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专业的善良-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似乎只要是制造业就没有差异化,就要同质化竞争,就难逃作业效率的宿命。
  我们必须承认,制造业是左脑工业,它总在追求best practice,进行作业效率的竞争成了习惯。另外,左脑是一点点进步的,而右脑的不连续性思维才具有革命性。所以制造业的确不太容易产生差异化,要逃脱以成本为主导的模式比较难,但是一定有不一样。
  台湾一千大民企新盟主郭台铭告诉我们,如何从左脑跳到右脑,形成一个以创意为基础的竞争差异、竞争策略。郭台铭把电脑定义成机构业,然后他培养了大量机构开模的人才,所以他可以跑到大客户的隔壁去开一家模具厂。你只要把图拿出来,我就马上出样给你,然后保证95%的订单在5天内出货。因此他又培养了一群忠诚客户群,因为他服务太好,让人家上瘾,忠诚客户不会再去跟别人买,他简直是跟戴尔一样的生意天才。
  现在他已经有了很多世界级的大客户,而他自己却变成背后的那个巨人。虽然是制造业,可是要有一个很强的差异化的制造,而且是最最重要的差异化。这一点讲破,最重要的差异化就是让客户认可你的价值跟别人不一样,然后人家才会花钱买你这个价值,最终落实到这一点,企业就做大了。
  张忠谋的台积电,虽然是典型的制造业、代工业,可是他创造了晶元代工这个行业,然后不断提高门槛。制造12英寸晶元要投资200亿元人民币,而且一建就是好几个厂,一出就是上千亿元人民币,他有很多技术、很多专利,所以他的差异化,别人也很难跟进。
    用策略的差异赚未来的钱
  我们明基还远远没有达到那样,我们还在很辛苦地与三星竞争显示器的订单。但是明基策略性的创新和创意,也通过了历史的检验。当初大家一窝蜂跑去珠江三角洲,而我们却选择了长江三角洲,扎下IT产业的根基;7年前大家都不相信中国人能做手机,而明基却把资源投入手机研发,然后连亏5年,迎来今日的高速增长;公司洞察到未来的产业方向,七八年前在评估的时候,就决定不去做CRT的显像管,所以我们没有CRT管子的厂,却有LCD面板的厂,以致现在在CRT上没有任何包袱,而且开始做液晶的时候极少有人做,如入无人之地,结果用很少的资源就把LCD做到了国内第一名。
  所以,策略上的创新和创意是最重要的,把创意和差异化竞争运用在策略上,运用在洞察力上,运用在公司的方向上,这是最伟大的创意。作业效率的差异化只能赚一点点钱,服务的差异赚服务的钱,制造的差异赚制造的钱,技术的差异赚技术的钱,营销的差异赚营销的钱。可是策略的差异化才是赚未来的钱。
  

用策略的差异赚未来的钱(2)
明基有幸实现了从制造业向品牌经营的跨越,等于打开了我们追求创意,追求差异化竞争的源头活水。我每年可以花300小时到500小时去挑选人才;可以用卖口红的方法卖液晶显示器;可以把星巴克搬到企业里面,创造出企业中的“星巴克”,为什么?因为我们把我们的品牌定义为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享受快乐科技”,这正是我们革命性的差异化所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策略转折点与资源重组(1)
安迪·格鲁夫在1996年写下《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本书,随后就被企业界奉为经典,广泛流传。但是时至今日,它的价值却并没有被全部挖掘,它的启示意义,也远不止于人们所谈论的层面。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更多的是读到了对策略转折点的理解,以及那种感同身受的体会。
    21世纪是革命的、不连续的世纪
  安迪·格鲁夫在事业最高峰的时候,很谦卑地写了这本书。书名的意思很简单,是说英特尔到现在还能够生存,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担心公司明天就要灭亡,担心到几近偏执的地步。“偏执狂”本来是一个病态的名词,被安迪·格鲁夫用于书名之后,就变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名词。
  他写这本书有一个这样的背景,因为他所处的是高科技行业,而高科技行业是聚集全世界人才最多、最密集的行业,技术进步也非常快,所以竞争很激烈,也导致了这些人才都非常努力。另外,在这种全球高度竞争的格局下,游戏规则不能由单一的公司来制定,而是由整体的竞争生态来决定。这就跟传统行业不一样,传统行业可能一个游戏规则可以持续几十年,可是高科技行业由于竞争者太多、太聪明、太努力,所以游戏规则很容易被打破和重新创立,如果你不及时跟进的话,就很容易被淘汰,所以你以往的成功并不能代表未来会持续成功。“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正是21世纪高科技产业的鲜明写照。
