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为进一步向太后示好,千金公主主动提出认太后为干妈,并改姓为武。对于这么乖巧懂事的“女儿”,武太后自然是要有所表示的,特加封她为延安大长公主。
若论起辈分,身为李治媳妇的武太后应该管千金公主叫“姑妈”。然而形势比人强,要想继续过好日子,不要说姑妈变女儿,就是奶奶变孙女也没啥奇怪的。
除了皇族,同期还有不少官员被杀。他们基本都与李冲和李贞案脱不了干系,具体有:天官侍郎(吏部侍郎)邓玄挺、地官尚书(户部尚书)兼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魏玄同、右武卫大将军黑齿常之、纳言裴居道、尚书左丞张行廉等。
难道真有这么多人意图谋反?
非也,不过是告密盛行、酷吏横行罢了。凡是因举报或牵连而被贴上谋反标签的基本都难逃一死。侥幸逃脱的唯有时任洛阳县令的魏元忠等人。
徐敬业起兵失败后,他的弟弟徐敬真因未直接参与兵变而被流放绣州。尽管保住了性命,他仍然时刻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为求自保,他决定投奔东突厥。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人刚走到定州(河北定州)便被官府一举拿下,一番严刑拷打后,徐敬真决定和政府“合作”,转做污点证人。
徐敬真不仅承认了自己谋反,还把认识的知名人士、政府官员、邻里乡亲等都拉了进来,称他们与自己是同谋。急于邀功的定州官员不加怀疑,一面大范围搜捕犯人,一面快马加鞭地派人向朝廷汇报。
就这样,数不清的人头纷纷落地,一缕缕冤魂笼罩在定州,久久不散。而徐敬真本人也并未因为“合作”而获得减刑,与那些被他诬陷的人们一起做了刀下之鬼。
魏元忠和秋官尚书(刑部尚书)张楚金等人亦受到了牵连。不过这次武太后多了个心眼,认真翻阅了案卷,发现疑点甚多,考虑再三最终决定赦免这几人。于是她命凤阁舍人王隐客携带皇家敕令骑快马直奔刑场,就像电视剧中常常出现的那样一路高呼:“圣旨下,刀下留人!”
这道圣旨有如天籁,顷刻间将死囚们的已近死水的心思又吹动了起来,他们忍不住欢呼雀跃起来,唯有魏元忠丝毫不为所动,显得甚是怪异。别的死囚拉他一起狂欢,他却冷冷地来了一句:“是真是假还不清楚,高兴什么?”
王隐客终于赶到了。他喘着粗气跳下马来,扶起一脸淡然的魏元忠。魏元忠却还是那副超脱世俗的高人模样:“且等宣读敕令。”
听完敕令,魏元忠依旧不紧不慢,站起身来,抖了抖衣服的尘土,按照礼节下跪谢恩后转身离开,留下一脸愕然的王隐客和其他囚犯们。整个过程,自始至终,他的表情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第二十章 一代女皇
载初元年(公元689年),一个女人死了。
她的死与武太后有关。
或许有人会说,武太后又不是第一次杀人,有啥好奇怪的。的确,每天都有女人死亡,即使她死于太后之手,也不至于上新闻头条吧。
的确不至于。只是这女人的死居然牵出了又一段皇室姻缘。
这个女人的名字我们已无法获知,甚至连娘家姓氏也无法确定。哦不,或许我们可以称她为武X氏,因为她生前的丈夫是时任右卫中郎将的武攸暨。而武攸暨,正是武太后伯父武士让的孙子。
之所以要杀武X氏,是因为武太后之前杀了薛绍。
薛绍死了,太平公主便成了寡妇,孤孤单单,甚是可怜。做妈的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但一来李姓王族处斩的处斩,流放的流放,没剩下几个完整的,二来朝中高官也不可靠,说不定哪天就给自己来一下子。思前想后,还是自家人最可靠,俗话说得好么:姑舅亲,辈辈亲,砸断骨头连着筋!
