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权衡再三,卫遂忠决定把宝押在魏王武承嗣的身上。

来俊臣的主要工作是告密和刑讯逼供,当整个国家都摄于他的淫威而战战兢兢时,他反而对工作失去了兴趣。百无聊赖之下,他命手下人把文武百官和皇亲国戚的名字做成表格,自己则随便用石头往表格上砸,砸到谁谁倒霉。

尽管卫遂忠地位不高,但因为他是来俊臣的人,所以很顺当的见到了武承嗣。

寒暄过后,卫遂忠十分“关切”地告诉武承嗣,前两天来俊臣又砸石头了,这次砸中的正是王爷您。

武承嗣开始并不担心,但联想到几个皇子的下场,他还是忍不住打了个冷战。亲生儿子尚且如此,自己这张亲情牌只怕也靠不长久。想到来俊臣的阴险毒辣,武承嗣顿时直冒冷汗,赶紧赔笑着向卫遂忠请教。

见武承嗣上钩了,卫遂忠微微一笑,轻描淡写地抛出一句话:“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武承嗣一拍大腿:妙啊![·]

想干就干,武承嗣很快找到武三思等自家兄弟,描述了目前的处境。几个人一合计,觉得还要再拉上身为武家媳妇的太平公主,太平又扯上了兄弟皇嗣武旦……就这么七扯八扯,最后竟连皇城禁军的全部高级将领都加入了这一统一战线。这些人出身不同,脾气不同,但目的相同:为了自身的安全,一定要搞掉来俊臣!

人多胆气儿就壮,大家伙一起联名给武曌递了份诉状,指控他触犯了多条刑律。

不久来俊臣被捕入狱。

人是抓了,可相当长一段时间过去了,却一直没有传来来俊臣被定罪的消息。

这颗重型炸弹绝不能留!于是武家皇族再次轮番上阵,要求审讯来俊臣。

重压之下,果然有大收获。除贪污受贿、欺男霸女外,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一向自诩忠心耿耿的来俊臣竟然真有“反情”:来俊臣得意之时曾吹嘘自己有与石勒相仿的才干。

石勒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君主。他早年为奴,后投奔了匈奴军,凭借战功成为了大将,而后又分裂了出去自立为帝。

石勒和来俊臣二人均出身低微,又都后来手握大权,确有一定的共通之处。或许这就是来俊臣说这话的原因。可他疏忽了一点:石勒最后做了皇帝,你来俊臣是不是也想做?如果是,那就是谋反!

武承嗣等人如获至宝,赶紧将这一重大发现上报!

然而武曌还是不表态。

在女皇表态之前,我们不妨轻松一下,先播一段插曲:

薛怀义死后,武曌陷入了一段长达两年的感情真空期。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善解人意的小女儿太平将又一位绝世美男送到了母亲的身边。

这个男人叫张昌宗。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张昌宗趁热打铁,把哥哥张易之也推荐给了武曌:“臣兄易之器用过臣,兼工合炼。”意思是我哥哥的器官比我还大,而且技术高超,可以更好地帮助陛下调理阴阳。武曌大喜,当即把张易之招来伺候,从此便命二人贴身伺候。

由于容貌出众,功夫了得,再加上出身不俗(祖父辈的张行成在高宗时期曾任尚书仆射),谈吐不凡,二人自进宫起就备受宠爱。如果说薛怀义是凭原始的雄性和蛮劲来讨武曌的欢喜,那么张氏兄弟走的就是柔美路线,每天施粉涂朱,一身锦衣绣袍衬托出白皙的皮肤,更是显得风度翩翩,好一派公子风度!如此绝代男色,真可谓人间少有,天上难见!

走惯“裙带”路线的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又开始拼命巴结二张,争着替他们执鞭牵马,讨好地称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

二张倒也颇有孝心。飞黄腾达后,除了给老妈买田置地、购买金银首饰外,还十分关心老妈的身份问题。拗不过二位的枕边风,武曌下旨加封二人的母亲臧氏、韦氏为太夫人,赏赐无数,并命令同样英俊不凡的凤阁侍郎李迥秀贴身伺候。

这段插曲可不是“皇帝换性伴侣”这么简单。日后许多重大事件均与这二张脱不了干系,包括来俊臣的倒台。

武承嗣等人花了大工夫把来俊臣扳倒,却迟迟等不来处斩的旨意,不禁都慌了手脚:再不弄死这小子,等他缓过神来,死的就必定是我们了!

