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这一切来的纯属偶然。

当时,李治正与长孙无忌等人在皇后人选的问题上陷入僵持。裴行俭当时任长安县令,官虽不大,却是帝国中枢所在地的父母官,消息还是很灵通的。

对于武昭仪做皇后,裴行俭是坚决反对的。加之他写得一手好字,在当时是与虞世南、褚遂良齐名的三大书法名家,于是虽是个芝麻官,倒也常有机会与宰相级大员们一起把酒聊天,自然也会谈论到皇后废立的问题。

御史中丞袁公瑜得知后,立即把裴县长的“不轨”言行报告给了武昭仪的母亲杨氏。

区区一个县令自然还不能入武昭仪的法眼,但所有反对她的人都不可能过得舒坦——这是一定的。于是裴县长被迅速调离了长安,至西州(新疆吐鲁番)都督府做了长史,从此踏入了茫茫戈壁。

可以想象,当时裴县长一定是郁闷非常:反对的武昭仪当了皇后,同志长孙无忌等人被尽数贬出了京城,自己也被从繁花似锦的京城发配到了飞砂走石的西州,级别则从五品的长安县令降成了六品的长史。

好在裴行俭是个心胸开阔的人,很快他便调整好了情绪,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上。他在西州主要从事行政组织工作,这让生性谨慎的他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用武之地。此外,美味的哈密瓜和葡萄也帮助他爱上了可爱的西州。

从永徽六年到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的十年间,裴行俭已一步步从六品的都督府长史晋升为三品的安西大都护,成为了大唐在西域的最高长官。也正因为他早早被赶出了京城,反而躲过了对长孙无忌一派势力的大清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然也!

十年间,裴行俭对西域的治理是卓有成效的,“西域诸国多慕义归降”。镇边有功的他被召回了中央,担任司文少卿。五年后,他升任吏部侍郎(需要说明的是,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十二月,李治下诏恢复了官职的原有称呼),与同事李敬玄一起负责为朝廷选拔官员。

裴行俭不是个死脑筋。经历了西域磨炼后他明白了凡事无绝对的道理。回到长安后他埋头工作,不再参与反武活动。出色的工作业绩外加坚定的政治方向,使得他很快得到了天皇天后共同的赏识和信任。

此时,裴行俭的前同事李敬玄因工作优秀被晋升为中书令。李敬玄虽然工作表现不错,却是个死脑筋,但凡做事都要以圣贤之言为准则。刘仁轨奉命在青海一线防御吐蕃,事情既多且杂,圣人自然不屑于说。于是他提交给中央的报告和建议常常到了李敬玄这儿就被长期搁置——不知道怎么办嘛,而且还不给任何理由。

刘仁轨开始还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后来知道链子掉在李敬玄这个环节上,自然是恨得牙痒:老子在前线流血流汗,你老人家舒舒服服地坐在长安城里喝茶看报也就算了,工作效率还这么低下。仗打得好你们都有功,仗打不好都是我们的错?虽然你位高权重,我一时奈何不了你,但总有一天要让你知道我的厉害!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吐蕃再次在双方前线布下重兵,战事一触即发。刘仁轨趁机向李治发来紧急报告,除了描述前方局势外,还间接说了李敬玄一直把自己的报告按下不报等事儿。末了,他十分诚恳地表示:西方战线吃紧,我老头子已经无法应付;天下虽大,但能够挑起重任的唯有李敬玄一人!

听说要自己上前线去打仗,一向只读圣贤书的李敬玄被吓得够呛,连连摆手推辞。可李治一来不满李敬玄先前的做法,二来见李敬玄居然公然违抗自己的命令,于是斩钉截铁地回答道:刘仁轨现在就是要朕亲征,朕也得去!你为什么就不能去?!