那选谁好呢?首选当然是武承嗣,但武承嗣身体不好,武太后担心女儿嫁过去不久又要做寡妇,因此这事儿就黄了。
同为武家男丁的武攸暨便成了太平公主第二任丈夫的最佳人选。
可武攸暨已经成亲,难道要委屈太平公主做小老婆?
这显然不可能!如果武攸暨也丧妻的话,那不就成了么!
就这样,太平公主在守寡二年后又一次披上了嫁妆。
短短的两年时间,太平公主亲身体会到了母亲的专断独行和冷酷无情,也看到了世事无常和权力的巨大诱惑。这些事在她的心中产生了激烈的化学反应,并自此改变了她的性情。
因为太平很像自己,武太后对这个小女儿也是特别的宠爱,经常邀她一起商议国事。但太平公主已经不敢像一般人家女儿那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她变得十分小心谨慎,从不随意对外吐露一个字。她明白,要想生存下来,必须忍常人所不能,做常人所不能。
天下,已经姓武了!
只是国号还是唐,皇帝仍姓李,这个名不副实的大唐以及它那根本做不了主的皇帝尽管对武太后俯首帖耳,但还是不能随便撤换的。
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标榜自己是正统,是天子。于是曹魏取代东汉要来个禅让,唐取代隋也要禅让,甚至连八旗军入关建立清朝也是打着为大明皇帝报仇的旗号。
那么对于武太后来说,她的这个正统要怎么来?
正统分两部分,法统和道统。法统靠力,包括政治实力、武力和暴力;道统靠理,也就是说要用理论来论证自己的合法性。
在武太后看来,法统应该不是问题。多年的经营,让她不仅有效控制了朝政,连军队也尽在掌控(平定徐敬业兵变即是证明)。手下的酷吏们更是深得暴力美学的精髓,足以让任何不听话的嘴巴及时地闭上。
而关于道统的准备也早已开始,之前所谓的“宝图”便是其中之一,还有什么平地一夜间冒出个小土包之类的,都被地方官员视作“祥瑞”纷纷上报。
载初元年,武太后下令在字库中加入新造的十二个字。蜗牛才疏学浅,只认得其中的一个——“曌”。而正是这个“曌”字,成了这位大唐最强悍女人的官方名称。
因为与“曌”同音,从此诏书一律改称为“制书”。
载初元年,道统的各项资料也有条不紊地出台了。
当年,薛怀义被拜为辅国大将军、鄂国公,会同若干和尚一起撰写了《大云经》。全书共四册,核心思想就是:武太后乃弥勒佛转世投胎,理当取代李家,成为天下的主人。
春官尚书李思文也积极为武曌造势,硬从《周书·武成》中抠出一句话,叫“垂拱天下治”,称太后当年定年号为“垂拱”正是与这句话契合,这就注定太后要受天命而恩抚天下。
两份奏章呈上去后,武曌笑而不语,下令转发全国人民传阅。
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太后的意思,但是绝大部分人只是静静地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第一个直截了当说出太后心思的是一个叫傅游艺的侍御史。他本是一区区从六品小官,因为一无本领二无关系,混得很不得意。急功近利的他决定在武太后身上押一把。
一天,傅游艺带着自己从关中收买以及忽悠来的九百多名百姓前往皇城请愿。他的要求十分简洁,也非常大胆:请武太后改国号为“周”,改当今皇帝为武姓。
对于他的要求,武太后当即表示:不准。
虽说请求被驳回,傅游艺却被提拔为了正五品的给事中。这下,所有人都知道太后想要什么了。
于是,在京的官员和皇亲国戚们率先行动了起来,接着是全国各阶层人民、四方小国和部落的国君和酋长,最后竟连超凡脱俗的和尚道士尼姑等都纷纷上疏,人数总计超过了六万。
眼见国家前进的方向已经不可逆转地改变,一向沉默的李旦主动上疏,请求更改国号,同时给自己改名“武旦”。
“祥瑞”也再次顺应“民意”出现。
载初元年九月,百官上疏,称有凤凰从明堂飞到了上阳宫,再从上阳宫飞到了左肃政台,最后聚集在了梧桐树上。
这还不算,他们还煞有介事地宣称:有数万只凤凰聚集在了朝堂上。显然这是老天爷派来的使者,太后您该展翅高飞了!
