相互对视,面对满清的二十万大军,大帅为何依然有如此的自信能将敌人彻底铲平呢?

第九十五章   三大杀招  下

袁承志当晚赶到锦州面见了三桂,虽然此时三桂因为长平公主一事已经对袁承志有了更为复杂的看法,但当此大敌当前的时刻没有动任何声色,依然亲密的搂着袁承志并向他面授机宜。

袁承志接到密令后,立即马不停蹄的连夜赶往盛京。一直到了第二日晚间,袁承志才终于找了个机会偷进了盛京城外密密麻麻的满清军营。

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躲过了层层巡逻的岗哨,袁承志终于寻到了汉八旗的主将营帐。由于大军人数众多,朝鲜的两万步兵和汉人组成的六万八旗步兵都驻扎在盛京城外,而城内则是蒙古科尔沁部的三万骑兵与满人组成的九万八旗军队。

汉军的主将正是前蓟辽总督洪承畴,副将则是前锦州总兵祖大寿。而袁承志此次正是奉三桂之命前来偷寻二人。

袁承志无声无息的来到大帐之外,见四下里无人,随后掏出金蛇宝剑在营帐上弄了一个小洞,紧接着趴在洞口处向内里偷偷察看。

此时营帐之内有两个人正在不断的商议着什么,袁承志偷听了一会儿,从两人的装束及对话的内容来看,应该就是洪承畴与祖大寿无疑。当下再次查看四周,见没有任何可疑的迹象,立即有如闪电一般飞速打开帐门闪了进去。

洪承畴与祖大寿正在讨论如何分配指挥兵力之时,忽然一个人影窜了进来。两人大惊,还是祖大寿反应迅速,立即挥掌上前,企图在来人还未站稳之际将之当场制服。岂知他刚刚来到此人身前,那一身黑衣之人迅快的出手,后发先至的抓住了祖大寿的腕上脉门,令祖大寿立即手臂一麻,使不出本分力气。

洪承畴惊骇欲绝,但他年老成精,人生经验丰富,知道此时纵然是张口喊人也已经来不及,那黑衣人完全可以在手下冲入之前将自己二人当场扑杀在内。当下洪承畴忙道:“这位好汉有话好好说,请先放开我的同伴!”

袁承志扣着祖大寿的脉门,轻声道:“敢问二位可是洪总督与祖将军?”

他这句话很是客气,用的又是二人以前在大明的官职。洪承畴心思剔透,立即知道此人乃是大明派来。当下连忙道:“正是我二人,还请这位好汉先放开祖将军,我们可以坐下来好好谈!”

袁承志道:“为了以防二位对我产生误会,在下先自我介绍一下。在下袁承志,家父乃是前蓟辽督师袁崇焕。”

这番话说完,洪承畴与祖大寿都是一震,随后相互对视了一眼。

袁承志介绍完自己后,当即放开祖大寿。而祖大寿却并未立即离开,而是仔细的打量袁承志,缓缓道:“果真是你,和袁督师长得真像!没想到你长这么大了,而且身手还这么了得!”

洪承畴上前道:“既是袁督师之子,那说起话来更方便了。来,我们这边详谈。”

袁承志道:“不必了,在下还有要事在身,不便久留。只是过来帮吴三桂大哥给两位传个话。”

洪承畴道:“原来如此,不知吴大帅要你带什么话!”

袁承志道:“吴大哥要在下转告两位,他并不想强迫两位立即叛出清军阵营,只是希望两位认清形势,千万莫要轻举妄动,被皇太极、多尔衮等当作挡箭牌。”

洪承畴与祖大寿听了相互看了一眼,他们满以为吴三桂定会要袁承志百般劝说自己归降明军,叛出清军。而且洪承畴也早做好了回击的准备,可吴三桂却并未有此意,登时让洪承畴的准备落空。当下他好奇道:“不知吴大帅此话究竟是何意?”