这下李敬玄是行也得上,不行也得上了。经过车马劳顿,李相爷来到了前线,接替刘仁轨任洮河道大总管,也接手了他统领的全部十八万大军。而这时他才知道,对手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大非川之战的吐蕃军统帅、“战神”论钦陵。

经过“深思熟虑”,李敬玄决定派右卫大将军兼工部尚书刘审礼为前部,自己随后接应。

结果刘审礼所部在进入敌境后被吐蕃重兵包围,损失惨重。而负责接应的李总司令得知前锋被围,只会下令死守,根本不敢出兵援救。最终刘审礼弹尽粮绝,被吐蕃活捉。

这一下可不得了,本就胆战心惊的李敬玄被直接吓破了胆,弃营逃至后方的承风岭,并下令全军扎营,深挖壕沟,防范吐蕃的突袭。

李总司令到底是缺乏实战经验,他光顾着地面,全然忘记了营边还有座山岭。

吐蕃将领跋地设一路追来,面对李总司令的“美意”,他们却之不恭地进驻承风岭上,居高临下地看着已成惊弓之鸟状的唐军。

虽说将熊熊一窝,但唐军中也不都是草包。

某夜,跋地设带着必胜的信心入睡后不久,便被激烈的砍杀声和满营乱串的火光惊醒。

他拨开帐门一看,好么,无数全副武装的唐军正在自己的营中肆意砍杀,而原先还不可一世的吐蕃军则满脸惊惶地四下逃窜。

不好!一定是唐朝援军到了,我等休矣!

他当机立断,连夜带着人马撤退。

见吐蕃撤了兵,李敬玄长出一口气,率领部下撤回了鄯州(青海乐都县)。

其实,那晚夜袭吐蕃军营的只有区区五百名唐军,但他们却做到了十八万大军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他们的带头大哥叫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是百济人,当年苏定方征服百济后,因为军纪败坏,民间怨恨四起,原本已经投降的黑齿常之起兵反抗,并收复了百济的多座城池。最后是刘仁轨的仁政外加李治的招降才使得他再一次向唐军投诚。

对于这个曾持不同政见的外籍人士,大唐再次展示出宽大的胸怀:不仅没有治黑齿常之的罪,反而因他在战争中有突出表现而提拔了他。此一役,他担任的是左领军员外将军(即编制外将军)。

这次与吐蕃交战,双方互有损失,但主力均未受挫。唐吐双方也都就坡下驴,分别向对方表示了友好,并各自收了兵。

黑齿常之因功被升为左武卫将军,担任河源军副使,即河源军事基地副司令。

李敬玄的失利,让裴行俭再次对自己的军事理念进行了梳理和整合,这也为他日后大放异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会从来都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公元674年,自称为波斯王的卑路斯来长安朝见李治。

李治对波斯并不了解,只知道在西突厥的西边。但一国之王前来朝见总是件好事,当然要热烈欢迎。

事实上,卑路斯根本算不上什么波斯王,他只是波斯国萨珊王朝末代国王的儿子。而他的祖国,刚刚被一支在新宗教引导下的军队所征服。

这支军队,是阿拉伯大军;而引导他们的,便是赫赫有名的伊斯兰教。

“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610年(隋朝末年)创立了伊斯兰教。仅用了很短的时间,这个新兴的宗教便席卷了整个阿拉伯半岛。在它的影响下,一个统一的宗教国家兴起于阿拉伯半岛。这个新兴的阿拉伯国家东临有数千年历史的波斯帝国,西接老牌强国东罗马帝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夹心饼干。

宗教的力量真是不容小觑,真主庇佑下的阿拉伯战士显示出了极其惊人的超强战斗力。他们于公元635年横穿沙漠,一举击溃了东罗马帝国数万大军,占领了今天的叙利亚,随即连克埃及、波斯以及整个北非。原本横跨欧亚两大洲的东罗马帝国不得不龟缩在小亚细亚一角,而之前曾经呼风唤雨的波斯帝国也向位于麦加的帝国统治者——哈里发(阿拉伯政教合一的领袖称号,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表示了屈服。

阿拉伯人继续向西挺进,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了西班牙。至此,阿拉伯帝国成为了世界上东西跨度最大的国家,领土东起印度,西临大西洋。