两天后,武太后在众官员的强烈要求下“勉为其难”地答应登基。
载初元年农历九月九日,武太后登上则天门城楼,正式宣布大周王朝建立,改年号为大周天授元年,同时大赦天下。
三天后,文武百官向新皇帝敬献了尊号——圣神皇帝。新皇帝废黜了李旦的皇帝之位,封其为皇嗣,赐武姓,原皇太子李成器也被改封为皇太孙。
紧接着,武曌念念不忘的那七座皇家祭庙也终于在洛阳城中立了起来。为了表明自家悠久的皇族血脉,以及解释国号“大周”的来源,武曌对“祖上”又进行了追封:其中,周文王姬昌被尊为“始祖文皇帝”,周平王姬宜臼的小儿子姬武被尊为“睿祖康皇帝”……直至老爸武士彟。所有健在的武氏男性成员都被封王,女性封为公主。这就是所谓历史上的“武周革命”。
山东青州有一个打鱼的老汉,姓王,不识字,每天的生活就是打鱼,卖鱼、回家美美地喝上一壶。他觉得自己过得很惬意,从前高宗在位时他就是这么过,现在皇帝换成了一个叫武曌的女人,他还是一样地过。
神都洛阳城中的大部分官员也和王老汉差不多,依旧是每天正常上下班,到日子便去领薪水,唯一的不同只是朝堂上坐着的人换了。在整个“革命”的过程中,除了武曌和她的党羽们,大部分人都很平静。
武曌不平静,兴头正起的她又想出了个标新立异的招数:各州一律改称“郡”。可惜制书刚发出去,就被人一盆凉水兜下:“陛下刚建大周,现在却又下令废‘州(周)’,岂不是很不吉利?”
于是制书下发没多久,一份标着“特急”的制书又风风火火地赶来纠正。咳,这事儿哪像一个六十七岁老人的所为,倒像是个十六七岁姑娘,想哪指哪。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武曌又下令在东西两京所属的各州内兴建大云寺一座,用于收藏那部被视为“革命”之根本的《大云经》。寺庙免费向公众开放,同时选拔僧人定期讲学。
作为应时的产物,《大云经》与正统佛法关联不大,且因编撰时间短,错漏和矛盾之处在所难免。不过既然皇帝有要求,和尚就得想办法。于是注释这个行业开始兴盛起来。当然,高投入自然会有高回报:九名因注释或讲学工作出色的和尚被授予了县级公爵的爵位,获得了相当于三品以上官员标准的紫色袈裟以及四品官员才可佩戴的银龟袋。
大周王朝的风帆已经扬起,天下既定,武曌觉得,是时候任用些有真才实学的干将了。
你皇上心思变的快,难为了下面抬轿子的人。
饶阳县尉姚贞亮以傅游艺为榜样,发动了几百号人向武曌进献尊号——上圣大神皇帝。此时的武曌对自己已然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能叫“圣”、“神”已经很了不起了,再来个“上圣”、“大神”就过了,再说尊号这东西既不能填饱肚子又不能抵御风寒,要来何用?于是姚贞亮的马屁被原封不动地踢了回去。
再看傅游艺,也没能真正享上几天福。为官者得把握分寸,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说多说少皆有讲究。可傅游艺自恃恩宠,随便便把自己做梦登上湛露殿的事情告诉了他人。在那个告密成风,酷吏横行的年代,他很快便被“朋友”出卖。因不堪忍受折磨,傅游艺在牢房中自尽身亡,此时距离他发迹也就短短一年的时间。
武周王朝的大旗已立,武曌的亲戚们也都跟着飞黄腾达了,但他们并不满足,因为皇帝虽然姓武,可继承人姓啥还不确定。
在武家人看来,李旦无论怎么改,都还是李家的子孙!血统终究是无法改变的。
第二十一章 武承嗣的太子梦
在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煽动以王庆之为首的数百人上疏,并组织了一个“人民代表请愿团”奔走呼号,请求立魏王武承嗣为皇太子。
面对拳拳“民意”,武曌不禁心动,毕竟立武家正统更加符合自己的心思。不过易储毕竟是件大事,总要先问过大臣们的意思。
