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宗问魏征:“为人君者,怎样才能避免昏暗,成为明君?”

魏征的回答是这样的:“君所以明,兼听也;君所以暗,偏信也。尧、舜注意听取四面八方的意见,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所以即使有那么几个小人也无法蒙蔽圣听。而秦二世只偏信赵高一人,天下叛乱却还不知道。所以说,如果君王能够充分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下情上达,保证沟通渠道的通畅,那么奸邪小人就无法忽悠君王扰乱朝政,君才能成为明君(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太宗听后连连点头。为表扬魏征的进谏,当场赏赐他五百匹绸缎。

相信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魏征的形象就是在朝堂上当面斥责太宗的过失,并慷慨激昂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毫不顾忌皇帝的面子和感受。

但从上面的事情可以看出,魏征其实并不是一个不通人情世故,执拗到底的死硬派。相反,他十分擅长语言艺术,懂得从侧面着手,旁敲侧击,迂回绕向主题,从而使皇帝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他不只是一个正直贤明的人,更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

魏征不光就政治上的事务对唐太宗频频进谏,连皇宫后院的事情,他也要来插上一脚。

话说贞观二年,魏征时任秘书监,以“参知政事”的身份担任实质上的宰相。

唐太宗的结发妻子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家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儿,长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而且才华横溢,吟诗作画、女红刺绣无一不精,整个京城内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能与之相媲美的,便主动请求丈夫李世民,把这个美人召进宫来,一同侍奉皇上。(……实在是贤妻啊!不但全无妒忌之心,还积极为丈夫寻找高等级的二奶。虽说这也是皇后的工作内容之一,但是相比之下,房玄龄的夫人可就差距忒大了!)

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李世民一听说世上还有如此完美无暇的女子,也是两眼放光,心火难耐。更何况这可是大老婆主动提议的,不存在争风吃醋、后院起火的风险,简直太为自己着想了。于是便急吼吼地命人拟下圣旨,要将这位难得的美人召进宫来,纳为妃嫔。

这事儿可以说是皆大欢喜的美事:李世民新得美女,长孙皇后对丈夫的体贴得到落实,郑家一跃成为皇亲国戚,郑家小美女更是身价百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切看起来都很美。而大臣们知道皇帝将纳新宠,更是欢欣鼓舞,毕竟领导心情好说起话来也轻松、方便许多嘛!

唯独一个人不高兴。这个人便是魏征。

要说这魏征还真是相当具有做特务的天赋,这家伙官居宰相,国家大事才是你应每天琢磨的事儿,实在闲了种种花养养狗啊猫啊的都行。可他倒好,不知怎么的居然给他打听到郑美女已经许配给一户姓陆的人家做儿媳妇。于是他立刻进宫求见皇上。

魏征见了唐太宗,继续劈头盖脸:“陛下坐拥天下,是各位皇子、公主的父亲,也是天下百姓的父亲。对待子女、百姓,要忧其所忧,乐其所乐。陛下身居华丽皇宫,雕栏玉砌,要想着天下百姓都能居者有其屋;吃着四方进贡来的山珍海味,要想着百姓无饥寒之患;后宫嫔妃满院,佳丽三千,要想着百姓有无家室之欢。”

“爱卿言之有理,朕深受其教。”这话已经成为唐太宗对魏征的条件反射了,不管他说什么,先顶一句这个再说。

“……不过,今日爱卿进言,难道……朕又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吗?”魏征说话之时,太宗已经在脑子里积极进行搜索,可是直想得脑袋瓜子发麻,也还是想不出又有哪件事情触动了这个家伙敏感的神经,只好主动发问了。

“正是!郑氏之女早已许配陆家。而陛下未详加查问,便要把已许配之人纳为自己的妃子。这难道就是陛下为百姓父母的道理吗?”

