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解救中国企业的十大定律:崩溃-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想看书来

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了骆驼
王巍:企业的各种问题最后总会表现为现金的困难,可能是人事问题,可能是技术问题,也可能是市场问题。只要它能借到钱,它就可以把这个问题掩盖住,就会把它撑过去。现在媒体写企业崩溃问题首先都是看现金流,然后就评论是借短放长,而不去花工夫研究导致这些问题的真正的核心。从我的观察看,一旦企业崩溃,当事人往往痛心疾首地追忆若干小事,像祥林嫂似的一遍遍向所有人述说,比如哪一天该给某个行长的电话没有打,又跟供货商的小舅子吵架了,司机没有把谁送到家之类的事情。很多人反思企业崩溃往往盯住若干小事不放手,反而误导了真正的自我反省。
  所有的崩溃都会由于小事而发生,但崩溃的本质却不在小事上。就像俗话说的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了骆驼,在西方又叫蝴蝶效应。大西洋这边一只蝴蝶一扇翅膀,导致热气流变化,最后引起大洋彼岸的风暴。我们中国的企业目前在这个经营水平上受环境影响太大,十分脆弱,禁不起折腾,外边人看上去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在企业就是危机之源头。像德隆和格林柯尔这样大的集团,可能就因为几百万而崩溃。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现金流问题
范棣:对,所有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现金流问题。因为如果你有钱的话,你可以掩盖本质的问题,你总可以经营下去的。只要可以借到钱,就能继续发工资,继续买原材料,就能继续生存下去。企业真正的问题不是现金流的问题,但是表现出来的总是现金流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在企业最最薄弱的环节方面,大家都只看到一个问题的表象。我同意你的观点。当一个企业真正出现很严重的问题的时候,一个问题大到可以影响其他事情的时候,反倒似乎没有问题了。所以很奇怪,有一些企业早该死了,却老是拖着不死,僵而不死很多年。
  王巍:就是这样。在陕西这叫做“死皮”心态,老子就是这样了,死就死了,我就这样过。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聪明的企业在高点时往往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随时防止大意而忽视细节或危机的苗头。因为已经到高点了,小事就会逆转大局甚至全盘皆输。反而在低谷时心态极好,大大方方。反正已经到底儿了,老子不动,躺着也不能再差到哪里去了。一旦时来运转,怎么动都是利好。
   。 想看书来

小事件引爆大趋势
范棣:有本书,叫做《引爆流行》。说的是一件小事如何引爆大事,引爆一个流行的趋势。其中举了一个案例。现在,美国纽约的治安非常好,完全跟以前的纽约不一样,犯罪率很低。当年,伯恩哈特·戈茨当纽约警察局局长的时候,是怎样把多少年来居高不下的犯罪率降低了的呢?
  纽约的犯罪率那么高,难道是因为有许多的盗贼集团吗?伯恩哈特·戈茨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犯罪趋势流行是因为一些小的事情引起来的。他发现了一个现象,叫做破窗现象,或者叫做破窗理论。什么意思呢?如果你这条街上是很干净的,两边的建筑一个窗户都没有破,你就会发现很少有人去砸窗。但是,一条街上有四五个窗户都破了,然后也没有人去修,很快你就会发现有人把第六个、第七个窗也打破了,还不修复的话,别人就会把整条街的窗户都打破。
  这其实就是一个心理现象,很多人起初并不是有意犯罪,他只是跟人学。所以,纽约的犯案率高就是因为街头那些很小的事情无人治理而引起的。你不去治理它,它就引起一连串的反应,最后变成一种趋势。起初只是一个窗户破了,后来是几个窗户破了,接着大家都认为砸玻璃没有问题,最后发展到干脆抢东西算了。于是,引发了一系列的犯罪,抢劫、强奸等等。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所以,对纽约治安的治理,他是从治理小事开始的,从治理破窗、整治街道卫生开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个理论后来别人引用到企业管理中去了。我们讲企业危机,企业有各种各样的危机,每一个公司内都有潜伏的各种危机。员工有危机,财务有危机,管理体制有危机,战略有危机,人事有危机,等等。但是,究竟是什么小问题把危机引爆起来,变成了一个引起崩溃的趋势的呢?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只是关注现金流问题,不去抓问题的源头,那么破窗现象就会出现。
  

