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红耳赤的燕弘亮根本无言以对,唯有把身体缩的更紧,避开李祐正视的目光。
中午时分,紧闭的房门终于打开了,李祐出现在了门口,后面紧跟的是已经放弃抵抗的燕弘亮等人。
在包围者们看来,此时的李祐根本就不是个人,而是一堆光灿灿的金银财宝和大大的官印,他们争先恐后地拥了上去,把李祐捆了个结结实实。其他没插上手的便把怨气发到了燕弘亮等人的身上:燕弘亮被活活挖出了眼珠,惨叫着在痛苦中死去;剩下的人几乎都被当场打断了双腿,然后拖出去正法。
至此,齐州之乱平息。
在齐州享受了游街示众待遇的李祐很快被送到了长安。由于罪证确凿,当事人自己也供认不讳,李祐反革命集团谋反一案很快终结:李祐被赐死,剥夺皇族身份,贬为庶人,其反革命集团的骨干分子四十余人被判死刑。其余胁从人员不再追究。在齐州之乱中被杀的优秀公务员权万纪被追封为齐州都督、武都郡公;活捉李祐的杜行敏连升数级,从正七品的兵曹一跃成为巴州刺史,封南阳郡公。其余之人也分别按功劳大小升了官发了财。
李祐之死着实给了李世民一记沉重的打击,他突然发觉自己对这些个儿子实在是了解和关心的太少。他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了,寄予厚望的长子不成器,宠爱的儿子争着抢着要当太子,不宠爱的儿子要造反。不知怎么,他想到了玄武门之变后,自己把建成、元吉的子女们一个个推出斩首的情景。那些孩童们十七年前的哭喊声似乎还在耳边萦绕,现在自己的孩子们又都是这个样子。唉!莫非冥冥中真有天意?
带着这样的疑惑,李世民度过了好几个不眠之夜。好不容易,当他刚刚能够勉强从梦魇心结中挣脱出来的时候,一份奏章又一次几乎把他打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第四十章 自作孽,无可活
其实,这份东西与其说是奏章,倒不如说是告密信更为妥当。写这份奏章的人,叫纥干承基。此人因和李祐反革命集团过从甚密,被依法逮捕并被判处死刑。
事实上,像这种小喽啰,抓都抓了,那就该咋办咋办好了。
眼看自己就要被开刀问斩,求生欲望立刻占据了纥干承基的整个大脑。情急之下,他想起自己还有一个非同寻常的身份:太子李承乾豢养的刺客。
承乾兄,不要怪做兄弟的不讲义气,我家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三岁孩童,我可不能就这样走了啊!
话说回来了,要怪也只能怪你自己,谁让你做了这些事出来呢。
皇上,小人斗胆报告:太子李承乾谋反!
看了这份奏章后,李世民差点背过气去。幸好这么多年的大风大浪,早已将他锤炼的任何时候都能尽量保持一种比较清醒的状态。他迅速整理出了思路:组建皇家特别法庭审理此案。
这一法庭特别在哪里?且看组成人员: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蠫、兵部尚书李世眅、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简单说,就是整个国家最有权力、最有地位和最高司法机关的所有负责人(皇帝李世民本人除外,因涉及父子关系,主动申请回避)。
先出庭陈述的当然是最先披露这一事件的纥干承基,庭审记录如下:
问:你是何人,与太子是何关系?
答:小人名纥干承基,是太子雇佣的杀手。
问:太子雇你,欲杀何人?
答:太子宫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还有后来担任左庶子的张玄素,另外还有……
问:还有何人?
答:还有……还有魏王李泰!
问:为何要杀这三位大人,还有魏王?
答:具体情况小的不知。只知道太子总是在骂于、孔等三位先生,说他们把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向皇上报告,皇上就不断的来查问太子。至于魏王,太子好像提过他想抢夺太子之位……可是这些都是听太子说的,小人可什么都不知道啊!
问:那你可曾对他们动手?
答:厄,这个……
问:从实招来!