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武长倩(本名岑长倩,因受武曌信任被恩赐姓武)首先提出反对,他指出,皇嗣武旦并无过错,怎可轻言更换?王庆之等人纯属胆大妄为,应当责罚,请愿团也为非法组织,理应尽早解散。
这番话虽然不对武曌胃口,但说的句句在理,武曌无力反驳。于是她转而又问了地官尚书兼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格辅元,结果同样令她失望。
连碰了两个大钉子,武曌一下子没了兴趣。而直接利害人武承嗣知道后更是极端不爽:居然敢公开坏我好事,哼,不报此仇,我誓不为人!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武长倩“意外”地被任命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出征吐蕃。刚走到半路,武长倩又被一纸制书紧急召回了神都洛阳。这次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美酒,而是一把沉甸甸的枷锁。
格辅元则直接被诬谋反,关入了大牢。
下了大牢,便是来俊臣的天下。
经过初步接触,来俊臣发现这二位都是嘴硬的主。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决定从武长倩的儿子武灵元处下手。
一番恐吓之后,心理素质不过关的武灵元的心理防线被攻破,除了“揭露”父亲的“犯罪事实”外,他还供出了春官尚书欧阳通等数十位“同谋”。
对于这些官员,来俊臣可不那么客气,招数变着法得使,欧阳通等人无数次因受刑而昏死过去,又无数次地被冷水浇醒过来。可即便如此,来俊臣依然没能得到他想要的口供。
最后,来俊臣干脆自己编造了一份笔录,强行取了武长倩等人的指模,以此结案上报。
对于这份案卷的真实性,我相信武曌心中是有数的。如果说朝廷之中,两位宰相和若干名尚书一同谋反,那无异于当场给皇帝两个大耳刮子:原来这就是你看人的眼光啊?所谓朝廷栋梁居然都是十恶不赦的谋逆分子!
最终武曌还是做出了终审判决:涉案者全部斩首示众;剥夺首恶武长倩姓武的资格,刨其祖坟,暴尸荒野。
或许会有人骂武曌昏庸。事实上,聪明如她又何尝不明白这会成为后人诟讳的把柄,但她只能这么做,因为在这些人的身上她看到了他们对自己的不忠,以及对李唐皇室的念念不忘。
这种人,有证据要杀,没证据制造证据也要杀。否则他日必为武氏之祸!
随着众高官的人头落地,朝中大臣一片噤声。
有人失意,自然有人得意。
请愿团团长王庆之得到了武曌的亲自接见。
年近古稀的女皇端坐在朝堂上,仔细端详着堂下的陌生人,问道:“皇嗣乃朕的儿子,并无过错,为何要废掉他的太子之位?”
对于这个问题,王庆之是有准备的,他不慌不忙地答道:“古人说得好:‘神明不享用不同族的人的祭品,百姓也不祭祀别家族的人(《左传》: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试问当今是谁人之天下,怎能让一个姓李的人来做后嗣?”
望着拼命想挤出一脸忠贞相的王庆之,武曌突然很不舒服起来:你在大唐过了这么多年,而我大周立国才区区两年,怎么就让你这么死心塌地了?说得如此坚决,当我是三岁小孩吗?
想到这里,她的脸突然阴沉了下来,不愿再说话,只是挥手让他离开。
王庆之没想到精心准备了那么久居然连个正式上台表演的机会都没有,急得赶紧趴在地上一边磕头一边流泪诉说着自己对武家的忠心,希望能够有机会为女皇效命。
看着可怜虫涕泪横流的模样,武曌有些不忍,便命人取来了一张盖有玉玺的文书:“以后若想见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