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企业家赵本山-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个‘本’字,没忘根本。”崔凯对赵本山的评价虽有些言过其实,但也相差不远。
  吃百家饭长大的小山子
  有报道说赵本山在6岁那年成了孤儿,其实赵本山只是在那一年失去了母亲,而他的父亲则选择了新的生活。少年赵本山也许是为了自力更生,也许只是为了逃避学业,选择跟随盲二叔开始了民间艺人的流浪生涯。
  年幼时的赵本山饱受饥饿滋味,以致有次过年吃饺子吃到撑得直不起腰来。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他学会了左右逢源,学会了如何讨人喜欢。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赵本山称自己是农民出身,差点就要饭,自然也谈不上什么野心。
  虽然没有要饭,但据赵本山自己的描述,他儿时的生活和要饭相差无几。当自己没有衣服穿的时候,村里就有人给他做了两件棉衣。用赵本山的话说,他是一个在寒冷的世界里感受到了最深厚温暖的人,这样的赵本山才能温暖别人。
  赵本山说自己是强活过来的人,是在别人的照顾下长大的。现在他每年回家上坟时都给乡亲们发钱。他在帮助别人时有一种心理,就像在弥补过错一样弥补自己的感情。

第四章 农民本色赵本山(2)
这种年轻的记忆,也造成了赵本山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态度。赵本山如今已经是中国一腕了,他就是中国的“关东大先生”。见赵大叔一面那还不得跟杨丽娟见刘德华一样那么难?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经常找赵本山的不少就是他的农民朋友。用赵本山的话说,他一直在“管”。比如有乡亲生病,需要好几万块钱,医院里不交钱就看不了,命在旦夕,怎能不管?这时赵本山总是毫不犹豫地把钱送去。在他的生活中,可能每年都会发生几起这样的事情。
  赵本山很累,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是为自己活着。这种觉悟在中国的艺人中间很难找。还是赵本山的小姨子于月仙了解姐夫,于月仙告诉记者,拍《乡村爱情》的时候,赵本山对周围接触的人和事都挂在心上的那股认真劲儿,让大家明白一个演员要成功,能力和品德一样重要。“他对演员要求很高,觉得你能完成这个角色才让你演。你的业务能力够了,道德水准也得够。他讲究做人,经常跟演员们讲要有职业道德,比如出名了,不要骄傲,要谦虚、低调。”于月仙说。
  赵本山是现在唯一一个成了大腕后仍以自己是农民出身而自豪的人。他喜欢在拍戏的间隙去跟农村人聊天唠嗑,甚至“替人家操心家事”,听说孩子因为学费不够而辍学,第二天就让人把钱送过去了。
  成名后的赵本山还是会经常回老家,坐在农村的炕头上,跟老邻居们聊天,替他们“操心”。于月仙说:“我想他能有今天的艺术成就,是因为他的生活底蕴厚,他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脱离群众。”实际上,赵本山依旧是一个农民。想想从农村走出来的人都在拼命“清洗”自己的一身泥土味,而说到以前的苦日子,赵本山却认为这恰恰是他一生中难得的财富。苦难能让人学会忍耐、学会生存、学会理智、学会拼搏。所以,他非常留恋那段苦日子,也留恋那些乡亲们,留恋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这也是东北人的性格吧。