对这些情况,唐朝君臣并不知情,他们没有见过天天念着“安拉”的信徒,也没有与这个当时被称为“大食”的国家建立邦交的打算。

然而,在逃到长安的卑路斯的眼里,全天下(就他所知的范围)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唐朝,只有大唐皇帝才能帮他赶走侵略者,光复祖国大好河山。

而当时的李治主要考虑的还是朝鲜和吐蕃的问题,对于卑路斯只是好吃好喝招待着,顺带赏了个将军的头衔。至于他的请求么,以后再说。

这一等就是将近五年,期间卑路斯客死在了长安,他的儿子泥洹师继承了父亲未竟的等待事业。

公元679年,朝鲜半岛恢复平静,与吐蕃的战事也暂告一段落,李治终于腾出手来了。

只是他们考虑的依然不是波斯。

李治得到消息,西突厥酋长阿史那都支、李遮匐暗中与吐蕃勾结,打算进攻安西都护府,将唐朝势力从西域驱逐出去。

长安方面准备组织军队讨伐。此时做了多年人事工作的裴行俭站了出来,意外地投了反对票。

满朝哗然。别人都已经磨刀霍霍了,你还坚持不出兵,莫非想学诸葛亮舌战群儒不成?要真这么做,八成也是不能活着回来了。

但裴行俭解释说,反对出兵并不是反对使用武力,而是要用尽量少的兵力对敌对分子实行最有效的打击。

最终,李治还是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裴行俭为钦差大臣,泥洹师为波斯王兼安抚大食使,由裴行俭护送泥洹师回国登基。

且慢,不是要对付西突厥吗?怎么又扯上波斯了?

呵呵,没错。裴行俭的计划正是以护送波斯王子回国为名,在途经西突厥时实施斩首行动。阿史那都支等人目前还只是谋划,至少表面上还不敢对大唐使节团乱来。

说实话,这活儿除了裴行俭,别人还真干不了,因为裴副部长根本就没带什么军队上路!

当然,这么大的行动,裴大人一个人也怕做不来,于是他推荐了当年公然为赵持满收尸的王方翼为自己的副手,代理安西都护。

裴行俭在西州待了十年,本就群众基础深厚。加上此次又肩负圣上特命钦差的身份,几乎所有官员和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出城迎接他。酒宴自然是少不了的,老同事、老战友的叙旧也是接连不断。裴行俭来者不拒,迎来送往忙个没完。酒足饭饱之余,裴大人开始抱怨天气炎热,不适宜长途跋涉,应该等秋凉后再出发。

同行的泥洹师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不过他也清楚,自己虽号称波斯王,实际上啥都不是,不如先吃好喝好,走着瞧吧。

阿史那都支得到消息,喜上心头:自己本就和李遮匐约好,待中秋过后便与唐朝断绝关系。原先还担心裴行俭是冲自己来的,现在看来是多心了。也好,正好等裴某人走后再发动。哈哈,时间充足,那就慢慢准备吧。

吃喝了若干顿后,裴行俭召集各部落酋长、贵族等人打猎,末了还加了一句:“人多才热闹!”

钦差大臣的面子自然是要给的,何况打猎本就是当地人的一大爱好,于是大家纷纷要求加入,并把认识的打猎好手也全都拉了进来。几天之内,刀枪弓矢、马匹、干粮和饮水便有了,参加的人员数也超过了一万。

没错,这便是裴行俭此次行动的主力!

接下来,裴行俭一面继续大放烟幕弹,一面以打猎的名义整顿人马。准备工作就绪,大家伙兴高采烈地上了路。

悠闲的日子还没过上几天,裴行俭突然召集全体训话:此次出猎的目标不是动物,而是人。而这位荣幸的朋友正是阿史那都支!

原因?阿史那都支勾结李遮匐和吐蕃,意图谋反!