袁承志道:“此刻在下还不方便说,只是告诉两位,时局很快就会有很大的变化,希望到时两位能够及早做出决定,至于那时两位是战是降,相信以洪总督慎密的心思定会做出决断。在下言尽于此,告辞!”说完不待两人说话,已经拉开帐门,向四外里扫视一番,飞速的穿了出去。

洪承畴与祖大寿相互默然片刻,祖大寿一肚子疑问,刚要询问洪承畴吴三桂究竟是何意思,洪承畴已打断他道:“老夫估计吴三桂近期肯定会有什么大动作,来,我俩再好好商量商量。”

袁承志连夜翻过盛京城,直奔皇宫潜行而去。由于上次刺杀玉真子时来过这里,因此很快便翻进皇宫。不过皇太极今夜在哪里歇息还是个难题,最后袁承志经过仔细寻觅,终于在一个亮灯的殿外停了下来。

此殿名叫崇德殿,整个皇宫之中只有此殿内还亮着灯光。袁承志无声无息的跃上殿顶,随后一个倒挂金钟,头下脚上的趴在上面向殿内探视。

殿内一片通明,一个身穿黄袍的中年男人此刻正不断的在桌子上奋笔疾书,不知忙着什么。他的左右分别站着一个小太监,此刻也都是睡意浓浓,不时的打着哈欠。

袁承志见了此人一身打扮,料到他必是鞑子皇帝皇太极无疑。顿时,想起了被他间接害死的父亲,不由的杀机大起,瞅了瞅四下无人,抽出金蛇宝剑,一个纵身,飞向殿内。

那两个小太监迷迷糊糊的还未看清飞进来的是什么东西,已经被袁承志的金蛇剑尖分别点中胸前要穴,那两人立即倒地昏迷。

皇太极闻得眼前风声突起,连忙抬头,正见到袁承志将两个小太监点倒。大骇下慌忙站起身想要向后躲避,袁承志的金蛇剑迅疾一挥,已经横到皇太极的颈前。紧接着狠狠道:“你再敢动弹半分,我就要了你的命!”

皇太极见刺客的剑尖已经牢牢抵在自己的颈前,再也不敢妄动,眼神一阵乱动,道:“是吴三桂命你来的吧!朕早就该想到他会有这一手了,只可惜还是疏忽了!”

袁承志冷冷问道:“你可知我是谁?”

皇太极闻言缓缓扭动脖子看向袁承志,疑惑道:“你是?”

袁承志哼了一声道:“狗皇帝,当年你使用反间计害死我父袁崇焕时,可想到过有今日?”

皇太极双目立时瞪大,道:“原来你是袁崇焕的儿子!”

袁承志道:“不错,今日正是替我父报仇雪恨而来!”

皇太极连忙辩解道:“你父亲不是朕杀的,而是崇祯所害。你应该找他寻仇才对!”

袁承志心中燃烧起腾腾的怒火,冷冷道:“休得狡辩,看我今日为父亲报仇!”说这话双目中杀机大起。

皇太极在此性命攸关的一刻,再也保持不了皇帝的尊严,慌忙抢道;“先别动手,你要什么朕都给你,只求你放过……!”

话还未说完,袁承志的金蛇剑已在皇太极的颈前狠狠的一抹,立时“噗”的一声,鲜血由他颈前的创口处狂喷而出。

袁承志收回了金蛇剑,望着使劲捂着脖子,不住翻着白眼的皇太极,冷冷的道:“这一剑是替我父亲还的!”

皇太极扑通一声栽倒在地,双腿继续挣扎了几下,随后再也不动。

袁承志见他已经死绝,这才走到一名昏倒的小太监旁,伸手解开了他的穴道,并把金蛇剑架在他的脖子上。

那小太监吓得当场尿了裤子,袁承志冷冷道:“要想活命的话,快领我到庄妃的寝宫去一趟!”接着将他提了起来。

那小太监见连皇帝都已死于非命,吓得险些走不动路。不过为了保命,还是坚持着战战兢兢把袁承志一路领到庄妃的寝宫前。

袁承志伸手又点中他的昏睡穴,随后轻轻打开宫门,迅速闪了进去。

借着外面照射进来的月光,三桂找到烛台,并将之点燃。随后一手提着烛火,一手拎着金蛇剑,缓缓走向内进的卧榻处。

这时躺在卧榻上的女人显然被逐渐接近的光亮所刺醒,迷迷糊糊的坐了起来,慵懒的问道:“谁啊?”

