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力-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时的中国,人口约四万万,从有记载的资料上看,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在认识西方的问题上能有这般远见卓识者,除了王韬之外,尚未见有他人。
  在王韬写下这些文字的同一年,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写了那篇被称为“洋务运动纲领”的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力主“皇然变计”,实行变通,但其认识水平,却比洞察到了世界“通商大局”的王韬低了不小的一个层次。信函中说:“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可见,还是一个静态比较的狭隘视角,没有看到全局,也没有看清大趋势。
  洋务派的人数比王韬们多了很多,不仅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等一批地方实力派领袖,也有朝廷里以奕为首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还有冯桂芬等学界的思想先驱,代表了当时中国认识西方的主流头脑。
  洋务派再往下,是守旧派,认定西方器物就是一些“机巧之术”,抱着“工匠之事,儒不屑为”的态度,坚信“礼义为本,技艺为末”,不屑于认识西方、认识世界。洋务派与守旧派的思想论战,持续了三十余年,贯穿洋务运动的始终,从洋务派的连连受挫,几起几伏,可见守旧派的势力之大、代表性之广。
  中国开展洋务运动之时,还没有“现代化”这个词,将过去的历史都理解为散步,将现代化理解为登山,这种思想更不可能产生。而将所有外来的新事物都归结为“洋务”,将“洋务”和中国千年不变的“圣人之道”对立,这个对立,最多走到“西方立国有本有末”这种认识,就到头了,就近乎于造反了。李鸿章与守旧派论战,一气之下,也能说出“未见圣人留下几件好算术器艺来”等大逆不道的话,但最多就是如此了。
  登山赛的全貌,还锁在重重迷雾当中,但王韬们已经看出来,这是一场“远方毕至”的竞争,中国无论是采西学还是守中学,无论是办洋务还是坚持圣人之道,最终都是要竞争,胜者一切都对,败者一切都错!“以时局观之,中外通商之举,将与地球相始终!”王韬此议,在中国加入世贸与世界全面通商之前一百四十年。
  李鸿章们没能洞察到这一点,他们看见西方跑在了前面,也发现西方站到了高处,但没有把整个形势看成是一个不断的竞赛。他们心存幻想地误以为,只要中国办好洋务,一步赶了上去,天下就会重归太平,中国继续做天朝,四夷臣服于下。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又三十年,到了新旗手康有为,也还是这个思想。按康先生的设计,中国的变法,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整个的世界观,还是一个你上我下、我上你下的等级格局;最后的大目标,仍是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以世界为四周的霸业宏图。

一、为什么19世纪的中国人缺乏对现代化的洞察力(2)
而守旧派方面,既不想看,也什么都没看见,没看见大山,更没看见登山赛。“中国数千年来,未尝用轮船机器,而一朝恢一朝之土宇,一代拓一代之版章。”西夷之事,与我中国何干?
  回看当初,可以肯定,在中国接触世界现代化之初,基本上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洞察力。现代化是一场登山赛,登山赛与平原散步完全不同:前者是动态的,后者是静态的;前者是连续不断的,后者是一步到位的;前者是领先决定胜败,后者是霸业决定胜败。这个认识,四万万人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过。王韬派、洋务派、守旧派,在认识西方和现代化这件事上,若按洞察力来评判,分别算是“有洞察”、“半有洞察”和“没有洞察”三个层次,人数上,分别是极少数、较少数和大多数。而“真正的洞察”,则一个都没有。
  为什么当时的中国,能认清世界大势者,连一个都没有?为什么没有至少多出一些王韬?为什么洋务派没能至少达到王韬那种洞察水平?为什么守旧派如此顽固,在列强的军事打击之下连连惨败,仍然坚信中国的忠信礼义必能战胜西方的坚船利炮?
