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宫女。在杨老夫人的授意下,武后狠狠地报复了这个女人:用荆条做成的鞭子把她身上的肉一块块抽了下来,直至白骨尽露而死。

至此,武后在朝中和宫中的优势地位彻底得到了确认。

第七章 高句丽亡国

后宫内尔虞我诈,血雨腥风的同时,对外战争也在持续进行中。通往辽东的官道上,一支唐朝大军正整齐行进着。此行的目的地,正是高句丽首都平壤。

当年太宗东征无功而返后,唐与高句丽间的摩擦便从未停止。但除了征伐百济时期为配合南北夹击策略曾对高句丽用兵外,唐对高句丽并无大规模军事行动。泰山封禅,高句丽王高藏还派儿子前往参加。应该说双方当时并未撕破脸皮。

而此次突然对高句丽大军压境,是因为高句丽内乱了!

当年,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曾公然向天可汗叫板,虽然付出了一些国土的代价,但总算成功制止了大唐扩张的步伐,避免了被灭国的厄运。李治登基后,继续和老对头泉盖苏文对掐。几轮交锋下来,双方互有胜负。

枭雄泉盖苏文死后,由长子泉盖男生顶替他的位置。可是有继承权不代表有竞争力。趁他外出视察工作之机,弟弟泉盖男建和泉盖男产控制了京城的各大机构,挟国王以令诸侯。

走投无路又实力不济,泉盖男生逃亡到了边境的一座小城。为了活下去,他派儿子泉盖献诚向唐帝国发去了求救信号。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六月,李治任命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和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打着支持泉盖男生的口号出兵高句丽。同时任命泉盖献诚为右武卫将军,随军出征。

为了保证此行顺利,李治任命第一名将李世勣为东征各部队的主帅。主帅有了,接下来就是副将。可惜,当年那些威震八方的名将们要么太老,要么已经西去。唉,老爹啊,除了李世勣,你就没留下几个好用的将军么?

当然不是!

同年九月,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奉旨东征。

薛仁贵自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一举成名后,被封为宫城玄武门守将,此后便极少直接参与军事行动。

但不打仗不代表不出名。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高宗前往位于陕西省麟游县的万年宫,薛仁贵随驾。某夜天降大雨,山洪暴发,大水直冲万年宫。而李治当时大概是睡得正香,居然毫无反应。

见情况紧急,守卫宫门的禁卫军们纷纷四散逃命,唯独薛仁贵爱岗敬业,牢记职责,爬上宫门向着行宫的方向大声示警(未得召见不得擅入寝宫,只好来个“通讯基本靠吼”了)。

迷糊中的李治听到了呼喊,没有片刻犹豫,立即从床上跳了下来,一溜烟地跑出行宫,爬上了附近的高地。身后,肆虐的洪水咆哮着冲进了他的寝宫。

李治惊魂甫定,猛然发现洪水来到时,居然只有薛仁贵一人还记得“保卫皇帝是禁卫军的第一要务”,不由感慨:“赖卿以免,始知有忠臣也!(那意思是,朕这次是因为你才保住了性命,这才方知你是一个大大的忠臣)”。为表示嘉奖,他还将御马赐给了薛仁贵。

从此,薛仁贵一跃成为了李治身边最受信任的人。

显庆年间,薛仁贵与程名振、契苾何力等人曾数次率军进入高句丽境内做骚扰性攻击。虽然场面不大,但牛人的牛却是不分场合的。

石城作战时,一名高句丽弓箭手连续射死(伤)十多名唐军,使得唐军士气受挫。薛仁贵闻讯后,单枪匹马地冲向了对手。

一支支箭飞来,薛仁贵分毫未损,直至对方“弓矢俱废”被擒。

这一手让全军上下大开了眼界,也确立了薛仁贵在军中的威信。不久,他又率军攻破契丹部落,活捉了契丹王阿卜固。

因为战功显赫,薛仁贵被提拔为左武卫将军,爵拜河东县男。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铁勒(隋唐时对北方除突厥外其他各部族的统称,如薛延陀和回纥等都称为铁勒)南下攻击唐边境。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任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作为他的副手,随同出击。

送行晚宴上,李治带着几分酒意对薛仁贵说:“听闻箭术高手可以一箭射穿七层铠甲。爱卿精于此道,何不先射五层铠甲试试?”

