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毒清-第5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蒙古!西北!东三省!”
  “疆域太大,人手不足呐!”
  “天下读书人何其多也?蒙古藏边东三省。也容纳不了呢!”
  “国公要涤生做什么?”
  “举旗!”
  “涤生力弱,怕是难当大任!”
  “江山终是江山,你难当大任。这蒙古西北东三省,就有许多地域要裂出去,如今要是让他们裂土封王,以后就不是咱们的江山了!
  如今英法两国虽然兵败请和。但五大园林的二十万万的损失他们不想赔偿。废约之事他们首鼠两端,接下来的疆域怕是要不安宁了。
  曾夫子,若是西北、蒙古出了叛乱,如何应付?凭湘楚二军?还是凭京师的民团?
  湘楚二军可以调派,若是调派京师的民团,京师不保,若是不理会西北蒙古的叛乱,丢城失地啊!
  西北、蒙古没了。身为疆臣不说面对帝君之事,你如何面对这天下的百姓呢?
  若此时读书人不发力。那还要儒教做什么?不如废了科举,禁了六经!”
  杨猛与曾涤生,都主动的避过了一些棘手的话题,朝廷对于西北蒙古东三省三地的控制力不是很强,东三省还稍强一些,但西北和蒙古就差的多了。
  若是让杨猛评价一下西北与蒙古,那版图内的属国,应该是很贴切的,对于西北和蒙古,朝廷不是不想控制而是无力控制,一是因为交通二是因为当地的势力。
  杨猛这次命令法域双王入京师,目的就是与蒙古诸王分庭抗礼,寺庙经济是蒙古草原的支柱之一,他的影响力一点也不小于蒙古诸王在草原的影响力,宗教就该为国家政权服务,而法域双王,如今就是杨猛手里的工具,单凭寺庙和军队,收拾西北和蒙古并不稳妥,儒教这东西,是凝聚人心的利器,草原一带并不崇儒,将儒教与佛教结合,从宗教、行政上影响西北与蒙古,最多两代人,西北与蒙古跟中原就一般无二了。
  “既然国公把话都说到如此境地了,需要涤生做什么,国公吩咐就好!”
  自己的软肋被杨老三死死的拿住了,如今这位杨国公的势力,遍布大清,再加上坐镇京师的杨国公,废科举禁六经之事,皇帝说不得还真会答应。
  洋务之利,曾涤生已经看过了,这些年,曾涤生对于洋务也有了一个极深的了解,洋务之中有许多颠覆性的东西,一旦这位杨国公谋求别的道路,对儒教来说影响甚深。
  “简单,组织儒生,将佛教变为儒教,辅助朝廷一统南北东西!”
  杨猛为什么不说读书人呢?为什么要说儒生呢?这些曾涤生心里有数,只怕是没有相当功底的读书人做不了儒生的,但如此篡改交易,怕是有许多的不妥之处。
  这中原的许多教派,都是与儒教结合不假,但藏边、西北、蒙古却是花开数朵,这么做只怕会惹起变乱呐!
  “公爷的想法不错!可……”
  “看看这个,带上老九与我入京!”
  将黄帝衍生说递给了曾涤生,杨猛也不想多说什么,有些事儿读书人比他杨猛懂得多,该怎么做,有了这黄帝衍生说,就有了框架。
  至于拉曾老九入京,杨猛则是防着变生肘腋,没了曾老九的湘勇,只是湘勇而已,有了曾老九的湘勇,就是曾涤生的靠山,如今京津的战事虽说停歇了,但局势却比打仗的时候更为紧张,若是曾老九在津口一带摆了自己一道,那大势就没了!
  “好吧……”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曾涤生知道如今京津说了算的就是这位杨国公了,拧劲儿。他曾涤生不是对手。
  一行人坐上了火车,杨猛可以清楚的看到曾涤生眼中的忧虑,不知这位是忧心火车呢?还是忧心以后大清的局势呢?