答:啊……是!启禀各位大人,那三位先生倒是下过手,但小人们也颇知国法,杀人要偿命,所以只是打了他们一顿,算作教训。魏王那边,小人们怎敢下手?况且魏王每次出现都有卫队护送,根本没法接近。
问:其他还有什么事情?
答:确实没有了。小人只是混口饭吃,让打便打,让骂便骂。杀人放火不敢做,虽有太子的吩咐,也不过是胡乱答应,实不敢真正去杀人啊!
问:好。就算你说的是实话,那也没有提到太子要谋反啊?!
答:小人糊涂,被几位大人的天威所慑,光顾着回答问题,忘了说正事了。小人日夜在太子身边伺候,看到侯君集侯大人经常来见太子,还说什么为殿下所用,还有什么杨勇之类的话,小人也听不怎么明白……
听到这里,长孙无忌等人不禁面面相觑起来。侯君集平定高昌,立下大功后,带头私取奇珍异宝和美女,部下也有样学样,大肆抢掠。侯君集自己为将不正,无法制止手下的胡作非为,回到长安后被监察官员弹劾,下了大狱。后来唐太宗对他将功折罪,不赏不罚,官复原职。
但侯君集一直认为自己功大于过,皇上对自己的处罚不公,因此心怀怨恨。
这些情况,官员们都知道,可谁也不曾想到,侯君集竟会和太子勾结在一起,图谋不轨。
此等重要情况,应立即上报皇上定夺。
听到这个消息,李世民失落地跌坐在龙椅上,两眼无神地望着前方,只吐出了简单的三个字:“知道了。”
一向稳重老道的房玄龄认为此事需谨慎处理,于是他迈出队列,奏报道:“陛下,纥干承基狂徒之言不可全信。侯大人之事还需细细查问。”
李世民对此倒有些不以为然的样子,他缓缓地告诉大家:“其实,侯君集的事,朕早就知道了。当初,我派张亮出任洛洲都督,路上偶遇侯君集。侯君集以为张亮在京为官多年,外放做个都督,必是受人排挤,定然和他一样心存不满,于是便煽动他,胡说什么活不下去了,不如一起造反之类的话。张亮立刻就报告给了朕。当时朕以为这不过是几句气话,过一阵就过去了。现在看来,还真是小处见大啊!”
这回,只怕牵连到的人就多了——相信这会是当时所有人的想法。
很快李承乾的侍从们被带来讯问。结果很快出来了。
侯君集私下里确实经常通过做东宫千牛的女婿贺兰楚石牵线与太子见面。这一点贺兰楚石主动承认了。通过他,特别法庭的官员们得知了两人对话的详细内容。
侯君集积极游说太子发动政变,并拍胸口表示绝对支持,还告诫李承乾,现在的情况就像当年隋朝杨广夺取哥哥杨勇的太子之位一样,李承乾处于危险之中,对李泰一定要小心戒备。
侍卫们还供认,李承乾经常穿着突厥衣服,用突厥语发号施令,以狼头为旗帜,亲自杀羊割肉;他还经常住在帐篷里,梳突厥式的辫子,打扮如同突厥可汗一般。此外他还经常装死,让大家用突厥的风俗来为自己举办“葬礼”。
另外,李承乾常和自己的叔叔——汉王李元昌一起打猎游玩,交情很深。李元昌虽然比李承乾长了一辈,但所作所为却相差无几,为此也没少受李世民的训斥。两人共同语言很多,都有发动政变的心思,李元昌甚至还向李承乾提出:自己看中了李世民身边的一位美女,希望李承乾成功以后把她赏赐给自己。
随着审讯的不断深入,被牵连供出来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京城卫戍区的重要指挥官,直接掌握重兵的左武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陕西省西乡县)刺史、爵封开化公的赵节,杜如晦的儿子、李世民的女婿驸马都尉杜荷等人,都是李承乾的死党,这些人曾歃血为盟,策划在宫中发动兵变。
此外,纥干承基还提供了一个重要情况:齐王李祐造反的消息传到宫中后,李承乾曾秘密召见过包括纥干承基在内的一干人准备动手,还宣称:“东宫的西墙,到皇宫不过二十步之遥,我和你等共建大业,实在轻而易举,齐王怎能相比?!”