对付危机不能毕全功于一役
王巍:我觉得这个提法非常好。重要的是一个企业家对危机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处理方法?很多企业出了问题,企业家往往是宏观上看得非常清楚,总希望一揽子全部解决,叫做“毕全功于一役”。于是,这个时候提出了一些不切实的目标,用整个庞大的计划来围剿问题。但是,事实上就像你谈的破窗理论,解决纽约治安这么一个复杂的事情,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从那些问题源头的小事开始,一个一个地解决。
  打一个比方,现在你面前有十个困难,好比你伸出的两只手十个手指头,挡在你的眼前。它们好像是一面墙,挡住了你的视线,不可逾越。这时候问题似乎很大。但是,如果把手转动一个九十度的方向,你看到的只有一个指头。这个时候,你就有信心,你会一个一个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你发现已经解决了十个问题了。所以,这是一个看问题的思维方式问题。处理危机也有一个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要警惕小事的连锁反应作用。
  我举一个实例。是一个民营企业,我不说名字。这个企业负债大概超过100亿。当时本地政府发展经济的时候,希望利用民营企业的扩张能力来消除银行的不良贷款,就是用新增优良贷款的方式来解决本来的不良贷款。比如;不良贷款只有2亿,但是我要给你贷出20亿的话,你就会把这2个亿很快消化掉了,这正是当时银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当时的贷款是信用贷款。这个企业就在当地的几个银行拿了25亿贷款。项目刚做到一半,国家的宏观调控就开始了。理论上来说,他的这个项目非常好,不存在什么大问题。但这个时候正是宏观调控,他感觉有危机,怕引火烧身,万一出问题怎么办?况且宏观调控首先对民营企业收款。这时候有几家银行就跟他谈,其中一家银行是一个很多年的朋友。这家银行说,现在他实际上就贷了500万信用贷款,上面要求我们检查,怕过不了这一关。万一过不了,奖金就全完了。我也知道你贷款肯定没问题,但当时是信用贷款,能不能把资产给我抵押一下?这样我也好交代,我也不追贷款,大家相互帮助一下。这个老板一边喝酒一边高兴地说没问题,我一年净赚几个亿,切一块资产给你抵押很简单。但是他恰恰不知道,由于他把这500万做了抵押,马上就有第二家银行上来说,我那2000万贷款是不是也抵押一下。你也得给我抵押。于是做了第二个抵押。这样25亿的信用贷款全部要求抵押。他整个净资产才十几个亿,不够,于是所有的银行一起逼债。企业开始了崩溃,还没有完全破产,老板就先被抓起来了。
  实际上是银行违约在先。信用贷款你怎么能够要求资产抵押?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银行是说一句话就可以控制企业的,因为所谓的金融安全问题。银行完全控制局面,从来企业和银行就不平等。企业永远拿银行当父母。而一旦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所有银行都是片面的,都是单方面的。
  从这个事情的教训来说,企业家必须注意那些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小事。我想,很多中国老板在这方面是不警觉的。
  

“企业离崩溃只有18个月”
范棣:微软是世界上现金流最好的企业之一,账上少说也有上百亿美元的现金,也不乱投资。就是在这种财务状况下,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个思维跟中国很多企业家的思维有点不一样。他看的不是纯粹的财务问题,他看的是更深层次的危机问题。比如说,一个深层次的技术革命发生后,18个月完全可以引起一个新的潮流,从而使消费者抛弃微软的产品。比如,Google目前就对微软的地位造成很大的威胁。比尔·盖茨有这个危机意识。
  一个企业家应当经常自问,我的企业距离破产还剩几个月?当大家忙于企业管理的时候,危机隐患其实早存在于你的身边。看看近年在国内遭遇滑铁卢的洋品牌们。一直以质量享誉世界的宝洁公司,何曾想到旗下SKⅡ产品的质量远不及其广告吹嘘的效果好呢?肯德基何曾想到某一天,英国会揪出个苏丹红,并且因此烧身呢?更让肯德基雪上加霜的是,苏丹红事件未平,其产品又招致国际权威机构发出含有致癌物“丙毒”的警告。立顿红茶怎料到,当它的产品终于通过农业部安全检测后,其检测结果仍遭到公众的质疑呢?确实,谁都没能预想到,却偏偏又都发生了。
  