  台湾的高科技业也弥漫着这种“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气氛,也正因为这种偏执,才使得台湾高科技业步入世界舞台,并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由于台湾社会是理工挂帅,所以优秀的人都进入了高科技业。为了跟全世界最杰出的人竞争,他们必须每天工作得很辛苦,很多高科技业的企业家都有典型的“偏执狂”的气质。这也是该书一出来就在台湾畅销的原因,因为它说中了整个台湾高科技业的共同心态,让大家很有同感。
  著名管理学大师盖瑞·汉默在他的畅销书《领导革命》中总结说:“21世纪是一个革命的、不连续的世纪。”  那么,到底是什么打破了世界的连续性?这就是: 导致十倍速变化的策略转折点随时会出现——《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本书最重要的论点。如果没有策略转折点的出现,居于领导地位的企业还继续会领导,企业的发展还是在连续性进行当中。然而,十倍速的变化将经常打破世界的连续性,它突然增大的影响力,会使得整个竞争规则发生改变,谁能够掌握竞争规则,把握住策略转折点,谁就会在革命性的变化中赢得竞争力。
    把握策略转折点……相信偏执万岁
  这本书前言里有一段话写得非常好,他说:“只要涉及企业管理,我就相信偏执万岁,企业繁荣之中孕育着毁灭自身的种子,你越是成功,垂涎三尺的人就越多,他们一块一块地窃取你的生意直至最后你一无所有。”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格鲁夫说,“尤其是当策略转折点来临的时候,你的偏执才更突显出它的必要性。”当整体环境由于某一个制约因素产生了巨大变化,策略转折点就会出现。我们从迈克尔·波特所说的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六要素来看,当公司现有竞争对手的实力、供应商的获利能力、公司客户的获利能力、潜在竞争对手的获利能力、改变你的产品或服务项目的投产方式后的实际获利能力,还有跟你互补的企业的获利能力,只要这六个要素中任一个发生了剧烈变化——十倍速变化的话,策略转折点就会出现。而在这个时候,“你有可能是策略转折点的承受者,也有可能是引发者”,但无论是哪一种,你都必须从中做出选择。
  但是,这往往说起来容易,当真正面临改变的时候,却并不容易。比如工厂太少,你会担心运作不灵,工厂太多又担心订单不饱和;你在用人方面很严格,却又担心因为淘汰而导致员工士气低落。所以企业家担心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而竞争又实在太过激烈了,当策略转折点来临的时候,你同样会更为担心。所以,往往是具有“偏执狂”气质的人,才能突破现状,把握住变化的机会,不致被策略转折点吞没。
  其实联想的崛起也是近几年的事,从默默无闻到亚洲第一,也是因为它引发了策略转折点的出现。这个策略转折点发生在1995年到1996年,之前电脑都被视为很高科技、很专业、很昂贵的商用产品。可是联想意识到,未来电脑产品日趋水平分工之后,由于资金集中、技术集中、产量集中,零部件又是一个公开的市场,所以整机成本将会很快下降。这必然导致个体消费者对PC的需求放大,PC将很快走入千家万户。当联想嗅到台式机将从商用走向家用、从企业走向家庭的趋势后,很快推出“双子星”国民电脑,随即,PC个人市场、家庭市场兴起,并呈现十倍速增长。由于联想引发了这一策略转折点,使得相当一段时间内,大家都要跟着它的游戏规则走。
  思科也是这样,由于网络时代的来临,它就专注于做好网络时代的供应商,增长也很快。诺基亚在六七年前也是默默无闻,可是今天它变成世界十大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因为它提前掌握住了无线通讯时代的需求,也做了策略转折点的引发者。而如果你是策略转折点的引发者,就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该产业的市场领导者;如果你是承受者,不管你现在的规模有多大,增长有多快,都有可能被快速超越。否则,“你就要像一个火警公司的消防队一样,快速组织一个精力充沛、效率很高的队伍,像处理火灾一样处理变局”。
  

策略转折点与资源重组(2)
  时间就是一切
  一般而言,当企业发展到一个局部高峰的时候,通常也是到了事业瓶颈的时候。在这个关键时刻,企业往往面临策略调整,由于“企业繁荣的背后都孕育着毁灭的因子”,如果没有掌握好,很可能就是企业衰退的开始,严重的甚至遭致灭亡;调整得好,则能推动企业向新的事业高峰迈进。为什么策略转折点如此重要,就是因为: 第一,企业能够借助策略转折点的出现,突破发展的瓶颈,实现新的飞跃;第二,如果企业漠视策略转折点的来临,一味因循旧的成功模式,不做调整或者调整过慢,那么会从局部高峰滑落,失去在新规则下继续生存的机会。
  所以你必须作出选择,在大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你如何应对。如果你是策略转折点的引领者,那么你势必会往上走;如果你无法应对,必然往下走。
