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皇帝的家务事儿更是禁忌,即使偶然知道也要当作完全不知情。只是此事非同小可,直接牵涉到皇家和朝廷的脸面,更有可能严重误导社会善良风气,造成随意性行为的泛滥。就算官员们有心隐瞒,也无人敢承担后果。

接到特别报告后,李世民大怒,当即下令将辩机腰斩于市,高阳公主的十多名奴婢也都被处死。对外则宣称:辩机淫心四起,勾引公主;众奴婢为虎作伥,非但不阻止,反而帮助二人幽会;公主本人已认错,目前正在家中反省思过……

现在,威风凛凛的老爸已经死了,高阳那颗按捺不住的心又开始以一种癫狂的状态跳动起来,再次围绕爵位继承权问题在房家掀起了一场家庭大战。

此时房遗直已贵为吏部尚书兼汴州刺史,但高阳公主的皇族身份和蛮横凶狠还是让他心有余悸。李治也觉得自己无力解决,索性来了个眼不见为净:调房遗爱为房州(湖北省房县)刺史,房遗直为隰州(山西隰县)刺史,哥俩远隔万水千山,让你想吵也吵不起来了。

高阳折腾了半天,政治目的还是没有实现,不过私生活却是极大地丰富了:性趣广泛的她先后将几个和尚以及一个道士招来身边,早已将远在湖北的房遗爱抛到了九霄云外。

常言道,饱暖思淫欲。高阳公主是淫欲思爵禄,男人玩得差不多了,突然又记起了未竟的事业,于是便有了前面提到的状告房遗直的奏章。

对于这个姐姐,李治彻底无语。而房遗直的奏章写的却是情真意切,仿佛房家真的已到了濒临灭门的境地。为了先皇的老伙计房玄龄,的确该处理一下了。考虑到公主的特殊身份,一般人不宜出现调查。经过慎重考虑,李治决定由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长孙无忌负责此案。

长孙无忌出马,一个何止顶俩。说的不客气点,他才是真正的大BOSS,皇帝的想法也得和他的一致方能形成圣旨,且当今皇上一向对长孙舅舅言听计从。

很快,在长孙无忌的细致观察和大胆推断下,一桩令多家豪门家破人亡的血腥大案便此上演。

却说东征高句丽之后,李世勣出兵灭了薛延陀,猛将兄薛万彻作为副手一同出征,屡立战功。回国后作为嘉奖,官拜右武卫大将军的同时,还有幸迎娶了丹阳公主。

薛万彻是个怪才。他是李世民当年钦点的三大将之一(另两位则分别是李世勣和李道宗)。二李场上发挥稳定,作战不会有出乎意料的大胜,也几乎没有令人匪夷所思的大败;唯有薛万彻,战果甚是雷人,不是完胜就是大败。

此外,薛万彻还有个毛病,那就是眼睛长在脑门上,从来不拿正眼瞧人。

作为将军,他的军事能力不容置疑,但是作为一支军队的主帅,仅仅靠骁勇善战是远远不够的。薛万彻的傲慢使他不经意间开罪了不少同僚,以至于远在长安的皇帝都收到了不少弹劾他的奏章。

主将过于自负就容易坏事,关二哥就是前车之鉴。念及他往日的战功,李世民决定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是一份既有褒奖,又有斥责的诏书被送到了前线薛万彻的手中。

换做其他人,都应该懂得诏书的用意:你有功朕是知道的,回来升官发财自然少不了;但骄傲自大万不可取,你当戒之。

换做其他人,接下来要做的应该是连夜赶份奏章,诚惶诚恐地检讨自己的过失,表达改正的决心,然后再派人快马加鞭送回长安。

然而薛万彻终究不是一般人,他非但没有检讨,反而不干不净骂咧起来。

回到长安后,他的副手、右卫将军裴行方当即举报他口出怨言,心存怨望。

检控双方当庭对质,裴行方有根有据,有条有理,薛万彻虽然打仗在行,撒谎抵赖却实在是幼稚园的水平,最后只好“辞屈”。罪名成立。

说来也怪,一向低调寡语的李世勣突然站了出来,斥责薛万彻的狂妄,末了还大大地表了把忠心:“论公,薛万彻是大将军;论私,是陛下的女婿。可他面对皇上的好言相劝,非但没有反省,反而口出怨言,实在是罪不容诛!”