薛仁贵也不推辞,健步走到庭中,轻舒猿臂,款扭狼腰,一箭射去,直接洞穿盖在靶上的五层铠甲,众人无不拍手叫好。李治也兴奋不已,立即命人取来上等的铠甲相赐。这本是一段插曲,却无意中将与会官兵的士气极大地激发了出来。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三月,天山(今蒙古杭爱山,非新疆天山)脚下。

大旗猎猎,战马嘶鸣,两支大军正龇牙相对。

铁勒各部甄选出数十位骁勇善战的壮士,向唐军发起了挑战。

左武卫将军兼副总管薛仁贵飞马而出,废话不说,连射三箭,直取对方三人性命。铁勒军完全被薛仁贵的气势和箭法所震慑,未等交战便集体投降!

为杜绝后患,薛仁贵下令将俘虏十多万尽数活埋。据说至今杭爱山麓还留有当年坑杀所留下的痕迹。

消灭完残余敌军后,唐军带着俘获的铁勒亲王兄弟三人班师回朝。途中,将士们自发编了首歌并很快在军中广为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然而,原本近乎完美的行动却因主将郑仁泰的愚蠢而大打折扣。

铁勒各部中的思结和多滥葛等部落主动归降后,郑仁泰非但不加安抚,反而肆意掠夺他们的财产和女人。几个部落大失所望,只好再次选择了叛离。

郑仁泰率领骑兵一万四千人深入大漠追击。因为情报错误,直到随身携带的粮食吃完,也没有发现目标的影子。士气低下的唐军返回途中又遭遇大雪,饿死、冻死不计其数,活着到达边塞的仅八百人左右。

郑仁泰顺理成章地遭弹劾,薛仁贵因参与分赃——收了一名铁勒女子为妾——也被弹劾。考虑到功过相抵,李治决定再给他俩一次机会——未加处罚,留职察看。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52岁高龄的薛仁贵再次以禁卫军将军的身份踏上了前往高句丽的征途。

同年九月,东征军庞同善部与高句丽军遭遇,大败高句丽军。

被围困多日的泉盖男生顺利与唐军会师,被赐为特进(文官二品头衔)、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

东征的旗开得胜令李治和武后大悦。他们决定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拿下高句丽:加派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所有参战海陆军,契苾何力和庞同善任副大总管,驻守百济的刘仁愿和新罗王金仁问也陆续加盟。

为保证后勤供给,李治宣布实施战时财政政策:将河北各州县的所有赋税直接运往辽东,以备军需。

高句丽与大唐交战多年,边境破坏严重,国力削弱,加之有泉盖男生做向导,高句丽已基本无秘密可言。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东征军总司令李世勣抵达高句丽西北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城下。拿下新城即意味着周边城池的防守体系的解体。向着这一目标,李世勣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务必要迅速攻克。

过程出乎意料的顺利。

唐军发动进攻后不久,城中居民师夫仇等人便弃暗投明,生擒新城守将开城投降。李世勣喜出望外,一面派人接管新城,一面继续向周边区域发动攻势,很快,便夺下了新城附近的十六座城池。

李世勣继续挺进,命副大总管庞同善和行军总管高侃留守新城。

考虑到新城的重要战略地位,高句丽现任CEO泉盖男建派军前来夺城。

他忘了,除了庞同善和高侃,新城内还有一位不容小觑的人物——左武卫将军薛仁贵。

轻敌的后果是,袭城的高句丽军被海扁一顿,仓皇逃走。

新城之围化解后,高侃率军北上到了金山(辽宁康平县),遭遇高句丽数万大军。唐军寡不敌众,向后方撤退。见自己居然战胜了如神话般神勇的唐军,高句丽军士气大增,集中优势兵力猛追不舍。