“嗯?!竟有这事?朕只是听闻郑氏之女美貌而贤淑,且尚未出阁……绝无强抢百姓之妻的意思。既然这样,那朕这就下令收回成命。”

消息一经传出,大家都很吃惊。不过相关各方很快便清醒了过来,并迅速做出反应:朝臣们认为所谓“郑女已嫁”之说,纯属子虚乌有,皇上并无责任和过错,因此原先的诏令应继续有效;当事人之一的陆家也随即上疏,声明与郑家以前虽有金钱往来,但纯属双方的经济行为,绝不是定亲彩礼之类。郑氏小美女仍是待字闺中,不干陆家的事。

见到下面如此反应,唐太宗自然是喜出望外,没想到事情到这个地步居然还有转机。于是,他立刻再次下旨召郑氏入宫。旨意即刻拟好,但就在准备签发的关键时刻,他的脑海里突然又浮现出了魏征一脸严肃的面容,刚提起的笔又暂时搁下了。还是和这家伙说一声的好,免得落他口舌,日后不被他骂死,也要被他烦死。

于是,他下令宣魏征觐见。见到魏征后,唐太宗强忍住内心的欢喜,一脸诚恳和矜持地对他说:“爱卿啊,你说的事情朕已经派人调查过了,且陆家也亲笔上疏,那郑姓女子尚未许配他人。如此说来,朕还是可以……”

“陛下!此事虽有陆家上疏为证,否认与郑家的婚约,但实际上正是由于害怕陛下因此事耿耿于怀,日后寻个借口加害于他。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一介小民如何敢与皇上争抢。这其中的缘故十分清楚,他上这奏疏也不足为怪。”

魏征的意思非常明显:郑家小美女已经婚配,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而陆家正是因为畏惧皇上,同时为了迎合圣意,故才上疏。如果你不听劝告,执意纳妃,那只能是掩耳盗铃!

“这……,哎,算了。来人那,传旨,收回召郑氏入宫的旨意。”说这话时太宗用眼角的余光瞥了一眼一旁立着的魏征,只见他依旧是昂首矗立,一脸正义的表情。

太宗叹了口气,摆了摆手,说到:“爱卿回吧,朕也累了,要歇息了。”

“微臣告退。”魏征朗声答道,依旧是一副正直无辜的表情,丝毫瞧不出因为破坏了皇帝的好事而感到丁点的内疚。

到手的鸭子眼瞅着又飞了,太宗一肚子不爽地回到了后宫。闻讯赶来的长孙皇后迎了上来:“陛下,为何又要收回成命?”

“别提了。魏征那乡巴佬说是陆家怕朕日后报复,才故意把有的事说成没有。这样一说,就算魏征他说的是假话,朕也不能再召郑氏入宫了,被这老头子在人前人后嚼舌头,朕宁可不去享这艳福!”

“原来如此。陛下,魏大人他说的有理。陛下富有四海,不必为一个女子牵挂。改日臣妾再给陛下物色一个更好的,保证不会再有这次的事情。”

“哈哈,不愧是皇后啊!好好,这事再说吧!”

“陛下,臣妾屡次听陛下称赞魏征,却一直不知此人的高明之处。现在臣妾总算明白了,魏大人做事依照礼节大义,克制人主的私人情感,使陛下免去瓜田李下之嫌,可谓国之栋梁。臣妾与陛下是结发夫妻,承蒙陛下如此恩情和宠爱,但每次和陛下说话,都要先察看陛下的脸色,不敢轻率地冒犯天颜。而魏大人作为臣子,与陛下的距离更为疏远,却能够如此直言,实在难得。他的忠言相谏,臣妾以为陛下应该接纳!”

回到家里的魏征,坐下来刚端起茶杯,还没来得及揭开盖子,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喧哗。他抬头循声望去,一位宦官打扮的人在众家丁的目视下缓缓地走进了大门,用他那独特的尖嗓音高声喊道:“懿旨到!魏征接——旨——!”

魏征不知何事,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定是件急事,否则不需要派个人几乎是追着自己屁股似的赶过来。

于是他连忙把茶杯放下,简单整理了一下仪容仪表,便一路小跑到院子里,双膝跪下:“臣魏征接旨!”