完了,李承乾就算能说破大天,也过不了这一关了。
禁卫军紧急出动,所有涉及此案者全部被抓,投入大牢,等待审讯。
被抓的侯君集态度十分强硬,一口咬定自己与此事无关。皇家审案,犯罪嫌疑人又是官拜吏部尚书的大人物,自然不好随便就“大刑伺候”。于是,侯君集被带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面对皇帝,侯君集第一句话便是:“君集冤枉!”
凝视着自己的爱将,李世民语调平和地告诉他:“朕不打算让那些整天玩弄法律术语的家伙侮辱你,所以决定亲自审问。朕现在再问你一遍:你有无和太子勾结谋反?”
“没有!在下冤枉!”
“好!传贺兰楚石!”
什么?侯君集一下子坠入了冰窖:我的女婿?怎么会……
贺兰楚石一脸正义地走上前来,不时还用鄙夷的眼光瞟瞟一旁跪着的岳父。侯君集顿时明白过来,这个平时一脸孝子模样的女婿对自己做了什么:“畜生!你—敢—出—卖—我!”
在贺兰楚石清晰的描述下,在自己与太子来往书信的面前,侯君集再也无言以对。
此时的李世民顾念侯君集为国家立下大功,仍想饶他一命。可文武百官中,认为侯君集罪无可恕者有之,幸灾乐祸痛打落水狗者有之,挤掉侯君集而自己有望上位者有之,平时有矛盾,巴不得侯君集倒霉者有之。总之,大家一致认为:侯君集该死。
面对“民意”,李世民唯有下令将侯君集推出斩首:“现在,是该和你告别的时候了!从今往后,朕只能与君集的画像相会了。”
刑场上,面对监斩官,侯君集脸色丝毫未变,他高声地告诉在场的所有人:“我侯君集岂是造反作乱之人?只因自己一错再错,才落到这副田地。然而,当今皇上还是秦王的时候,我就一直侍奉左右,后来为国出战,连续征服两个国家。我侯君集不敢居功自傲,但愿上天保佑,能给我留下一个儿子,以继承候家的香火血脉!”
李世民不是薄情之人。对于侯君集的遗愿,他作出的回应是:查抄侯家,但赦免侯君集妻子及子女们的死罪,改为流放到岭南一带。
很快,李承乾谋反一案审理完毕,证据确凿。涉及谋反的重要人员,汉王李元昌因为是李世民的弟弟,特“恩准”在家中服毒自尽,其他的如左武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全部斩首。揭发这一大阴谋的功臣,著名刺客纥干承基则免予一切处罚,官拜祐川府折冲都尉,封平棘县公。
那么,李承乾呢?
所有的大臣,没有一个人敢提出对李承乾的处理意见。
太宗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却又带着掩饰不住的憔悴。大家都明白,皇上对于这个儿子的期望和感情,以及这一谋反事件给他带来的打击和怒火。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不停地在李世民的心头涌动,使他的想法难以琢磨。现在稍有不当,就可能成为迁怒和发泄的对象,万全之计当然还是闷声发大财。
君臣们就这样默默地相对了半天。终于,通事舍人来济壮着胆子开了口:“微臣以为,如果能使陛下仍为慈父,太子得以终其天年,乃是最上等的结局。”
此言一出,群臣们都不由得暗暗佩服来济考虑的周全,李世民也微微颌首。
最终,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第四十一章 李治上位
接连处置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弟弟,李世民的情绪可谓是低落到了极点。他猛然觉得自己真的成了一个孤家寡人,没有人可以信任。后宫妃嫔虽多,却没有一人能够给他安慰,使他宽心。反而是每日批阅奏章成了他唯一可以暂时忘却痛苦的机会。因此每日即使批完了奏章,他也总是坐在龙案前,久久不愿离去。
一日,李世民和往常一样坐在龙案后,上朝和审阅奏章使他感觉有些疲惫,不知不觉中竟趴在桌上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他蓦地醒来,发现身上竟然多了一件斗篷,抬头一看,李泰正恭恭敬敬地站在龙案前。
“哦,我儿来此何事?”