虽然初战不利,但高侃绝不是无能之辈。十多年前,他便曾生擒突厥车鼻可汗,立下不小的功勋。在他的指挥下,唐军且战且退,高句丽军紧随其后,死咬不放。

就在高句丽人认为胜利在望时,侧面突然遭到薛仁贵所部的攻击。

在吃了一系列苦头后,高句丽人早已闻“薛”变色,刚刚建立的自信顷刻间化为乌有,阵形大乱。趁这当儿,高侃率军发起反击,将形势来了个超级大逆转。

面对唐军的两头夹击,高句丽军大败,死伤五万余人。

获胜后,薛仁贵一鼓作气,接连攻克南苏(辽宁西丰)、木底(辽宁新宾)和苍岩(辽宁清原)三城,直逼鸭绿江。

与此同时,唐海军一部在运粮使郭待封的统领下从海路向平壤挺进。无奈船队在海上遭遇风浪,损坏严重,无法按原定计划提供补给。情急之下,郭待封向总司令李世勣提出支援。

当时没有无线通讯技术,沟通只能依靠书信传递。

老天保佑,求救信被安全送到了李世勣的手中。可只一眼李世勣便已勃然大怒,当即叫来了秘书元万顷,命他起草文书,要将郭待封斩首示众。

郭待封到底做了什么,竟然惹来了杀身之祸?

郭待封什么都没做,他只是写了一首诗。

诗就诗吧,唐朝最著名的文学成就不就是诗么。可偏偏这首诗写得是狗屁不通,毫无文采可言,根本就是不知所云。

于是李世勣怒了。军情紧急,这厮居然如此胡闹,写出这种无厘头的诗句,不斩其首,如何服众?

幸好元秘书头脑冷静,仔细甄读之下,他发现这首诗其实内有玄机。

原来,为了防止情报被中途拦截,郭待封特地使用了加密技术,将信息巧妙地藏在了诗句中。想知道他说了什么,得把诗句按特定顺序来读。

在这件事情上,元万顷毫无疑问立了大功。只可惜,他的聪明却并不总是使对地方。

中国人素来讲究师出有名,出兵前大多要写篇讨伐檄文,论证本次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文思敏捷的元万顷便接受了撰写檄文的任务。很快,一篇洋洋洒洒的檄文出炉了。

元万顷看出高句丽军在鸭绿江上的防守相对薄弱。他不光自己知道,还大公无私地将这一点写进了檄文中,曰“不知守鸭绿之险”。

这无疑是给高句丽人提了个醒,是时候加强一下鸭绿江一线的防务了。闻讯后,泉盖男建立即调动人马增援,同时修书一封给唐军致谢:“我恭恭敬敬地接受教诲(谨闻命矣)!”

这下可好,唐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杀到了鸭绿江边,却被生生地阻挡在了江北,无法南进。聪明反误了卿卿前程的元万顷也被削职为民,流放岭南。

既然暂时渡不了江,唐军索性将注意力转移到了高句丽北部国土。高句丽在鸭绿江北的最后一座重镇——扶余城(吉林省四平市)成了当前的主要目标。

乾封三年(公元668年)二月,唐军在李世勣的指挥下向扶余城发动总攻。薛仁贵一马当先,率领三千先头部队向扶余城杀去。此时城中的守军约有数万。

敌众我寡,有人提出应先做好充足的准备。薛仁贵力排众议,提出“兵力不在多寡,关键在于运用!”

