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清末洋流-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秉章、张树声、刘长佑、李鹤章、周胜波等人面面相觑,全都不敢吱声。
李鸿章问道:“各位认为李某应该怎么做?”
仗着是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率先回道:“兄长何出此言?皇上不是答应任命你为一部尚书!这是正二品官职。常人十年不可得也,如此机会,兄长甘心错过?”
李鸿章皱着眉头,叹道:“如果是太平时节,一部尚书未尝不可。可是如今天下动荡,我骤然登此高位。常人不服啊!”
刘长佑立即明白了李鸿章的想法,郑重的说道:“少荃兄是想办理军务?果真如此,在下愿誓死相随,以报大恩。”
原来当初刘长佑与江忠源兵败庐州,江忠源自杀,刘长佑等人被俘押往南京,李云中因为他参加蓑衣渡一战,有意将他处死,还是李鸿章、左宗棠、常大淳等人保举力荐,这才让他免死并跟随李鸿章出国,这让刘长佑很感激,一直记在心上。
刘秉章抚掌而笑,言道:“少荃兄真乃人杰!如今大汉崇尚军功,皇上也最信任军功在身的大臣,六部尚书、封疆大吏九成以上都是亲历战事,少荃此举正合潮流,小弟不才,甘愿委身为幕僚。”
余下几人全都赞同附和,他们都是李鸿章的同乡,早就对其唯命是从,况且安徽民风彪悍,他们对战事反而期待。
李鸿章笑道:“那好,既然大家都赞成,我回去之后就着手办理此事。”
里斯顿听见船舱外面吵闹的声音,腻烦的起身将门窗关死,抱怨道:“这帮人真是不懂绅士风度,怎能如此吵闹!”
随着门窗关闭,屋子里一下寂静起来。
包令笑道:“他们也是兴奋,我来到远东几年,能理解他们的心情。”
里斯顿回到原位坐下,叹了口气:“俄罗斯的军队已经与奥斯曼帝国开战,奥斯曼帝国的军队连吃败仗,我想国内也快坐不住了。”
包令拿出一份报纸,说道:“这是你带来的报纸,上面不是写了吗,英国无意直接发兵,希望俄国人克制……”
里斯顿一把夺过报纸,撕个粉碎,道:“这些都是迷惑俄国人的,包令先生,我来远东的时候,首相大人已经吩咐让我率领远东军舰随时准备战斗。”
包令一惊,这是关系到他切身利益,急忙问道:“首相大人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他想把军舰开回本土?”
里斯顿摇头,郑重的回道:“不是开回本土,而是沿着中国海岸线北进,在北太平洋作战,首相已经拟定派遣两个海军编队前来远东助战。”
包令一脸沮丧,叹道:“哦,上帝!这真不是个好消息,我还打算以海军逼迫汉军南撤,让清国得到一个喘息机会,拖住汉国的兵力,看来这个打算要落空了!”
里斯顿问道:“您为什么对汉国抱有那么大的敌意?汉国同意开放市场,也同意与大英帝国建交,这是愚昧的清国做不到的事情,为此国内已经打算嘉奖文翰爵士,您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呢?”
包令苦笑,解释道:“你知道我还是香港总督,我已经打算逼迫清国割让九龙岛等地区,如果大汉取得政权,一定不会答应我的要求,反而会收回香港,这也许没什么,可是汉国强大了,就会影响到南洋、印度等地区,也许还有澳大利亚,毕竟他们距离大英帝国本土太遥远,最终我们失去的会比得到的更多。”
里斯顿考虑了下,笑道:“你太杞人忧天了,大汉一穷二白,大英帝国奋斗了两百年才有今天的地位,我看大汉迟早要三百年才可以与现在的大英帝国比较,谁知道三百年后大英帝国会是什么样子?”
包令强笑道:“但愿如此,文翰先生扶持日本,首相大人赞同吗?”