于是武承嗣开始大规模给二张送礼,好话也说了一箩筐,只求一件事:让来俊臣死!

可又几天过去了,来俊臣依然好好地活着。

从内心来讲武曌并不想处死来俊臣,毕竟来俊臣帮助自己坐稳了江山,功不可没;虽然狂妄,但还没有胆子、也没有雄心和能力谋反。

然而来俊臣活着,就足以令诸武心惊胆战。

此时吉顼的一番话给局面带来了转机。

吉顼得宠后经常作为亲信跟随在武曌身边。来俊臣下狱后,一次御花园骑马散心,女皇很随意地问了一句:“最近民间可有什么事情发生?”

吉顼恭敬地回答道:“也没什么事,只是百姓对来俊臣下狱后迟迟不宣判议论较多。”

武曌睥睨着吉顼:“朕也是念及来俊臣的贡献,这才一直犹豫不决。”

“陛下!”吉顼突然转过身,神情激动:“来俊臣收受贿赂,诬陷忠良,死在他手上的冤魂可塞满道路。这种国家的蟊贼,杀了是为国除贼,为民除害,陛下大可不必怜惜!”

武曌没有再说话,只是怔怔地将眼光投放得越来越远。

确实来俊臣为自己出过不少力,原本打算让他平平安安富贵一生,可现在看来是不行了。武家和李家联合起来弹劾他,民间百姓也都议论纷纷,可见来俊臣早已时众矢之的。此时若还一力维护,只怕连自己都会被人不齿,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条狗虽说好使,但丢车保帅也该是时候了。

终于武承嗣等人如愿以偿——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六月三日,来俊臣被绑赴刑场,斩首示众!

刽子手大刀挥过,人群中立刻爆发出巨大的喝彩声,人们争相冲破警戒,拼命挤到来俊臣的尸体旁,将他的肉撕下来生生地放进嘴里。多少个年头,人们在来俊臣的白色恐怖下战战兢兢地活着,无数家庭因他分崩离析、支离破碎,积攒多年的痛苦、委屈和仇恨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完全的宣泄。几乎是一瞬间,来俊臣已成了一具骷髅,眼睛、脸皮、五脏六腑尽被扯下扔在地上任人尽情践踏……

这事搁在现在必定是触犯了刑法,具体可称为侮辱尸体罪。但搁在当时当场,没有人提出过质疑,所有人都觉得是那么的正常和顺理成章。

武曌很快得到了报告,她庆幸地叹了口气,又接着下了一道旨意:“来俊臣罪大滔天,现追加灭族,家产籍没(没收财产)。”

来俊臣彻底垮台了,上至政府高官下至黎民百姓,无不欢天喜地地上街庆贺,迎接久违的安全感:“从今往后终于可以背靠着床板一觉安睡到天明了!”

在来俊臣案件中起重要作用的吉顼被提拔为右肃政台中丞,负责弹劾和举报工作。吉顼是个聪明人,虽然也是靠告密和办案起家,但显然来俊臣那套已经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所以他选择了尊重朝中大多数人的意愿,做一名合格的监察官员,并在随后的李唐王朝的重建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十章 还卿储君

来俊臣的死不仅是这个臭名昭著酷吏生命的终结,更是武周王朝根本性转变的开始。

从掌权至今,武瞾一直都在与人争斗,丈夫、儿子、朝臣、乃至百姓,个个让她费尽心思,心力交瘁,但同时也乐此不疲。而此次来俊臣事件中官员和百姓的态度却犹如当头喝棒,终于让她沉下心来全面反思自己的言行。

神公元年(公元697年)七月,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一同被免除了“同凤阁鸾台三品职务”,同时为平衡朝中各派关系,娄师德被提拔为中纳言;而真正掌握朝政的则是新任鸾台侍郎狄仁杰和以坚持原则和宽厚待人而著称的杜景俭。