这一下大家都懵了。与阿史那都支有些交情的,也开始考虑要给他通风报信。

可惜他们已经没有机会了。

训完话后裴行俭便下令以急行军的速度直扑阿史那都支的大营,直到距离大营十多里的地方才停下。接着他召见了一些平素和阿史那都支交好的人,派他们去见阿史那都支,并规定除了问候平安之外不准说其他的话。

这些人当面答应,可一见老朋友立马就来了个竹筒倒豆子。

其实,这正是裴行俭想要的。

想到仅在咫尺的一万大军,阿史那都支顿时慌了手脚,肝胆俱裂。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明智地决定:率领全家老小、带上毛皮之类的礼物去向钦差大臣表示“欢迎”。

裴行俭欣然笑纳了礼物,并随即作出了回报:将阿史那都支一家老小绑了!

接下来,裴行俭用缴获的专用令箭召集了阿史那都支手下的全部酋长,同样捆好后押送到了碎叶城(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也是诗仙李白的出生地),由王方翼负责看守。

紧接着,裴行俭又从全军中选拔出一支精锐骑兵,由他亲自率领,昼夜跋涉,擒拿李遮匐!

结果这次行动又是刀未出鞘,箭未上弦。因为半路上他们抓获了李遮匐派去和阿史那都支联络的使者,并放了这个倒霉蛋回去报信。

李遮匐走投无路,只好同样选择了投降。就这样,裴行俭兵不血刃,轻松便平定了西突厥叛乱,稳定了安西都护府的局势。

此后,他派代理安西大都护的王方翼留下来负责对碎叶城城防的加固和改良,自己则押解人犯回到了长安。

至于波斯王泥洹师,裴行俭表示自己将不再负责护送,你怎么来还怎么去吧。

泥洹师哪敢回去和阿拉伯人拼命?他走走挨挨,最后在今天阿富汗和伊朗交界一带建立了一个小的政权,算是延续了本家族的统治。不过仅仅几年后,这个风雨飘摇的小国便在阿拉伯铁骑风卷残云般的攻势下彻底消失了。

第十三章 再灭东突厥

就在裴行俭轻松搞定西突厥的时候,东突厥贵族阿史德温傅、阿史德奉职共同叛变,拥护原可汗家族的阿史那泥熟匐为大可汗,意图重建东突厥。

两三个破落贵族的扯旗造反不算什么,但是影响力却非同一般——位于原东突厥汗国土地上的二十四州全部宣布效忠于阿史那泥熟匐,不再听从长安方面的号令。

对于这种赤裸裸的叛逆,当然要靠铁腕手段:当年跟随苏定方平定西突厥的部将、现任鸿胪卿(负责民族事务的长官)兼单于大都护府长史的萧嗣业、右领军卫将军花大智、右千牛卫将军李景嘉迅速联合出兵镇压。

自打当年颉利可汗被俘后,东突厥作为一个国家时存时亡,被各种势力轮番欺负,早已不复当年纵横大漠的风采。萧嗣业等人据此认为,这次叛乱不过是一小撮顽固分子想要过把可汗的瘾罢了,唐大军一到必定是手到擒来。

战争之初,东突厥军果然不是唐军对手,连战连败。这使得萧嗣业等人更加心高气傲,紧绷的神经也开始松懈。

战争,关键在于是否消灭了对方的有生力量,而非一城一地的得失。萧嗣业等人虽然打了几场胜仗,但却并没有伤及东突厥的筋骨,反而将自己培养成了骄兵。终于,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东突厥军集中所有力量成功地对唐军军营实施了夜袭。

遭到突然打击的唐军溃不成军,连连后退。东突厥一面追击,一面派出军队对唐后勤运输队进行骚扰。士气低下的唐军最后连按时吃上饭都无法保障,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被迫撤回到单于都护府。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萧嗣业、花大智和李景嘉分别被流放和撤职。

东突厥人深受鼓舞,决定趁热打铁,除了不断进攻河北一带的州县外,还派人煽动东北方的奚和契丹部落入侵营州(辽宁省朝阳市),搅得整个北方鸡犬不宁。

就在这时,裴行俭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具体负责讨伐叛变的东突厥人。

这一回的出征无比风光:麾下总兵力超过三十万,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