  说起来容易,其实,即使很多企业看到了策略转折点的出现,也不见得愿意去应对,特别是在公司运营还比较健康,情况还比较良好的时候。因为“短痛”往往“特别痛”,调整必然导致资源的重新整合,往往会招来众议。然而,正是在企业处于良性运转的时候,资源才比较充裕,可调配的空间也相对比较大。如果是等到公司下滑的时候再来调整,资源不济,可能到时就只有“坐看花落去”,无能为力了。
  而事实上,更多的时候,策略转折点是在不知不觉中来临的,其中未知的因素很多。所以安迪·格鲁夫说:“这意味着你要在情报尚不清楚的时候就采取行动,即便是那些笃信科学管理方法的人,也不得不靠感觉或者是个人的判断来办事。”很多大企业之所以成为策略转折点的引领者,相当程度上是来自企业家的直觉和洞察力。策略转折点被大家“确认”之后再去应对就只能充当跟随者,至少在时间上慢了半拍。张忠谋当初就不顾所有人的反对,依靠直觉,把晶元代工剥离出来,单独变成一个产业,最终证明这条路是对的。
  书里写道:“通常面临策略转折点的时候,你不能等到知道答案后再去行动,因为时间就是一切。” 因此,为了把握策略转折点所带来的十倍速增长的机会,很多时候是要未雨绸缪,甚至不得不“一意孤行”,拿出企业家十足的冒险精神。比如明基进入手机业,矢志不渝地坚持“练剑”七载,一朝冲出江湖即成为台湾龙头老大。
    策略转折点与资源重组
  与“时间就是一切”观点相悖的地方,在于要想把握住策略转折点,很多时候往往会出现有力使不上的感觉,那个时候即使你想快,也难以执行。这里的关键原因,在于策略转折点往往是模糊的,所以很多企业多会采用一种“尾灯战略”,就是说,如果我看不清方向,那么我只要盯住我前面那辆车的尾灯,盯牢它,那就不用花太多精力去寻找方向。可是,“尾灯战略”存在明显的隐忧: 第一,通常是先行者理所当然获得先行优势、先行利润和先行资源;第二,如果整个公司都习惯了“尾灯战略”,创新精神就不会进入你的遗传基因,你就没有创新能力,只能不断复制别人,那么在偶然的机会当你超车成功之后,没有了尾灯,你该怎么办?
  而在实施策略调整的时候,如果首先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那么立刻就会出现新的问题。明基本来是做制造起家的,很多中级主管已经习惯于接大客户、大订单,纯粹是以制造为主导的一群人,以技术为主导的一个组织,建构起来的企业文化也是制造导向的,所以整个资源分配系统都是制造导向的。但是董事长李焜耀预见到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即将来临,这将是一个重要的策略转折点,就把树立自有品牌视为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并确立了打造BenQ品牌这一新的使命。以前公司的资源分配一定是偏重于买土地、买厂房,所以赚钱是靠省钱,靠不断降低成本。走到品牌之路后,整个资源投向就不一样了,赚钱反而要靠花钱,因为做品牌要花大钱;中阶主管们以前都是面对专业客户,现在却要面对大众消费类客户,当你出现一个品质问题,你就要直接面对消费者去解决。
  安迪·格鲁夫在书中谈到,“一个战略方向出来之后你跟上了战略行动很重要,战略方向只是一种说法,可是战略行动才是真正的做法,这会牵涉到资源的重新分配”。其中,总经理的时间分配也是一项重要指标。以前李焜耀一半以上的时间都用来督促工厂提升效率、品质,然后三分之一的时间去拜访OEM客户。可是做品牌之后,一半的时间他要拿来重新学习,研究品牌的内涵,并且还要去学习消费动向。他以前是一心研究产业的动向,到后来就不得不去研究自己的女儿——那群十###岁的小女生到底在想什么。
  整个都不一样了,安迪·格鲁夫将公司从DR转向CPU的时候也是这样。他必须从硬件工程师变成软件工程师,他自己要去研究软件。因为CPU一定要跟软件搭配才能够成为一个系统,所以他后来每一阶段都要固定跟比尔·盖茨见面去谈。并且所有的主管也都要去学软件,有一半的主管因为无法跟上公司的战略转型而被淘汰掉。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策略转折点与资源重组(3)
  战略转型当中必然面临的挑战
  我们可以体会: 为了策略转型,连高级主管都要抛掉自己以前最擅长、最专业的东西而去另外学习,这个有多困难。李焜耀也把以前对效率、成本的追求抛掉,让自己变得感性,从研究产业发展转变为研究广大消费者,是不是很不易?然后各级主管能不能跟上,是不是大家都可以顺利转过来?整体思想如何转变?都是公司要面临的挑战。
  事实上,在公司战略转型的时候,往往会面临战略矛盾。本来一开始大家冲、冲、冲,整个组织方向都一致,冲到某一程度时公司说要转型,这时高级主管和中级主管通常会出现对立。因为高级主管通常能够高瞻远瞩、通观全局,了解产业大方向,所以相对比较容易认同企业转型,但他们对一线市场的变化情况,却不十分清楚;而中级主管在自己的领域里知识丰富,但眼界欠广。双方出现意见分歧是在所难免的。
  那么,当战略矛盾被引出之后,公司怎样才能消除这种战略矛盾,建立共识,就显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