袁承志不答,径直来到榻前。

那女人正是皇太极的宠妃庄妃,此刻她朦胧中感到有个人站在自己榻前,不由的缓缓睁开双目看去。

这一看不要紧,庄妃立即瞪大了双眼,杏口大张,刚要失声惊叫,袁承志及时出手捂住了她的口。轻轻道:“不要叫出声,否则我杀了你,听见没有?”

庄妃失魂落魄之下忙使劲点头,袁承志这才松了手。庄妃立即拼命向后躲去,一直躲到最里面,随后紧紧的护住在那里依然酣睡的儿子。随后面向袁承志,轻轻问道:“你是谁?为何深夜来此?”

袁承志道:“你不要管我是谁,只知道我是来杀你们的就行。”

庄妃闻言一惊,接着双目中流淌出滚滚热泪,哀求道:“你杀了我可以,但求求你放过我的孩子,行么?”

袁承志见状心中不由一痛,此时他刚刚杀了皇太极,报了父仇。积怨在心中多年的恨意已经消除,此刻见到庄妃那副凄婉的样子,真的不忍对她们母子下手。但他想到吴三桂大哥对他的再三叮嘱,无论如何都必须要将这对母子除去,否则日后就是心腹大患。袁承志不由狠了狠心,答道:“不行,我必须连他一起杀!”

庄妃听了没有说话,而是缓缓抱起身边的孩子,接着慢慢的爬到地上,就那么赤着双脚跪在了袁承志的面前,让袁承志心中一惊。接着庄妃泪流满面的凄然道:“这位壮士,我知道你是一个好人。你看看我的孩子,他才年仅几岁啊,什么都不懂,你为何非要杀他不可啊!我求求你放过他吧!”说到这里趴在地上不断的给袁承志叩头。

这种情形袁承志哪里经历过,他紧闭双目,不忍观看。同时脑海里乱通通的纷杂不休,为自己到底要不要杀她们母子二人拼命做着思想斗争。他在华山之上修行了十年,脑海中早被灌输了行侠仗义的思想,今夜要他去亲手杀害手无缚鸡之力的孤儿寡母,心情的矛盾可想而知。

庄妃见到袁承志这副神情,知道他已经意动,当下继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来打动袁承志。

经过长久的思想斗争之后,袁承志终于下定了决心,睁开双目道;“要让我不杀你们也可以,不过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

庄妃见袁承志终于松口,大喜之下连忙答应。

袁承志道:“从此刻开始,你们母子要立即远走高飞,隐姓埋名,有多远就走多远,不要让任何人找到你们。只有这样我才能完成任务,否则如要我知道你们还在此活动的行踪,我必然会不顾一切的杀掉你们。”

庄妃忙点头道:“请你放心,我们母子立即远走高飞躲藏起来,而且为了你能够回去复命,待会我会找替身来代替我死亡,这样就没人会怀疑你了!”

袁承志可没有想到替身之事,道:“反正你看着办便是,只要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你们还活在世上就行。”

庄妃连忙不迭答应,袁承志这才放心离去。

岂知就是因为袁承志的过分仁慈,才导致这一念之差造成了日后的中原大祸。

第九十六章   京师沦陷  上

164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正是崇祯十七年。这一年,在中国的编年史上堪称是伟大的年代之一。在这一年之内,不,几个月之中,甚至数日间,形势变化之大,恰似天翻地覆,明建国近三百年之定局为之巨变。历史公平地给每个人特别是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提供了新的机遇,生死浮沉,荣辱升降,无不决于瞬息之间。

新年伊始,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建中央政权机构,以牛金星为天佑殿大学士,位列丞相;以宋献策为军师。增置六政府尚书,设弘文馆、文谕院、谏议、直指使、从政、统会、尚契司、验马寺、知政使、书写房等官。以五等爵大封功臣。李自成建国改元,标志着农民军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预示着向腐朽的明政权发起最后的攻击。