  到了京师。给曾涤生兄弟安排了宅子之后,法域双王的队伍,也乘坐驳船入京了,这只队伍的人数在千人左右,里面的人员杂乱的很,杨家的影子、儒生,藏边与中原的僧人。但无论是出自哪里的人马,都是一副僧人的打扮,待蒙古诸王进京之后。就该是他们入蒙的时间了。
  “陛下,法域双王与直隶总督曾涤生都到了,是不是该见一见了?”
  东暖阁之外,曾涤生等人肃然而立。寄所托之内杨猛的声音。直接传到了东暖阁之中。
  “这些事儿三哥处理就好,朕要养身,如今的朝廷势头正旺,朕的身体才是国之大事!”
  一场大病之后,四色棍的心态又有改变,躺在御塌之上不能行不能动不能吃不能喝,对他来说是最大的折磨,如今杨三哥只要说陛下的龙体为重。一切事情,四色棍都不理会的。
  “陛下。事涉蒙古与西北,还是该抚慰一下众人的。”
  “嗯!那朕就见见他们?应该的!”
  春日的寒风还有些料峭,但东暖阁之中是没有风的,听了这番对话之后,曾涤生正好瞧见了,一股恶风卷起冬日枯叶的景象,定睛一看之后,曾涤生不由的打了几个寒战,变天之兆啊!
  “两位法王请安坐!曾涤生吧?江南那边你做的不错,以后好好的听杨三哥的吩咐,朕如今要养身,大事小情以杨三哥的主意为尊!跪安吧!”
  直隶总督、疆臣之首、文帅第一,在皇帝面前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或许是因为对曾涤生的恶感,四色棍存心打压,或许是因为对杨三哥的信重,面对朝廷的股肱之臣,四色棍这个皇帝几句话就算打发了。
  “臣遵旨!臣任由杨国公驱策!臣告退!”
  曾涤生胸中的千言万语,都被皇帝的冷淡打消了干净,面对这样的皇帝,他还能说什么?他说什么能有用呢?
  “就该如此!下去吧!两位法王,不知蒙古之事谋划的如何了?”
  挥退了曾涤生,四色棍转头望向了两位年纪幼小的法王,距新选法王不过十年,如今的法域双王,不过十岁左右,这话与其是问法王的,倒不如说是问他们身边的扈从。
  “蒙古之事,国公爷已然安排妥当,法域诸王尽归陛下驱策!陛下的龙体为重,近日国公爷安排了千僧法会为陛下龙体祈福,陛下万寿无疆!”
  一个文质彬彬的密宗僧人,给了四色棍很完美的答复,这位的出身倒与徐子渭差不许多,满腹经纶心思不正,有了他调理法域双王,杨猛也放心。
  “还是杨三哥体己呐!你们尽管做事,朝廷是不会亏待你们的,朕有些倦了……”
  因为刚刚用药的缘故,四色棍的精气神,并没有恢复如初,如今这几天正是关键的时候,杨猛也不想让四色棍过于操劳,说了几句注意龙体的话之后,杨猛带着法域双王与养心殿之外的曾涤生汇合了。
  “三爷,我等下去安排法事了!”
  “哦……去吧!带着这俩小伢子多玩一玩,瞧瞧京师的繁华!”
  这一幕看在曾涤生的眼里,更是让人心寒,这杨老三这些年究竟做了什么?以后他又要做什么呢?
  “曾夫子,黄帝衍生说可看完了?对于蒙古之事,你可有了定计?”
  “陛下有言,涤生但凭公爷驱策!”
  如今这局势,曾涤生真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对抗这杨老三,人家手握数十万大军,江南西南,怕是已经易主。
  三湘来的消息很不好,三湘大地虽说还有官府,但底下的乡村,却完全被杨家给把持了,作为湘勇之首脑,曾涤生想要探知这些东西,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三湘之人还是认可他曾涤生的。
  “呵呵……这话说的,跟老子是个小人似的,明说吧!保国护教,你曾夫子只能选其一。
  之前老子也认为儒教一无是处,但这些年走下来,老子却发现儒教与百姓结合之深,却是无法撼动的,无论是宗族还是亲情,都融入了太多儒教的东西。
  朝政朽坏,或许只是一部分读书人,读歪书的原因吧?儒教的走向如何?还需要斟酌,中西结合之路,是必走之路,老子读书不多,不知道何为儒教,这些事儿就需要一个掌舵之人。
  若是你曾涤生想保国,那老子就另选旁人,若你曾涤生想要护教,咱们也有护教的说法!曾夫子你怎么说?”