随着形势的好转,朝中大臣们也不再噤若寒蝉。

狄仁杰重归相位,丰富的经历在这个68岁老人的身上产生了厚重的智慧积淀,相仿的年龄也让他的很多观点与武瞾相吻合。武瞾十分敬重他,特赐他免跪:“看见国老(武瞾对他的尊称)下跪,朕就觉得浑身难受。”

狄仁杰除了实施了一系列清明政治措施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使命:保卫李家后人的皇位继承权。

虽然之前武承嗣多次夺嫡未果,但他并不死心,而是经常联合武三思等人劝说武瞾易储。年已七十有三的武瞾自知来日无多,她心知若传给儿子,大周王朝必将就此完结,所以虽然武氏族人无一成器,但她还是难免心痒。

针对这种思想,狄仁杰常常规劝她说,要念及太宗、高宗打拼江山的辛苦,不要把天下传给外人。

听多了,武瞾难免有些厌烦:“此乃朕之家事,卿无须过问!”

狄仁杰倒也不依不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之家,包含四海,天下男女,皆为家人。皇嗣之位,关系天下安危,怎能说是陛下的家事?”

武瞾自知理亏,不想多谈,便主动转移话题:“朕曾梦见一只大鹦鹉,可是两只翅膀都折断了。国老可知此梦主何吉凶?”

狄仁杰不禁笑了:“鹉武同音,大鹦鹉当是指陛下;而两只翅膀应是指二位皇子。如果陛下能重新起用二位皇子,那么翅膀自然可以恢复,鹦鹉也可以重新展翅高飞。”

虽然武瞾没有明确表态,但对于崇信神佛的她来说这种“科学解梦”毫无疑问相当具有影响力。

俗话说好事成双。狄仁杰努力的同时,契丹人也赶来帮忙。

当年为了争取普通百姓的支持,孙万荣抬出了已经被废多年的庐陵王李哲:“何不归还我庐陵王?”虽然这句口号当时并没有对整个局势起到根本性作用,但在河北一带还是引发了较大的反响,饱受战火之苦的百姓更加思念太宗、高宗时的安定生活与显赫战功,对武氏皇族愈加不满。这些情况,时任魏州(河北省大名县)刺史的狄仁杰不可能不了解。

对此武曌很是窝火,想赶快找件事情来冲淡这种不快。嗯,之前东突厥的阿史那默啜不是请求结亲么,那就结吧。

武承嗣的儿子、淮阳王武延秀被选中,在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等人的护送下携带大量金银珠宝前往东突厥迎亲。

可惜阿史那默啜早已今非昔比,中原大量的物资供应,加上孙万荣兵败后新归附的诸多部落都让他实力大增,使他有了足够的力量独霸大漠,并与中原抗衡。

武延秀选在这个时候赶去结亲,只能是自讨没趣。

阿史那默啜正寻思着找个借口和大周摊牌,听说武延秀来了,大喜,当即计上心头。

武延秀哪知道这许多,见有人恭恭敬敬地来迎接,他也就不客气地大模大样地进了营帐。见着了阿史那默啜,自称大周淮阳王。

阿史那默啜也礼数周全,双方开始就婚期、仪式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进行磋商,整个讨论在友好轻松的气氛下进行,与会各方都坦诚交换了意见。

眼看谈得差不多了,阿史那默啜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敢问淮阳王殿下尊姓大名?”

武延秀很实在:“本王姓武,讳字上延下秀。”

“什么?”阿史那默啜突然跳了起来,对着一旁惊愕不已的阎知微(阎知微曾出使东突厥,算是熟人)吼道:“我是要把女儿嫁给李家人,哪里跳出来这么个姓武的小子?”

阎知微被问懵了,嗫嚅道:“这个,大周……”

阿史那默啜根本不听阎知微的解释,而是一脸忠义之色:“我突厥世受李家恩典,无以为报。惊闻李家后人已被屠杀殆尽,只剩两位皇子还存活在世。我理当率军南下,辅佐他们登基为帝!”