里斯顿想了想,回道:“首相大人没有表态,私下里认为日本没有这个能力,倒是法国拿破仑三世对这个方案很感兴趣,已经派人与日本人接触。”
包令暗叹一声,国内当局并不重视远东,他们还认为远东是中世纪的欧洲。
里斯顿见包令低沉模样,就想说些高兴的事:“先生,你知道吗,奥地利与普鲁士秘密结盟了!”
包令皱眉,想了一会,摇头道:“奥地利、普鲁士、俄国,早在拿破仑时代就签订了《三皇同盟》,如今俄国向奥斯曼帝国开战,奥地利、普鲁士按照条约应该站在俄国一方才是,难道他们打算抛弃俄国?”
里斯顿竖起大拇指,道:“这都是大英帝国威慑的结果,《三皇同盟》旨在防御法国,可是俄罗斯帝国同时挑衅英国、法国,奥地利与普鲁士当然不愿冒险为俄国打仗,英国已经给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俄军在三月退军,也许再过几天我国就要与俄军宣战了!”
包令突然骂道:“该死的战争!该死的尼古拉一世!该死的汉国皇帝!”
里斯顿安慰道:“爵士,我知道我国参战会影响到远东局势,我想为了最大限度获得汉国的好感,我建议您站在汉国的一方。”
“呜!”
听见长鸣,包令与里斯顿相互看了一眼,同时起身,准备下船。
第二百一十九章 十四军参战
李鸿章刚到南京,就有他意想不到的两位客人到访。
刘铭传与吴长庆一齐对李鸿章躬身而拜,喜极而泣,他们盼星星盼月亮,李鸿章终于从国外回来了。
李鸿章发自内心的高兴,打瞌睡就有人送来了枕头,难道这是天意!急忙上前问道:“你们二人怎么在此?你们不是带兵打仗了吗!”
吴长庆回道:“大人,自从你出国考察,我与省三一直在安徽练兵,并无机会出战,七天前我们收到诏书,所以才带兵前来南京听令。”
李鸿章沉吟起来,七天前正是他踏上上海的那一天,皇上怎么会把吴长庆与刘铭传二人召来南京,还有军队相随,难道皇上已经猜到我想办理军务?还是只是凑巧?
刘铭传大声道:“这两年可把我们憋坏了,瞧着别人杀敌立功,我们却在后方练兵,那滋味真不好受,我愿跟随大人效力。”
吴长庆也说道:“是啊!两年前,那陈玉成只是师长,现在都是统兵十万的元帅,不就是因为打了几个胜仗吗!有大人在,哪里容得他逞强。”
李鸿章将吴长庆与刘铭传迎进府里,待几人落座之后,开门见山的说道:“不瞒二位,我的确有意投身军旅,既然有二位相助,少荃求之不得,等会我就进宫面见皇上,希望皇上能准许。”
刘铭传高兴的合不拢嘴,像是打了胜仗一般。起身道:“太好了!不瞒大人,我与筱轩一直商量北边战局。现在清军主力被围困在河北一省,其中大部都是满蒙骑兵,机动性强,我看这三路大军必须步步为营,徐徐向北京推进,可是最近参谋部却连连催促前线将领寻找清军主力决战,旁观者清,我与筱轩都认为这是冒险之举!”
虽然李鸿章这几天一直在研究北伐战局。但毕竟没有刘铭传与吴长庆了解的透彻,见他们说的头头是道,大喜,急忙追问道:“省三有什么建议尽管说,我刚从国外回来,对前线战事所知有限。”
刘铭传慎重的说道:“清军将主力部署在沧州一带,以静制动。无论是陈玉成、李秀成、罗大纲都要经过沧州附近攻打北京,相比沧州,天津海防就松散很多,如果有一支军队从天津大沽登陆,出其不意攻占天津,围攻北京。则前线清军必然会军心大乱,大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李鸿章深思熟虑,叹道:“此计太险,不说清军有水师驻扎在威海卫一带,就是大沽炮台也不容小觑。强攻之下必然伤亡惨重。”
吴长庆笑道:“大人不必担心,我与省三已经派人混进大沽炮台。据探子传回来的消息,那里的火炮大多都是康熙年间打造,风吹雨打,又很少有人维修保养,一半的大炮已经打不响了,况且大沽一带承平已久,几百年来并无战事,守军常年戍守,早已养成玩忽职守的习惯,只要趁着夜色靠岸,我保证可以兵不刃血的拿下大沽炮台。”
刘铭传补充道:“我二人已经准备一年有余,就是熟悉海道的船夫都已经征集三十多人,这些都是清军海运的老手,熟悉海面就像陆地一样。”
李鸿章这才敞开心怀,欣慰的说道:“有二位相助,此番必定建功,我这就进宫。”
傅鸾祥对着神色匆匆的李鸿章笑道:“皇上特意吩咐,如果别的大臣就让等一会,如果是李少荃,就让他直接觐见,李大人请随我来。”
李鸿章面上波澜不惊,心里已经翻江倒海,联想到刘铭传与吴长庆二人,仿佛明白了什么,难道自己的打算都在皇上的意料之中?