  杨猛的话也是实话,华夏的凝聚力是什么?追根溯源就是儒教,百姓的宗族亲情、一言一行,近两千年来深受儒教的影响,破坏儒教说白了就是破坏这份凝聚力。
  当然儒教也并非是至宝,好坏参半而已,想要用儒教推动一国的发展,变革也是不可或缺的,儒教的变革用外人就会走形,只有用曾涤生这样的人,才能保证这种变革不走形,或许曾涤生也会走很多弯路,但他杨猛与曾涤生联手,这样的弯路,恐怕也不会太多。
  “是与不是公爷都说明白了,涤生选择护教!”(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七章 十王献女(上)

  曾涤生低头,并不是向杨猛低头,他所低头的对象也是所谓的大势,就如今的局势来看,与其说是曾涤生背叛了大清,倒不如说是儒教放弃了大清。
  同样是读书人,有满蒙回汉之分,虽说面上说的是满汉一家亲,但究竟亲不亲,曾涤生心里有数,天下读书人心里也有数。
  若真是满汉一家亲,为什么要分满汉双尚书呢?为什么各地的驻防将军,全数是旗人呢?
  如今的杨老三已经掌握了大势,若是曾涤生反抗,他反抗的不是杨老三,而是天下的读书人,甚至是儒教,所谓忠君报国所谓满汉一家,在民心面前,在大势面前,不堪一击呐!
  “内蒙古诸王已经在口外了,外蒙古诸王一个月之后便到,在此期间,你曾涤生拿出一份收服内外蒙的折子吧!”
  怡亲王载垣一去就是三个月,这外蒙的路可不比京师到江南或是西北好走,这去的时机又不怎么好,若是换做夏季三个月的时间,内外蒙诸王怕是已经到达京师了,赶上了隆冬,拖延一个月,也算是迅速了。
  “公爷,不知如何慑服蒙古诸王呢?”
  低头之后的曾涤生,也算是光棍,倒不是他曾涤生两面三刀,而是这几年他想了太多,杨老三隐忍的太好,如今的局势已经无力回天了,京师宗室俱无,这样的消息,杨猛也早就透露给了曾涤生。
  如今的大清除了四色棍、鬼子六、端华、载垣、以及为数不多的几个宗室以外,已经算是绝断传承了,而这些人都在杨老三的控制之下。只要他动动手。大清的皇室一脉就没人了。到时候谁该继承大统,就要靠实力说话了。
  如今半天下的督抚都是杨老三的人马,其余一半就是满蒙诸王公了,与他们合作不如与杨老三合作,汉室江山,对曾涤生来说也是有些吸引力的。
  “和亲!”
  “和亲?蒙古诸王与皇帝和亲?”
  “嗯!话是这么说,但真正种地的是老子,以老子的血脉控制蒙古!”
  “你……”
  不知廉耻、丧心病狂这样的话。曾涤生如今还真说不出口,但这终是有违伦理,瞪着杨猛,他的脸色也是忽红忽白。
  “脏活累活,总要有人干的!
  曾夫子,没有老子,长毛贼变乱江南,会死多少人?数百万只是个零头吧?
  若是没有老子,江南就要有数千万人死于战乱,此事你说是不是事实?”
  杨猛也知道自己的许多作为有违曾涤生为人的准则。如今这时候,想要拉拢曾涤生。只能用悲天悯人四个字了!
  “是!但如此有违礼法之事,将来如何向后世之人交代呢?
  儒教?没了礼法何来的儒教?”
  杨老三做事太过不地道了,口口声声要护教,就这么做事儿?杨老三其行如此,只怕儒教到了他的手里也会被篡的面目全非!
  “呵呵……曾夫子,既然摊牌了,老子也不隐瞒!皇后、懿妃包括恭王福晋肚子里的孩子,都是老子的种儿!