随着阿史那默啜大手一挥,武延秀被几个大汉拎了出去。阎知微因老交情被赐了个“南面可汗”的头衔。同时,他还遣人发了文告到长安,指责武曌先前故意把蒸熟的稻种、破烂的工具和劣质的绸缎布匹等拨给东突厥,以次充好,现在又派武家小儿冒充皇族前来结亲,门不当户不对。因此,他要挥军南下,给无耻之人一个教训。

这就是一味迁就、绥靖,指望“以夷制夷”的后果!

武曌这里也是后悔不迭,她一方面调兵遣将准备迎战,一方面暗暗思量要不要顺应民意召回李哲,否则揪着这事不放的人会越来越多,朝野上下反武复李的倾向势必也会越来越强。如果最后自己落得个吕雉第二,那就会又丢面子又害家人性命了。

后来居然连身边最亲近的人——二张也开始吹风。这可奇了,这两小子一直都是只知吹拉弹唱,描眉画眼陪朕游乐,什么时候也动起政治头脑来了?

其实这一切都因为吉顼。

吉顼为人精明,既能把握大方向,又善于做好细节工作。他看出了武曌日益衰老,武氏族人又都不成器,李唐复国其势难档,当前能做的便是通过二张把李唐后人扶上正位。

二张虽然每天锦衣玉食,歌舞升平,头脑倒还清醒。一天瞅了个机会吉顼暗示他们说:“二位兄弟深受皇恩,地位尊贵,天下嫉妒二位的一定不少。一旦皇上归天,二位可想过如何自保?”

这话句句在理,不由二张反驳。他们联想到自己荣华富贵全部系于女皇一人,可女皇年事已高,说不准哪天就要驾崩,而自己还正青春年少,精彩的生命刚刚开始岂能就此完结?确实,该想着给自己留条后路了。

见二人面有难色,吉顼微微一笑,轻声说道:“天下之人没有忘记大唐李家的恩德,仍在思念庐陵王。二位不如劝说皇上复立庐陵王为储君?这样不仅能免除灾祸,更能永葆荣华富贵!”

于是,从内廷到边关,要求复立庐陵王的折子越来越多。但武曌还是感到为难:当年李哲正是由于“胡作非为”,被自己亲手废黜。如果复立,岂不是自己扇自己耳光?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很快便有人想出了个周全的办法:昭告全国,考虑到庐陵王患病,流放地医疗条件不佳,皇帝特恩其与家人回神都接受治疗。

大团圆结局,皆大欢喜。

武曌虽然年事已高,但童心不减,她决定抓住机会“回报”一下狄仁杰。

话说李哲抵达神都时并没有受到万人空巷热烈迎接的礼遇(呵呵,就算武曌给,他也未必敢接受),而是被悄悄接进了宫。

很快,狄仁杰被召进宫来。

武曌一脸严肃地看着这位老伙计,说道:“朕之前下发的旨意,卿可知晓?”

狄仁杰微微一点头,应声答道:“陛下可是指召回庐陵王?”

“不错。不过朕想了又想,庐陵王之前行为荒诞,不似人君所为。如今召他回京,乃是因他身体不适,需要调养。而外面居然盛传说朕欲复立庐陵王为太子,简直荒谬!朕打算等庐陵王身体好转后立即将他遣送回去,以正视听!”

狄仁杰愣住了。在官场混迹多年,他当然明白诏书中所谓“庐陵王身体欠佳,召回养病”背后的潜台词,也暗自为李唐复国有望而窃喜。可皇帝却说等李哲病愈就遣送回去,这是怎么回事呢?

“陛下,庐陵王乃陛下的亲生儿子,是陛下最亲近的人。如今,天下百姓无不为陛下母子团聚、骨肉重逢而高兴。虽说当年庐陵王出言失当,但那是气话,怎能当真?况且庐陵王已远放外州多年,足以消除当年的过失……”

狄仁杰的声音已经开始哽咽。

“臣学识浅薄,不知深浅。但臣恳请陛下将庐陵王留在神都,上可侍奉陛下,以尽孝道,下可为万民榜样,行孝悌于世。万不可因小人之言再送庐陵王于他处!”

说到这里,狄仁杰已是泪如雨下。尽管他努力地低着头,眼泪还是忍不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