听到这话,薛万彻更是一脸的迷惑不解。怪了,偶和你没啥利益冲突啊,非但没有,咱俩好像还是多年的战友呢,不记得曾经得罪过你啊,至于把人往死里整么?!

干吗?

有时候向上爬,就得踩着别人上。

最后,幸得太宗皇帝法外开恩,仅仅是剥夺了他的所有官职,流放到象州(广西象州县)去了。

要说薛万彻的运气还真是不错,在象州没待上几天就遇上了大赦,重返长安后又被任命为宁州(甘肃宁县)刺史。

对于这段遭遇,薛万彻心中甚是不满,经常指天恨地地抱怨。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一次赴京朝见,偶遇同为驸马的房遗爱。同为官场失意人的二人惺惺相惜,相约把酒骂苍天,居然成为了知心好友。

在薛万彻看来,京城的达官显贵皆是酒囊饭袋,论真本事没有一个是自己的对手。而房遗爱因为沾了老爹的光,仕途上一帆风顺,自以为不比任何人差。一样的狂妄自大加上满腔怨恨,使得两人很快便达成了初步协议:一旦宫中有变就“行大事”,拥立李治的叔父——荆王李元景为帝。

京中亲王甚多,李元景并非出类拔萃,为何要拥立他?

其实要说李元景没啥本事可实在是委屈了人家。至少在忽悠方面,他比一般人还是要强很多的。

如果有人说,他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一手抓着太阳,一手握着月亮。你什么反应?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嘲笑那人说:嘿,哥们,你真会做梦!

可李元景的本事就在于他能够通过自己灵活生动的描述让对方觉得自己受命于天,必然会有一番大事业。被他成功忽悠的除房遗爱和薛万彻外,还有同样身为驸马爷的柴令武(李世民姐夫柴绍的儿子)等人。就这样,李元景、高阳公主夫妇、薛万彻、柴令武等便坐上了一条不归的漏船。

更可笑的是这帮人也就是嘴上叫叫,除了收买了一个主管内宫监狱的宦官,打听后宫动静外基本没下过什么功夫。看样子他们是打算等哪天李治被雷劈死或是吃饭噎死之后再动手了。

顺着高阳案,长孙国舅很快便摸出了这伙人的阴谋。这些人既没有周密的计划和部署,也没有对付审讯的经验和能力,一落网,一审讯,眼看案情就要水落石出。

身披重枷的房遗爱后悔不迭,再傻他也明白了,身背谋逆大罪肯定是活不成的。情急之下,他突然想起一个人来,当年此人也和自己一样身处绝境,但最终却逢凶化吉,实在是堪称天下罪人之楷模。

房遗爱心中的偶像,便是纥干承基。

当年纥干承基因李祐谋反案被牵连,情急之下爆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的猛料,最后非但被免于处罚,还被封了官晋了爵,实在是笔划算的买卖。有前车之鉴,房遗爱决定转作污点证人,用别人的命来换自己的命。

可是咬谁呢?除了已经落水的那帮人,他不知道还有谁想谋反。随便拉一个人似也不妥,如果查出来是诬告,还要罪上加罪,划不来。

怎么办?

有了。长孙国舅的话堪比金口玉言,只要顺着他的意思说,他老人家一个高兴,说不定我的事儿就结了!

一天,司空、安州都督吴王李恪的府邸突然被重兵包围。李恪同学蒙了,花了好久才弄明白:房遗爱供出自己是他的同谋!