“臣李鸿章拜见皇上,愿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云中仔细的打量了下李鸿章,这才说道:“爱卿免礼,此番游历欧洲有何感想?”
李鸿章答道:“微臣心中惶恐,本以为欧洲那时蛮夷之地,百姓必然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没想到欧洲如此富强,城市就像是钢铁铸成的一般,随处都可见到高楼大厦、钢铁水泥,其中尤以英国最甚,火车通行全国,畅通无阻。”
李云中见他言语失措,问道:“少荃可有心事?”
李鸿章暗道自己这养气功夫还不到家,嘴里恭敬的回道:“微臣惶恐,刚做了几个月的海船,心里还有点紧张。”
李云中也不戳破,继续问道:“朕当初承诺过,只要你回国就立即提升你的品级,不知你想到哪里任职?”
李鸿章全身打了个冷颤,头脑清醒很多,心想不知皇上有没有猜透了我的打算,我且试探一番,如果属实,以后为人臣子可得当心了!
想到这里,李鸿章立即接道:“微臣愿听从皇上吩咐。”
李云中一笑,决定敲打他一番:“听从朕的吩咐?难到你李鸿章没有其他打算?朕记得当初你就是曾国藩的幕僚吧!你不想重操旧业!”
李鸿章一个机灵,彻底拜服,回道:“微臣愿意投身军旅,请皇上成全。”
“哈哈哈……好!”李云中认真的说道:“刘铭传与吴长庆二人的小动作,早已有人像朕禀报,他们今天也拜访你了吧,怎么样,你认为这个计划可行吗?”
李鸿章瞬间想起当初陆建瀛的提醒,他说:大汉有一支像前明锦衣卫一样的队伍,不但刺探敌方情报,还会监视降官。看来此言属实,否则皇上怎会知晓的那么清楚。
“微臣认为此举可行!”
李云中拿出一叠文件,交给李鸿章,道:“这里全是天津一带的情报,清军把总以上的将领,上面都有档案可查,还有朕打算成立第十四军,有你统带,两个师长就是刘铭传与吴长庆,其他的将领文件上面都有标示,全军共有两万余人,已经在南京孝陵卫整训,半个月后,十四军全体在南京下关集合,由海军负责运送。”
李鸿章大致翻了一下十四军的编制表,心里又惊又喜,上面营级以上的将领他全部听说过,都是安徽人士,看来皇上早有准备,这样他指挥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咦!这唐亮是怎么回事?翻到最后一页,李鸿章赫然发现一个叫唐亮的人,后面竟然标示着副总指挥四个字,心里有种不舒服的感觉,难道皇上还不相信自己?这是个监军!
李云中看着李鸿章一会高兴一会皱眉,立即明白他在想什么,补充道:“这唐亮是朕的侍卫首领,也是特种兵总教官,麾下两百余名战士,都是经过特殊训练,装备也是经过特殊制造,处于世界顶尖水平,由他们相助,我想登陆、作战的时候会顺利许多。”
李鸿章还是不相信,心想:一个人再厉害也不会飞,大炮轰下去,还不是浑身碎骨,看来此人的确是监军,身负隐秘任务,唐亮这个人不但不能得罪,还得想办法结交。
又想,万一唐亮仗着皇上的关系,不把他这个主将放在眼里怎么办!