  曾夫子,你瞧老子这体格,子嗣遍布华夏,二三十年的事儿,如今老子不及而立之年,怎么也有十好几年的日子能生能养,蒙古诸王的公主、格格,皇城的旗人贵女,老子的后宅,一年一茬就是几十个,十几年就是几百个啊!
  人才出自数量,有了庞大的后嗣,再用一个任人唯贤!国祚传承岂会断灭?
  有违礼法,这话还不是史家的笔头子说了算?到时候,就是说老子是半圣,后世之人都能信服!
  若是不齿,这事儿你来做?没有汉人血脉,怎么慑服蒙古?礼法?什么是礼法?百姓就是礼法!老子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就是礼法!
  大清倒是有礼法,丧权辱国不说,民生疾苦不说,一个八股害了多少读书人?
  曾夫子你也是读史书的人,前明如何?大清如何?史书之中即使篡改,也不会改的面目全非,这事儿做不得?”
  “恬不知耻!”
  听了这些,曾涤生的腿肚子都打转了,这杨老三毒啊!恐怕京师之中,桂良之事、肃顺之事都是他一手撺掇的,如今即使明了,他又能做什么呢?
  “呵呵……看看三湘的百姓与书院,曾夫子就该知道怎么做了,对不对?”
  “以卑鄙无耻之手段,行光明正大之事,曾国藩倒要看看你杨猛能走多远,下场如何!”
  “哈哈……这话说了也是白废!曾夫子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何苦为难自己呢?
  一国之崛起,一族之崛起,总要有些血腥肮脏之事的,你我联手一起走一走这血海如何?
  以老子手中的实力,若是不管不顾,华夏沉沦只在反掌之间,你我俱是汉人,这华夏也是汉人最多,咱们掌权可以公平的对待其他各族,若是他族掌权,可能公平的对待汉人?
  元明清三朝已有定论,开不世之局,就要有不世之手段,管他卑鄙无耻还是光明正大,结果最重要!”
  “唉……涤生枉读了一辈子的诗书,与你杨老三为伍不齿啊!
  但,如今这局势,涤生还有别的选择吗?或许公爷的说法是对的?
  将来如何,就听公爷一句话,看结果吧!”
  从东暖阁到午门,路途不远也不近,一路走来,曾涤生也不得不认同,杨老三的这些歪理邪说了,这杨老三行事虽说卑鄙无耻,但结果委实不错,如今的三湘,不说百姓安居乐业,但数遍了康雍乾三朝,即使是大清最鼎盛的时候,三湘的百姓也不曾像这几年一样畅快的活着。
  家乡之事,曾涤生盯得很紧。三湘的改变。曾涤生历历在目。什么朝代,百姓的子嗣可以不花钱入学?
  什么朝代,所有老百姓又能对一家赞不绝口?杨老三之变,变在了根本,如今狂澜已起,再也无人能挽了,想要扫灭杨老三,就是与三湘的百姓为敌。其余各地如何?不问可知啊!
  “不错!看结果吧!曾夫子你在礼部任职过,这次接待蒙古诸王之事,你就挑头吧!”
  曾涤生这样的人,有他的坚持与原则不假,想要曾涤生这样的顽固派做出妥协不容易,魏五当年所谋划的大势,帮了杨猛的大忙,在大势面前,顽固如何?有原则又如何?有些罪责,谁也承担不起呐!
  勉强搞定了曾涤生。杨猛回到了自己的府上,刚刚进入签押房。没想到多日不见的郑亲王端华来到了府上拜访。
  “计长,你说这端华前来,所谓何事啊?”
  双眼一眯,杨猛有些意味深长的问了徐子渭一句。
  “无非就是两件事,一是法域双王、二是蒙古诸王,这如今也能算是满清的救命稻草了。”
  徐子渭也不犹豫,这等揣摩人心的差事,对他来说再简单不过了,如今京师的局势如何,不少人心里都有数,叶名琛跋扈、杨三爷隐忍,还有一条就是满蒙凋零,法域双王与蒙古诸王入京,未尝不是一次机会。
  “你说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