高句丽军依仗人多,有些轻敌,居然弃城而出,列阵以待,结果被士气高涨的唐军杀得大败,损失一万余人。

兵败如山倒,扶余城内人心思变,很快城防便出现了问题,被一鼓作气的唐军攻克。

扶余城陷落后,邻近的四十多座城池全部望风而降。至此,鸭绿江北全部被并入唐朝版图。

得知扶余城陷落后,泉盖男建派五万人北上增援,与唐东征军遭遇。唐军大胜,高句丽军再次损失三万余人,连带着丢失了鸭绿江北的重要枢纽——大行城(辽宁丹东,我国毗邻朝鲜的边境口岸城市)。

控制了大行城后,接下来就是攻破高句丽的鸭绿江防线了。

大行城被攻克后不久,李治再次改年号为总章,同年的乾封三年也就摇身一变成为了总章元年。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军向鸭绿江的高句丽防守部队发起了进攻。战斗波澜不惊地结束了。高句丽江防部队被彻底击溃,唐军渡江后一口气追击了两百多里。

这里提请大家注意一下这个数据,因为平壤与鸭绿江的直线距离也不过三百余里,更何况在鸭绿江防线崩溃后,沿途的高句丽守军已经大量逃亡。

平壤,就在眼前!

总章元年八月,孤城平壤被围。惊恐归惊恐,高句丽人还是表现出了应有的气概。面对着对方的优势进攻,高句丽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时间唐军倒也无可奈何。乍看之下,似乎倒有安市城奇迹重演的可能。

然而,上回的安市城攻防战,天时、地利、人和,与当前的情形完全不同。

上回东征耗时颇多,加上天寒地冻,补给不足,被迫撤兵;这次进攻乃在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唐军可以就地征粮,根本不用担心挨饿受冻。

安市虽是重镇,与都城平壤相比,失守的战略意义远不及后者。前者失守,不过是少了座比较重要的城池,而平壤作为高句丽的都城,国家的象征,一旦失守,将给国内士气造成极大的打击。

当年,李世民亲征,固然鼓舞了军队的士气,但也造成了全军行动的负担,不能全力按照军事原则来行动。此次东征由李世勣全权指挥,各部主将也都是久经沙场的大将,更没有外行领导内行的长孙无忌跳出来指手画脚,比之上一次更加灵活、主动。

平壤被围一个月后,形势出现了转机:高句丽国王高藏派泉盖男产带着九十八名政府高级官员前往东征军营帐投降,得到了李世勣的以礼相待。

但这并不意味着平壤投降了,因为真正的掌权者泉盖男建依然闭门不出,一心要坚守到底。

李世勣也不着急,面对已是囊中物的平壤城,他不打算以牺牲士兵的生命为代价来换取提前的胜利。泉盖男产等人的投降已清晰表明:城中大部分人已经丧失了坚守的信心!

泉盖男建除了坚守不出外,还不断派兵出城攻击。可惜他这样做只是在不断浪费自己原本就不多的本钱——只见出来的,没见回去的。

即便如此,泉盖男建仍然坚持顽抗到底。可问题是他不愿投降,手下人却不打算陪他同生共死。手握重兵的信诚(一个醉心俗世的和尚,信诚是他的法号,因为作战勇敢又表现得忠心耿耿,很受盖泉男建的信任)在审时度势后,果断做出决定——投降!

信诚暗中派人晋见李世勣,表示愿意充当内应。双方迅速达成协议:信诚将在五日后打开城门迎接天兵入城;李世勣保证他的安全以及日后的前程。

在约定的时间,平壤各城门同时大开,唐军欢呼着入了城,烧毁了城墙上的各个城防碉堡。只花了极短的时间,唐军便控制了平壤城,生擒高句丽王高藏和流亡高句丽的末代百济王扶余丰。

见大势已去,泉盖男建决心与平壤城共存亡。结果刀还没来得及砍下去唐军便已从天而降。泉盖男建被俘。

立国705年的高句丽就此亡国。…》小说下栽+。电子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