“皇后口谕:向闻秘书监魏征公正耿直,今日终得一见,故特赐魏征钱四百贯,缎四百匹。卿之耿直乃国之宝,需慎持之,毋使有变。”

就这样,魏征得到了四百匹绸缎和四十万个铜钱(一千个铜钱用绳子穿起来,就是一贯)的赏赐。这事儿就这么结束了。

说了这个故事,我觉得不如趁热打铁,再来说一说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是鲜卑后裔,北魏皇族,原姓拓拔氏,后改姓长孙。她的高祖、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是北魏、西魏、北周和隋朝的高级官员。唐高祖李渊即皇帝位后,一度后宫的诸位妃嫔与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关系比较紧张。长孙皇后作为李家的儿媳妇,任劳任怨地服侍公公李渊和各位小婆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化解彼此的猜忌。后来玄武门之变爆发,长孙皇后又亲临一线慰问和鼓励众位将士,于是“士皆感奋”。

确实是个好老婆,贤内助!

长孙皇后生性简朴,对于高级礼服、时装和珠宝之类不感兴趣,宫庭礼仪规定穿戴什么就穿戴什么,从无其他要求。后宫之主尚且如此,其他的妃子和宫女们也都自觉低调行事,不敢有非分的想法。没有了对衣服首饰的攀比,后宫内一片安宁,也为国家省下了不小的一笔脂粉钱。

虽然已经母仪天下,但长孙皇后十分懂得做人要低调这个道理。她哥哥长孙无忌是太宗李世民从小结交的好友,又为太宗登基立过一定的功劳,因此很受皇帝的宠爱。很正常的,太宗打算将长孙无忌引入最高决策层。

这本是件好事,可是长孙皇后却坚决反对。她提出:“臣妾位居中宫,尊贵已到极致,不愿再看到臣妾的娘家人在朝中手握大权。权倾朝野的家族大多没有好下场,例如汉代的吕后一家和霍光一家,都曾经是风光无限,位高权重,但最终都逃脱不了满门抄斩的灭鼎命运,实在是应当引以为诫!”

太宗可不这么认为。无忌是我极其要好的朋友,立有大功又确实具有相当的才能,封他我理直气壮。身正不怕影子歪,怕什么!于是还是坚持拜了长孙无忌为尚书仆射。

这要放在其他人,既然皇帝都这么坚持,百官中也无反对之声,那就算是定了。可是长孙皇后不然。

考虑到地位过于尊贵容易引起他人的妒忌和不满,为了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她一直暗地里劝说长孙无忌辞官。长孙无忌也是个聪明人,妹妹说的事他一点就透。何况自己确实胸中有才能,和太宗的关系又够铁,待自己建立起了足够的功勋,还怕做不成宰相?

终于,面对长孙无忌坚持不懈的辞职请求以及皇后的一再劝说,唐太宗不得已下令解除了长孙无忌的尚书仆射一职,改封开府仪同三司,实是个有名无权的闲官。

据史料记载,长孙皇后得知哥哥无忌被解职后,“喜见颜间”。

所以啊,当房玄龄、魏征等人大展拳脚的时候,长孙无忌却暂时赋闲,积累经验,磨炼自我,以待来日。

在此忍不住要先透露一下,他虽说是当了个闲官,却并没有真正闲着,而是刻苦地钻研法律和礼仪,并在不远的以后为中国的法律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史料中还记载了一段比较能够体现长孙皇后恪守妇道的事情。

唐太宗每天上朝需要处理国内外大大小小各项事务,做得不好的时候还要被魏征骂,心情不好的时候迁怒房玄龄,然后还要再亲自把房玄龄请回来,确实是十分地疲劳。散了朝回到后宫,想好好歇歇,找个贴心窝子的人聊聊每天单位发生的事情。可长孙皇后虽然贤良淑德,却从不和丈夫讨论政务。如果唐太宗一定要说,她就一定不听,理由还貌似挺好:“母鸡打鸣,预示着家庭将要破落衰败。臣妾如果参与讨论政务,不就成了母鸡打鸣了么?”