事实正是这样。从正月初八这日起,李自成便统率四十万大军自西安出发,东渡黄河,并与盟友徐过强兵分两路向京师进军:李自成统军出山西,经太原、宁武、大同、宣化等地,趋居庸关;而徐过强所部此时也已经发展为十万余人马。他统军出河南,经卫辉、彰德诸府,入河北,经邢台、河间,趋保定。然后,两路大军直逼京师。

而在辽东战场之上,形势更加的瞬息万变。本来满清皇帝皇太极拥兵二十万雄踞盛京,可是就在一夜之间,皇太极被人刺杀在崇德殿内,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而他的宠妃庄妃母子所居的寝宫更是在当夜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成灰烬,连尸首都没有留下。这件大事立时震惊了整个天下,明军纷纷大振的同时,满清国内却已是举国震动,一时间风声鹤唳,乱作一团。而这就是三桂所施展的三大杀招之第一招:群龙无首!

紧接着,蒙古国内又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几位蒙古牧民偶然之中在一处流沙下发现了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埋身之所。这一发现立时惊动了整个蒙古,人们纷纷前往此地参观朝拜。很快,人们在里面发现了一本惊世预言,还有刻有成吉思汗本人的壁画。而那壁画所画之人无论相貌形神都与蒙古驸马吴三桂有八九分的相像。更令人称奇的是那本惊世预言,很多蒙古的著名巫师根据预言所书,推断出了一个惊人般的讯息。那就是当今世上竟真的有成吉思汗的转世之身存在,且矛头直指蒙古驸马吴三桂。一时间使吴三桂成为了整个蒙古最令人热衷谈论的话题。不过对于此人大都不感到陌生,当年在他与格雅公主大婚之日便有数十万的蒙古人见到过他。无论是对他的相貌人品,还是武功酒量都有深深的好感,因此当吴三桂乃是成吉思汗今生的转世这一消息蔓延开来时,并未有多少人从心里对这一消息进行排斥。

事情还远未结束,紧接着,被全蒙古人誉为第一高手的图阿突然爆料,当年林丹汗所得的苏勒定正是由吴三桂手中所赐,并当即宣布,从即日起发誓永远向成吉思汗的转世,大蒙古驸马吴三桂效忠。

图阿的决定对整个蒙古来说绝对非同小可,当他这一带头向三桂宣誓效忠后,立时跟随者日众。很快星星之火便大有燎原之势,从单个牧民,到单个家庭,再到整个家族,最后发展到一些大小部落,纷纷表示向三桂这个新的成吉思汗效忠。并且情势愈演愈烈,逐渐燃烧到大半个蒙古,甚至就连军队也开始宣誓臣服于三桂。

在这种极端情势下,蒙古大汗额哲不得不向整个蒙古宣布自己将放弃蒙古大汗之位,并将之禅让与吴三桂。这一消息更是将三桂推向了大蒙古权力的顶峰。

这就是三桂三大杀招中的第二招:弄虚作假!

当三桂被几乎整个蒙古尊奉为成吉思汗的转世并成为他新的继任者,这种影响也很快蔓延到科尔沁部。一时间也是人心不稳,众口不一。而此时明安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统兵前去盛京支援满清的乃是自己的儿子桑噶尔寨和大将哈衣侬。

当明安听闻吴三桂被蒙古人尊为成吉思汗的转世时,险些没背过气去。心道吴三桂耍的如此质劣的雕虫小技竟然也会蒙蔽这么多人。当最后听说三桂竟然被推上了蒙古大汗的位置,顿时气得口吐鲜血,人事不省。要知道他当初与林丹汗一直明争暗斗几十年,就是为了争得蒙古大汗之位。后来甚至不惜为此与满清皇太极结盟。可不但自己依然没能扩张科尔沁部,反而实力不断减弱。如今更令一个汉人小辈轻而易举便获得了蒙古大汗之位,这怎能不令他伤痛欲绝!

就在三桂被全蒙古恭请为大汗之后的三日后,明安在悲愤绝望下病重身亡,使原本就暗流涌动的科尔沁部更是风起云涌。

三桂身在锦州,得闻此消息后,立即向蒙古发布号令,命额哲为主帅,图阿为副帅,统率蒙古大军五万由侧部协助自己攻取盛京城。这样,三桂与蒙古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