李恪曾经是太宗皇帝非常宠爱的儿子,行事颇有父亲当年的风范。李承乾被废后,曾经一度很有希望问鼎太子之位,因为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未果,这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儿了。但长孙无忌却始终没有忘记他。他知道李恪对自己定有许多的不满。加上这位吴王文武双全,在民间颇有声望。此人一朝不除,便犹如芒刺在背。

房遗爱的供词无疑是给长孙无忌送上了一份大礼,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将李恪治罪,轻松除去一个政敌,还能博一个“铁面无私”的美名,何乐而不为呢?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李恪猝不及防,根本无力招架。眼看李恪已是瓮中之鳖,长孙无忌不禁暗自高兴。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决定扩大打击面,对素来与自己不和的高官们来一次彻底的大清洗。而他的武器,就是只有天知道从哪里来的口供。当然啦,作为唐代赫赫有名的法学家和《唐律》的主要起草人,长孙舅舅还是很注意法律程序的,他提供的每份口供上都盖有证人的指印。

经过“周密”调查,房遗爱等人谋反罪名成立,宣判如下:

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斩首;李元景、李恪、高阳公主和巴陵公主(柴令武之妻)念其皇族身份,可留全尸,特赐自尽。

另外还有几位平时与长孙无忌不怎么对付的,也都受到了相应的处理:侍中(相当于人大委员会委员长)兼太子詹事宇文节、太常卿(主管祭祀礼乐的最高长官)江夏王李道宗和驸马左骁卫大将军执失思力因与房遗爱交往过密,被撤职流放岭南。

蒙冤受辱的李恪悲愤交加,自知命运已无法扭转,临终前他倾尽全力,向上天发出了凄厉的请求:“长孙老贼玩弄权术,陷害忠良,倘若神灵祖宗地下有知,你家势必不久就会被满门抄斩!”

薛万彻也是一身豪气,对着监斩官大喝:“想我老薛乃大唐勇士,本该为国效力,至死方休。怎能受房遗爱小贼牵连!快快给我个痛快!”

话音刚落,刽子手一刀下去,薛万彻的脖子顿时血肉横飞,但却并未立刻死去。薛万彻大怒,回过头来大声呵斥道:“干什么出工不出力!”又惊又怕的刽子手抡起又是两刀,才算了事。

处理完政敌后,长孙无忌开始清除隐患:李恪的母亲杨妃和弟弟蜀王李愔都被剥夺了皇族身份,贬为庶民,发配巴州(四川巴中市);房遗直被贬为春州(广东省阳春市)铜陵县尉;薛万彻的弟弟薛万备则被贬到了交州(越南河内)。

作为钦命的办案专员,长孙无忌确实表现出了不一般的能力和魄力。一桩大案被迅速侦破,犯人——无论什么来头都被依法处置。但同时,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他又显得心胸不够宽广,对于曾经与他有仇隙以及政见不合者,他伺机打击陷害,完全不考虑当事人是否冤屈,或曾经为国家做过重要贡献,一味依据个人的好恶来罗织罪名,清洗对手。他固然攀上了权力的巅峰,却也不知不觉将大部分人赶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为自己招来了一个愈加庞大的反对集团。因为人们发现,要么赶紧上前抱住长孙无忌的大腿,牢牢不放开,要么紧密联合以求自保,否则哪天长孙舅舅一个不高兴,自己很有可能就会走上一条不归路。

第二章 通向皇后之路

政治是个很微妙的东西。李治,这个原本舅舅眼中的乖孩子,正逐渐走向长孙无忌的对立面,毕竟他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而正在呼风唤雨的长孙无忌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长孙无忌更不会料到,一个此前他都几乎没有太过注意的女人很快将会左右他的命运。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武昭仪又为李治生下了一个粉雕玉琢的公主。对于这位天之骄女,李治倾注了十分的宠爱。

按照传统,作为后宫之主,王皇后是所有皇帝子女的“大妈妈”,理当前往探望。

王皇后虽然不得宠,但品行端庄,该做的事一件不落。尽管她与武昭仪之间的利益冲突已接近水火,但两位女人还是很有礼貌地见了面,嘘寒问暖,倒也显得十分亲热。

面对可爱无邪的小龙女,王皇后饶有趣味地逗弄了一会儿后离开了。没多久,李治驾到。可是当他抱起心爱的小女儿时,却惊讶地发现她已经没有了呼吸。

太医们一阵手忙脚乱之后确认:小公主已经撒手人寰!