李鸿章立即试探道:“多谢皇上关爱,这唐将军微臣也有所耳闻,微臣一定好好协助唐将军!”
李云中道:“唐亮并不是个不知进退的人,你尽管放心,朕已经交代他不得干预战事,只负责那两百特种兵,你要记住,此战已经压上汉国国运,只能胜,不能败!否则还得等上五十年才可再次北伐。”
李鸿章脱口而出:“难道是因为欧洲强国?”
李云中起身,双手负在背后,边走边说道:“不错!英国、法国已经对俄国宣战,此番正是天赐良机,朕已经给前线将领下了死命令,不打下北京提头来见!朕希望十四军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你明白吗?”
李鸿章感受着肩膀上的手掌,低头大声回道:“请皇上放心!”
第二百二十章 李云中疑神疑鬼
“皇上,李鸿章他们已经出发了!”张遂谋看着李云中久久的遥望下关码头方向,不由出声提醒。
兵部尚书赵烈文笑道:“两百年前大顺皇帝李自成率兵攻占北京,前明皇帝崇祯逃亡煤山,自缢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个太监相随,不知这咸丰皇帝会怎样?如果他死守北京,对我们北伐战事还是有些影响的。”
张遂谋一挥手,仿佛咸丰皇帝已经被他拍死一般,嘴里说道:“怕什么!就算咸丰小儿死守北京,也挡不住我大汉儿郎,到时把他押来南京受审,这才对得起鞑子在中原造的孽。”
“哈哈哈……”陆建瀛在赶来上书房,刚到殿外,就听到张遂谋的一番言论,不由发出一阵讥笑声。
张遂谋大怒,在南京还有人敢嘲笑他!活得不耐烦了?转头一看,竟是陆建瀛与常大淳二人,对着两位阁老的面,张遂谋并不害怕,直言道:“陆大人何故发笑?认为本官说的不对吗,还是陆大人对故主心怀眷顾?”
陆建瀛摆手,对李云中解释道:“启禀皇上,刚才微臣听张大人一番言论,想起了一个历史典故,这才情不自禁笑了出来,请皇上赎罪!”
李云中饶有兴趣的问道:“什么历史典故可以与活捉咸丰相比,难道是前明朱元璋的事?”
陆建瀛像小鸡啄米似得猛点着头,心里松了口气,可不能让皇上认为他对咸丰还有感情。别人无所谓,他可是当过咸丰老师的人。暗地里劝劝皇上放走咸丰就算了,可不能当众提出来,可是这里有张遂谋,还是让正夫说出来比较妥当,想到这里,陆建瀛向常大淳使了个眼色。
常大淳明白陆建瀛的苦衷,立即笑道:“皇上有所不知,今天的局势与当年徐达北伐很是相似。”
张遂谋暗道:这帮读书人就有这个优势。说什么都能想出个典故,看皇上饶有兴趣的模样,这次又让他们出了个彩头。
李云中点了点头,说道:“你是说徐达为什么没有活捉元顺帝?”
常大淳回道:“正是,当年徐达有两次机会活捉元顺帝,可是都故意让他逃跑。”
张遂谋暗自欣喜,这常大淳大话连篇。一国之主是那么好捉的,还两次!以皇上的性格一定会追根究底,到时有了破绽,看你们怎么交代。
李云中问道:“两次!这元顺帝也太糊涂了吧,朕记得蒙古势力在明朝早期一直都很强大,徐达为什么要放跑元顺帝?”
常大淳不慌不忙的解释道:“按照史书记载。的确有两次,第一次就是北伐的时候,徐达率领大军攻占通州,通州位于北京西侧百里,大军不用一天就可兵临城下。当时北京守卫空虚,可是徐达足足在通州呆了七天。大军不发一兵一卒,元顺帝在第七天夜里打开健德门逃跑了。”
李云中听说有史书可查,量他也不敢胡言乱语,说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