  除了农民和小人物,其他什么都不会演
  无论在哪儿,只要赵本山一出现,就会吸引一大批围观者。观众总忍不住会笑出声来,“那不是赵本山吗?瞅着比电视上年轻。他以前跟咱一样,也是农民。”
  围观者的话里没有一丝见外的语气,像是在说自家的兄弟或邻居,无怪乎赵本山说自己是“双脚插在泥土里的演员”,他将农民形象演得惟妙惟肖,他“代表的是中国农民”。
  每一个赵本山身边的人都有成为演员的可能,哪怕是围观者。需要群众演员时,他从不像别的导演那样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往往是环视一圈后,看着外形符合剧情的,一拍脑门,就是他了。赵本山的能耐是可以让任何一个人毫无负担地走到镜头前自如地表演。每场戏开拍前,他都会对演员们交代一句:“要生活啊。”
  作为导演的赵本山每天都是先看监视器,待灯光、布景一切妥当之后换上戏服,变身主角马大帅,戏演完了又马上坐到监视器前看回放,经常边看边哈哈大笑。赵本山说自己“是一个很会在生活中给自己找快乐的人”。回放看过后,他就会长舒一口气往椅子后一靠,摘下帽子满意地摸摸脑袋。
  旁边多少人围观无所谓,只要一有陌生人上前搭腔,赵本山会立马收起笑容,警惕地看着来者。在拍摄现场,各路记者试图上前采访,都被他蔫头耷拉脑袋地拒绝了,在陌生人面前,“蔫儿”是赵本山的一种保护色。混熟之后,你就会发现,他的每一句话都像小品里的台词。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农民本色赵本山(3)
尽管赵本山以一身标志性的赵氏小帽和过时了的中山装将猪腰子脸和鞋拔子脸,将东北人特有的幽默捧给大家;尽管一些学者以一贯的尖锐和激烈的笔调将他定位为一个恶俗文化的传播者;尽管有记者撰文指出他的小品《卖拐》有抄袭法国作家儒勒?罗曼的喜剧作品《科诺克医生》之嫌,作为中国小品的代言人,赵本山这个“老蔫”总能通过夸张的形体语言和一口东北腔,让你记住他那张独特的脸,将部分人嗤之以鼻的东北文化传播出去。所以,在东北人的眼中,赵本山无疑是个真正的平民艺术大师。
  尽管在某些大师的眼中,这些取源于生活又远远高于生活、散发出老百姓辛酸笑声的大众艺术,要比那些囿于小圈子里的精英文化和阳春白雪更媚俗,但是,没有什么文艺作品比赵氏小品更能博得大众的认同。
  从《牛大叔提干》(1995年)中的“扯蛋”到《三鞭子》(1996年)中的毛驴车;从《红高粱模特队》(1997年)中的小辣椒到《昨天 今天 明天》(1999年)中的“薅羊毛织坎肩”;从《卖拐》(2001年)中的“拐了,拐了,卖了,卖了,拐卖了”到《卖车》(2002年)中的经典语言,大多数东北人最津津乐道的还是“被提干的牛大叔”。当全副武装、身穿中山装、头戴小帽的“牛大叔”为了给村里小学装扇玻璃窗跑到乡里要钱时,竟被人拉上酒桌冒充“马经理”陪客人吃饭,没要到钱不说,还从盘子里提捞出一串珍贵的甲鱼蛋:“一顿饭吃农民的一年粮,这不是扯蛋(淡)嘛。”——这话说得令人叫绝!