戒备森严的皇宫后院,小公主居然无疾而终?这还了得!

李治立刻命人将乳母、宫女等全部召集起来,仔细审问。

大家都慌了,生怕皇上一动怒或自己说错一个字,脑袋就再也吃不了饭了。好在慌归慌,头脑还不糊涂,不至于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

很快李治便得到了重要线索:王皇后来过;来之前小公主还是好好的;王皇后走后再也没人来过。

武昭仪早已哭成了泪人,抱着女儿的尸体悲痛欲绝,撕心裂肺地向上天祈求用自己的性命换回女儿的重生。心烦意乱的李治更是怒火四起,暴跳如雷,咬牙切齿地骂道:“王氏这个贱人竟敢谋杀朕的女儿,真是胆大包天!”

“皇上,你可要为我们娘儿俩做主啊!皇后早就看我不顺眼,说我妖媚惑主。她不害死我们母子是不会甘心的,可怜我一个小小的昭仪,无权无势,根本无力保护自己和孩子……”

“够了!不要再说了!朕……朕要废了这个贱人!”

噩耗很快传遍后宫。作为当事人之一的王皇后当即一脸无辜和惊愕地来见李治,试图证明自己的清白。

可是一切似乎都对她不利:她有作案时间(借着看孩子的时机下手)、作案动机(武昭仪受宠,彼此矛盾很深),还有宫女们提供的口供,都表明她极有可能是杀害小公主的元凶。

可怜王皇后只是一个劲说:“我冤枉……”

那有证据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吗?

王皇后……

事实上,无论王皇后怎么解释,在李治心中,她早已是一个人面兽心、凶残狠毒的蛇蝎女。这种女人,还有什么资格统领后宫,做天下女子的表率?倒是那善解朕意,温柔贤淑的武昭仪更适合。

但即便是这么想,李治也不能就这样随便下个诏书把皇后废了。因为哪怕是后来的锦衣卫和东厂,定罪前也得先取得口供,才能让自己的行为合法化。而现在没有切实的证据,只能说王皇后有重大作案嫌疑,却并不能确认她就是凶手,所以李治就算再恼火,也不能把皇后怎么样。

关于这事儿,目前最流行的版本是武昭仪自己下狠心掐死了女儿,以此栽赃皇后。央视版《武则天》便是这一版本的积极实践者:王皇后走后,武昭仪突然生出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毒计,但她毕竟爱女情深,长久地注视着襁褓中可爱的女儿,眼中默默流下了两行泪水……

《资治通鉴》和《新唐书》也采用的这一口径,一致认为是武昭仪为搏上位,下手杀死了亲生女儿。

但《旧唐书》中却压根没有提及此事。

到底哪一种说法更为可信呢?

王皇后虽然政治智商不算高,但也绝非目光短浅的毒妇。如果真的是她借探望之际害死小公主,好处只有很可怜的一条:武昭仪的女儿死了,我可以暗自爽一把。

但随之而来的全是对她的不利:首先杀死婴儿这种事要遭天谴,其次自己无法摆脱干系,所有人都会把怀疑的目光聚焦到自己身上,特别是那个已经根本离不开武昭仪的皇帝丈夫。为了出口恶气,给自己招来无穷的后患,以王皇后的家世和受教育程度,她应该还不至于如此愚蠢。

而在李治看来,他愿意相信皇后有这么愚蠢。本着“一切可能都被排除后,无论多么不可能的事都是真实的”原则,他只能认定皇后是凶手。

李治不会想到,孩子的生母也有作案的动机。他也绝对不会往这方面想,因为在他心中,武昭仪是那么的温柔贤淑,只恨世间的言语不能精确表达出朕心目中她的完美无瑕。

《旧唐书》的很多内容都是照搬唐朝史官的记载。武媚娘做了皇帝,自然不愿意在史书上留下这么不光彩的一笔,而她的后世子孙们为了皇室的体面也有可能故意掩盖事实。而宋代成书的《新唐书》和《资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