谁把上面的积木搭歪了
我再举一个例子:苹果电脑。
  几年前,苹果电脑无法与IBM竞争,苹果电脑的主打产品一直在走下坡路,处于竞争中的绝对下坡地位。但是苹果电脑这一两年冒出一个产品——iPod,我想你也买了。iPod比起电脑来说,绝对是一个很小的产品,谁会在战略上对它引起重视呢?谁会想到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产品挽救了这个集团。
  最初的想法来自于基层。iPod当时设计出来的时候,整个苹果电脑的中层、高层都是反对的,人们觉得这不是苹果电脑应该干的事。苹果电脑实际上在那时候并没有什么现金流危机。但是,如果苹果电脑没有新的产品推出来,它早晚会遭遇到全面的现金流问题。也就是说,事实上它的危机已经潜伏下来了。你能不能创新推出新的产品来?你的战略是给未来带来更多的现金流,还是造成更多的负的现金流?这些都是隐藏在现金流下面的、看来很小的问题,但恰恰是这些小的东西引起整个企业新的发展。苹果电脑创新iPod;从而引爆了人们新的消费潮流,使得苹果电脑摆脱了深度危机。
  在这个方面,你刚才提出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国内的银行看的纯粹是财务问题,是报表,是谁的经济责任,很少去关心现金流背后的深层问题。
  如果说中国的企业是由一些积木搭起来的话,最下面的那块积木肯定是现金流。抽掉了最下面的这块积木,企业肯定垮台。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上面的积木搭歪了,下面的积木太窄了,积木也一样会倒下来。问题是谁把上面的积木搭歪了呢?
  王巍:我刚才说一件小事会造成崩溃,同样小事处理好也会拯救企业。你刚才提的iPod是解决了企业定位的战略。我已经不是推销电脑了,而是迎合下一代消费者最需要的东西,从而推动了制造变为服务的一个大转变。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医药巨头的经典故事:1982年,在芝加哥地区发生了有人因服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含氰化物“泰诺”药片而中毒死亡的事故。起先,仅3人因服用该药片而中毒死亡,但影响迅速扩散到全美各地,调查显示有94%的消费者知道“泰诺”中毒事件。中层领导认为失误概率非常小,但公司董事会宣布在全国范围内立即收回全部价值近1亿美元的“泰诺”止痛胶囊,并投入50万美元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体通知医院、诊所、药店、医生停止销售此药。这个举措挽救了公司的形象甚至命运。
  同样一件小事在中国就出现了问题,最典型的就是三株药业。几年前,三株口服液的销量非常好,在市场上有很好的声誉,但是突然传出一位老人因服用三株口服液致死,其子将三株口服液告上了法庭。在这期间,三株口服液对危机的到来没有很好地处理,结果导致员工罢工、买家退货、贷款取消、产品堆积等等问题。最后三株虽然赢得了官司,但在最后判决还没下来之前,三株已经倒闭了。
  

崩溃在中国特别敏感
我认为,在中国,一件小事引爆企业崩溃,可能比西方更敏感,或者说更为迅速。在西方的成熟市场经济里,许多东西都有制度化的防范措施,社会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预判能力。在中国,有些制度是既模糊又刚性,在发生之前,你很难预判,发生之后,又没有吸收冲击的余地。所以,一个中国的企业家要特别注意这种转型社会的制度特点。
  范棣:对中国的企业来说,尤其对民营企业来说,更要注意一些看起来是小事的问题。因为国企里很多事情是制度定的,比如说工资不是企业家能够设定的。在这方面有些刚硬制度的东西,小事促发崩溃的敏感度不同于民企。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由于我国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所以对有些法律的解释是因人而异的,当一件小事促发了某些大事,引起崩溃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以保护你。所以,民营企业对于小事的敏感程度要远远高于国企,因而也就赋予民营企业更多的挑战。这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
  定律二小事件引爆崩溃
  ●这条定律适用于所有企业。在中国,小事件引爆企业崩溃的敏感程度要相对高很多。
  ●企业崩溃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现金流问题,但背后都是若干小事堆积而成的大问题。
  ●小事件通常被人忽视,趁人不注意的时候,突然引爆企业崩溃。
  3淹死会游泳的
  王巍:企业家在保持自信的同时,一定要有所顾忌。
  范棣:过度自信是指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短处时的自信。
  对话三范棣VS王巍
  范棣:我在四姑娘山二峰最后冲顶时没有上去,差一点。但你告诉我的话也很重要,告诉我不要坚持。那天晚上,我的思想斗争确实厉害,因为高山反应,睡不着觉,后来头疼得厉害,天又很冷。那一晚上,躺着根本喘不上气,最后站着。我很矛盾,为什么?来爬山的时候是要上去的,绝对是抱着这种想法的。这么多人跟我来,就是为了登上这个顶的。而且,我跟大家说,大家都看我,我肯定能上去。你们如果不行,我坚持,我肯定能上得去。但后来的反差是,我发现别人的状态都比我好。这时候,我觉得面子丢尽了。吹什么牛呢?吹了半天牛,你第一个下去了。但是,到凌晨四点的时候,我想了想,还是觉得生命比誓言更重要。下去以后,到了第二天大家回来总结的时候,所有队员都说,其实大家跟我的生理感觉是一样的,痛苦难耐。如果我们坚持上的话,估计是能登上顶峰的,只不过我们放弃了。
  于是问题就来了,你要有自信,我那时候有自信,但是最后我确实动摇了,所以我放弃了。但是,真的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上去就不出事吗?我也不敢说。这个例子给我一个启示,作为一个企业家,我也在爬山,也在登顶,在做很多的尝试,很多事情只要坚持就有成功的可能。因此,你必须要有自信,企业家没有自信,肯定不叫企业家。但是,往往自信会出事,过度自信可能会使你上去了但下不来。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企业家需要对自己保持顾忌
王巍:我能感觉到你的遗憾。但你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毕竟是有家庭责任的,而且还有整个人生的责任。人生是一个计算的过程,放弃登顶,我觉得这是一个理智计算。做人不能太过自信了,做企业更是如此。
  我是做企业财务顾问的,看过太多的企业家的起伏。成功的企业家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