  赵本山幸而成为赵本山,除了央视春晚这个大舞台外,最重要的,是他总以农民作为创作原型,从而赢得了亿万农村观众的喜爱。他演不了官员、城市白领和知识分子,他的角色永远是农民,永远是普通人,哪怕是那个当了老板的“刘老根”,也脱离不了小人物的本色。
  和那些盘踞在北京的御用“喜剧”演员不一样,他是真正来自民间的,脑子里装满了各路农村人物。这些才华,在他后来转向电视剧拍摄、表现当代乡村生活时,得到了充分展示。
  他了解他们的口头禅,熟悉他们的喜怒哀乐,洞悉他们的思维习惯。他们的淳朴厚道,对外部文明的拘谨、不信任,甚至是狡黠、小聪明和小心眼,赵本山都知道。这毫不奇怪,在很长时间里他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可他有一种天赋,能脱离他熟悉的乡村场景,通过抽象和塑造典型形象,提炼、加工,然后以喜剧形式呈现在七尺舞台上。
  除了农民群体,赵本山还赢得了城乡更广阔的俗世民众的喜爱。他的小品和影视剧中的小人物系列,那些有着一整套民间生存智慧、善于自我解嘲的普通人,那些为生活所累却还没丧失希望、烦恼中带着泪水和笑容的生活片段,其实正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写照。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 赵本山“卖脸”(1)
这一章,我们重点讲述赵本山作为演艺明星的一些从商之道。与其他明星相比,赵本山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即便是在明星经商最常见的三板斧:“走穴”、办学和广告代言上,也比同行们更加长袖善舞。
  比起其他明星,赵本山更知道“卖”他这张老脸,更知道如何把注意力转换为生产力。从一开始,赵本山在生意场上就比他的同行想得更远、更深、更通透。至少在观念上,赵本山属于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的杰出者。
  一句话,即便同样是“卖脸”,赵本山也与众不同。
  拒绝“走穴”,赵本山当起煤老板
  最初,除了艺术门类和艺术造诣不同,赵本山和其他明星并没有太多的高下之分。随着他的走红,也陆续有节目组邀请他去各地“走穴”演小品。
  “走穴”原是相声界用语,清末民初时相声演员所在表演场地被称为“*”,而到其他地方的*表演就被称为“走穴”。改革开放初期,“走穴”一词被用于演艺界人士在国家体制之外进行演出,又被称为“走学”或“私演私分”。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走穴”在演艺界是一种特有的现象,特别在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还没有以官方的身份占领市场,地方电视台娱乐节目相对匮乏的时期,组织演艺明星到各地“走穴”是条很好的获利途径,“走穴”也成为演艺明星们捞外快的重要方式。一般来说,演艺明星会从主办方那里获取出场费,越是大腕出场费就越高,有的大牌明星靠“走穴”每年就能挣到上百万元,这在那个年代也不是个小数目。
  作为“小品王”的赵本山,其“走穴”的出场费提升得很快,从1000元涨到传闻中的10万元,这已经是那个年代的天价了。但赵本山明白,这已经到头了,想靠这个积累资金太难,也不可能一年到头天天天演啊。何况这本身就是“打擦边球”的事情,不能阳光化。
  在人情世故上,赵本山比同龄人要通透许多,他很早就认识到走穴其实是杀鸡取卵。“走穴”多了,关注你的人就多了,有时候还得去迎合一些看不惯的事情,长此以往演员的本色难保,而且钱赚得太快,就无法安心创作。作为“春晚之子”的赵本山明白,走100次穴都不如在春晚上的那十几分钟表演给自己带来的效益多,至少在社会效益上是这样。
  不想跟着其他人“走穴”,又想在经济上有所建树的赵本山开始琢磨着自己成立公司。1993年,他在沈阳注册成立了本山艺术开发总公司。
  “出去旅旅游,去趟比较大的城市,铁岭。”赵本山春节晚会的一句小品台词,让铁岭由此名声大振。
  现在,铁岭出去招商引资,专题片的第一句话就是——较大城市铁岭。介绍铁岭的画册名字也叫《铁岭是个较大城市》,里面还专门有一章介绍赵本山。老赵一吼天下知,胜过广告无数。
  铁岭人口有300万,除了是农业大市外,还是个煤电能源城市。按当地人的说法,铁岭不光出了赵本山、潘长江、范伟,还盛产绿色农副产品,尤其盛产能源。
  从铁岭走出来的赵本山在那里有着超出想象的影响力,铁岭博物馆里摆上了他的蜡像,公园、广场上立着他的雕像。央视春晚的舞台上,铁岭被频频提起,赵本山堪称铁岭之子。