“回父皇,儿臣寻思着近日宫中变故颇多,父皇定然心中烦闷,特前来侍奉,也好多尽尽孝道。”
“这样啊。也好,那你就每日退朝后来宫中吧!”
“是!多谢父皇!”
回到家中的李泰心情已是愉悦到了极点。最大的竞争对手李承乾居然自动玩完了,自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位第一顺序继承人。虽然眼下还不是太子,但只要我每天接近父亲,表现我的忠孝仁义,早晚会打动父亲。哈,太子之位,早晚是我的!
什么?我还有个弟弟叫李治?切,那个内向懦弱的家伙,我只需略施小计,便可轻松解决他!
经过连续的公关,李泰又成功地向梦寐以求的太子之位更进了一步:李世民私下里承诺立李泰为太子了!
但是对于继承人的问题,李世民心中仍然存有疑虑。于是他决定走民主评议的程序来解决这个问题。
消息一出,很快便有反馈:中书侍郎岑文本等几人认为应立李泰为太子,但司徒长孙无忌却坚决地站在了晋王李治一边。
看着争论不休的大臣们,李世民的脑海中不由浮现出昨日发生的一幕:
李泰哭着扑到自己的怀里,抹着眼泪说道:“今日可谓儿臣的再生之日,终于真正成为了父皇的儿子。儿臣知道父皇同样对晋王疼爱有加,为了满足父皇的心愿,儿臣发誓,儿臣临终之时,一定会杀掉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晋王!”
想到这里,太宗不仅长叹一声:人生在世,谁不爱自己的儿子啊!李泰能说出这番话,实在令人感动!嗯,我得把这事告诉这些大臣们,让他们体会一下李泰的心胸。
不料,太宗刚刚声情并茂地讲述完毕,褚遂良就当头一盆冷水泼了下来:“陛下说错了话(失言)!还望三思!倘若魏王登基,怎肯去杀他唯一的爱子而传位给晋王?当初陛下封承乾为太子,却又对魏王十分宠爱,待遇甚至超过太子,致使太子心中不安,才酿成今日之祸。此事足以作为后世的教训。倘若陛下一定要立魏王为太子,那臣恳请陛下一定要先解决了晋王的问题,否则将又一场变乱!”
褚遂良的话宛如当头一棒,李世民突然清醒了起来。他万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会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想到自己原本爱若掌上明珠的几个儿子的凄惨下场,再想想一向老实本份、待人谦和的李治,顿时流下泪来:“朕……朕不能为矣!”
退朝之后,李世民突然想起了李治。唉,近日烦事甚多,都没有机会和治儿好好聊聊,也不知道他近来怎么样了。
于是,李治被召进了宫。
按理说,作皇帝的爸爸召见,应该是欢欢喜喜的(就算装也要装成那样啊)。可李治倒好,居然是眉头紧锁,满面愁容。
在父亲的再三追问下,李治方才说出了自己的烦恼。
原来,李治和已经被赐死的汉王李元昌关系很好。李元昌案发后,李泰便警告(实际上是在玩心理战)李治说:“你和李元昌关系最好,现在他谋反被诛,你难道一点都不担心么?”
李治没见过多少风浪,李泰的话在他听来,倒也颇有几分道理。于是,他便开始担心起来。他本就是一个不善于掩饰情绪的人,心中想什么,明眼人一眼便能瞧出来。
听了李治的话,李世民不由怅然若失。他没想到自己一向倚重的李泰竟也是个玩弄阴谋的行家,所谓杀子传弟的话无疑是假的了,可笑自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