这个事迹,被后来的史学家们广为引用,用来证明长孙皇后深明大义,不吹枕边风干涉朝政,堪称后宫楷模,古代贤妻的典范。

对此,我倒有些自己的看法。

太宗每天上班都要摆出一副领导的谦谦君子模样,既要处理纷繁复杂的各项事务,又要考虑如何驾驭手下这些个个才华横溢,却又互不买帐的牛人们,实在是心力交瘁。下了班,如果再找不到一个知心好友,陪他喝喝酒,听他倒倒苦水、骂骂娘,也真是够郁闷的。作为结发妻子的长孙皇后本可以成为太宗理想的倾诉对象,但碍于种种原因却不能够做到夫妻间的正常交流,不能说这是个好夫人的表现。

当然啦,这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千多年前的事情,难免不公,只是有感而发,不作什么正式结论的。各位见谅哈。

第二十三章 一征吐谷浑

贞观初年,现在的青海和新疆南部一带,当时是由一个名叫吐谷浑的汗国统治的。

“吐谷浑”中的“谷”读“yu”,原本是个人名。这个人是辽东鲜卑一位叫慕容涉归的单于的儿子。不过,他并不是未来的单于接班人,只因为他是单于小老婆所生。

和汉人一样,当时鲜卑人的嫡、庶之分非常清楚,所以当老爹慕容涉归挂了之后,即位的是嫡子慕容若洛环,他与吐谷浑二者素来不和。于是,在西晋永嘉年间,慕容吐谷浑率领着自己统率的部族从黑土地东北不远万里地迁移到了西北部的甘肃、青海一带。

当时在西北生活的主要是羌、氐等部族,开始时他们并没有给予这些外来人口较多的关注。不过这些鲜卑人并不满足于有口饭吃,他们在不断地扩展着自己的势力。当羌人和氐人意识到这一点时,为时已晚:一个鲜卑人的国家已经建立,原本是东道主的羌、氐人沦落为鲜卑人的臣民。

为了纪念伟大的开国先驱,吐谷浑的孙子叶延继位时,正式改国号和种族的名称为祖父的名字——吐谷浑。吐谷浑汗国自建立后,曾先后依附于南朝的宋和齐,后又改投北魏。在这一时期,其首领自称为可汗。北魏时,吐谷浑可汗因生擒五胡十六国中的夏国末代帝王、赫连勃勃大王的儿子赫连定一役有功,被北魏政府册封为西秦王。

公元591年,隋朝将光化公主下嫁给吐谷浑可汗为妻,两国交好。但在隋炀帝杨广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军击败吐谷浑军队,灭亡吐谷浑,在新取得的土地上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将整个吐谷浑并入中原王朝版图。

没过多久,在杨广一手导致的天下大乱中,慕容家族乘势重新建国(慕容博、慕容复父子要好好学学,不要天天只顾着在江湖上混名声),最新的可汗名叫慕容伏允,称号为步萨钵可汗。

他最喜欢做的事,便是到边境上去打劫。

唐朝建立后,吐谷浑一度也曾派遣使者来进贡,表示修好。不过还没等使者离开,吐谷浑军队已经开到了唐朝的鄯州城下,大大抢劫了一把。

唐太宗愤怒了:这是人做的事吗?哪有一边来进贡一边来进攻的?

李靖也很愤怒:当初我趁唐俭出使东突厥的时候进攻,是做好了陪上唐俭性命的准备。结果是我直捣黄龙,还救了唐俭的性命。你们倒好,使者还在长安,就敢发兵进攻,是不是认为我们不敢杀了他们?

虽然君臣二人都很想好好教训吐谷浑一顿,但朝中的主流意见还是认为战争不可轻开。孙子曰:兵者,国之凶器也,不可不察。军事行动的后果难以预料,应是迫不得已才采取的最后手段。

和平时期当然是使用外交手段。钦差大臣奉命前往吐谷浑,对吐谷浑这种目无法纪,公开抢劫的强盗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同时召唤可汗慕容伏允前往长安朝见。

慕容伏允一听说要去长安,立刻眉一皱,眼一翻,牙一龇、嘴一咧,浑身上下都是病痛,所以不能去朝见皇帝。

然而,为了表示对唐朝的情意和向往,慕容伏允在装病之余还不忘替自己的儿子慕容尊王向唐朝请求公主下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