  赵本山虽然注册的是文化公司,但他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叫文化产业,公司虽有广告业务,但主要还是倒腾煤炭。如前所言,铁岭是个煤炭等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赵本山占据地利,做起了煤炭生意,把铁岭法库的煤卖给本溪的钢厂,赵本山管这个叫对缝儿。

第五章 赵本山“卖脸”(2)
赵本山几次在春晚上对铁岭的宣传,使很多南方人误以为铁岭真的是仅次于沈阳的大城市。这样的宣传也给赵本山带来了很多间接的回报,铁岭上至政府官员下到平民百姓都对赵本山津津乐道,这也为他日后在铁岭的很多生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年,赵本山也做运输生意,他在做煤炭生意时发现经营长途运输业务也挺赚钱,于是和几个哥们儿一起顺带搞起了运输业。
  做煤炭买卖,运输费用就是较大的成本构成,与其让别人赚这笔钱,还不如自己来,同时还可以多做一个业务。那时的赵本山就已经非常善于经营了。不过,这段经历的细枝末节到今天也鲜为人知,不管是赵本山本人,还是他周围的朋友,都对此讳莫如深,不太愿意说。这也不奇怪,虽然这种倒卖生意和其他富豪的早期原罪相比,没有多少违规的东西,但是对中国早期商业环境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可以理解。
  后来,又有一个开办山楂罐头厂的老乡找赵本山,说山楂罐头卖得费劲,想改做果茶。赵本山就投入了一两百万元,帮对方清了存货。此外,赵本山还做过木材、钢材生意。这些生意,他几乎没赔过。几年下来,他的资产上了千万,《福布斯》杂志算出他的身家1300万元大概就是这个时期。
  赵本山在接受《创业家》杂志记者刘涛的采访时称:“那时候,我的状态就是一‘公关小姐’,公司里的事儿,我不去,不好办。我是想赚点儿钱,积累点儿,拍些东北戏。”
  这个时候的赵本山还处于“卖脸”的初级阶段,具备了一名公关人员应有的素质。他本身就是语言天才,一说话就能把人逗乐,谁都愿意和他在一起唠嗑、喝酒。他的酒量惊人,能喝多少酒,一直是个谜,因为从来没有人看他醉过。之前提到他喝7斤白酒赢一辆车的事,也有人亲眼目睹他喝完半斤多白酒后直接上剧场拍戏的场景。
  不过,赵本山这个阶段的生意,很难说得上顺风顺水,这些生意虽然来钱快,但也不好经营。“做煤炭不费劲,往外卖才费劲,很多人欠你钱,不还款”。一句话,还是人情生意居多,不稳定性很大。
  更让赵本山头疼的是管理问题,由于没有主营业务,生意全靠关系来维持,因此,整个公司的管理也很混乱。后来赵本山自己回忆,那时自己跟《刘老根》中创业初期的刘老根差不多,自己的哥哥、小舅子、媳妇都在公司里边,还好最后媳妇主动要求退出,之后各个亲戚才陆续退出。
  那时候赵本山的公司在性质上接近官倒公司,靠着名气和自己的这张脸,将信息和资源等进行对接,以获取利益。
  煤炭和运输行业在1993年的中国充满了各种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在东北这个重工业区域。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业内有太多不足以为外人道的东西。不过,赵本山的这段经历对其日后事业的扩展帮助较多,除了获得创业的第一桶金,更多的是积累了和各种社会潜规则打交道的经验,以及讲求江湖义气的人脉关系模式。而且,如何将名气转化成为财富,想必赵本山已有心得。
  幸运的是,赵本山没有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后,他便开始寻求自己的主业。之后的故事众人皆知,他最后选择了二人转作为其商业王国最重要的基石。不过,在以二人转为主体的业务还没有形成产业链时,赵本山其实别无选择,只能继续用他那张老脸去换取注意力,换取可能对其商业王国有价值、能形成支撑的业务,不论是短线的广告业务,还是长线的办学业务。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 赵本山“卖脸”(3)
本山艺术学院院长赵本山
  演艺明星办学校,向来被认为是近水楼台:著名导演谢晋,演员吕丽萍、田华、范冰冰,香港明星曾志伟、汤镇宗兄弟,名模姜培琳、胡兵和瞿颖等都向众多怀着明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