  后人都是西学中人了,从小就懂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回头翻看前几代祖宗们的那些思想文字,不知如何理解以上问题,只觉得愚昧无知、不可理喻,于是肆意嘲笑,以自己比这些祖宗们聪明为幸,以自己与这群先辈们同族为耻。
  人们很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是,认识西方这件事,对中国人来说,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西方这个东西放在那,你要回答它是什么这个问题;二是你用什么认识工具来认识它。这两个意思很不同,前者是What,后者是How。举个简单的例子,王韬说“中外通商之举,将与地球相始终”,这里的“地球”就是西学里的观念,王韬是在用西学的认识工具来认识世界,假如是一个仍然相信天圆地方、中国在中央的中学人士,根本说不出这句话。
  今日中国人,用的都是西学的认识工具,甚至直接用西方语言,按西方的思维方式思考,久而久之习以为常,把这个事当做理所当然了。看完一大堆外文书,冷不丁回头看一眼清末士大夫们的论战,不禁捧腹,引为笑料,并未觉得其实自己也很可笑。想象一下,一个用电脑做算术的人嘲笑用算盘做算术的人,如果用算盘的人有电脑而不用,此嘲笑有理,如果此人不知有电脑,只知有算盘,则不应被嘲笑,反倒是嘲笑者因为不知电脑与算盘之分而该被嘲笑。
  中国人在接触现代化之初,其处境,类似于一个人不得不用算盘来认识电脑中的问题。从洞察力上看,肯定是具有西学知识的人,才拥有适用的认识工具,才可能在认识西方时有所洞察,而不具有任何西学知识的人,则不大可能深刻地认识西方。但需要指出,正如不能低看算盘使用者一样,也不能认为没能认清西方和现代化的中国人一概昏聩无能,因为他们在当时就像是这样一群人:不仅没有电脑,而且在算盘的技艺上已出神入化、难以自拔。
  五百年前中国的王阳明,当过都察院御史、巡抚和兵部尚书,政治军事功勋卓著,学问文章名满天下。一个在修齐治平各方面样样出众的人杰,一辈子也都是靠“算盘”式的认知方法做事。王阳明原以为朱熹老师的“格物致知”是认知的绝招,是不二法门,结果钻到竹林里对着竹子苦思冥想了整整七天,大病一场,还是没明白竹子是什么。后来又悟出“心即理”,原来万物就在自己的心中!天理就在自己的心中!学生问他:您老说万物都在心中,那前面山里的花开了,您又没看见,那一丛花怎么会在心里呢?王老师回答说:我没看到花时,那丛花与心同归于寂,等我看到花时,花与心同时明明白白,由此可知,花并不在心外。
  在“算盘文化”中,这就是洞察!
  中国文化早熟,中国式洞察太高级、太潇洒。但问题在于,假如中国人一直都还像王老师这样洞察自己,洞察世界,估计在鸦片战争后不久就会被集体灭种。因为当手持洋枪洋炮的西方人来到中国时,都已经是懂科学的现代人了,他们从没觉得中国这块土地上的金银财宝只是些心中之物,他们的心也从来不和没看见的东西“同归于寂”。他们清楚地洞察到,中国就是一个可以被掠夺的“黄金国”,他们*中烧,四处探索,他们要将所有的研究心得,都转化成对中国的征服和掠夺行动。
  好在中国人在被集体灭种之前及时学会了西方式的认知和学习方法,不再玩高级洞察游戏了,不再心与没看见的西方“同归于寂”,等到洋枪洋炮对准自己脑壳时才心与洋枪洋炮“同时明明白白”了。
  从那时起,中国人开始认真学习西方,学习现代化,派留学生出去学,翻译西方书籍自己学,大汗淋漓悬梁刺股,孜孜以求西学堂奥,一个多世纪后,终于有了一种学有所成的大概模样。
  器物方面不消说,除了现代化的民用产品,现代化国家该有的“国家器物”,中国现在差不多也都有,卫星放了一堆,原子弹也藏了一堆,宇宙飞船上了N多个,核潜艇造了N多个,航空母舰和大飞机马上开建,各尖端学科也都各有各的成功之作,大大小小“中国自行研制”之作,“比某国少用了某某年”之作,很是壮观,与洋务运动时相比,已天翻地覆。
  认识工具方面呢?西方的一整套,也基本上都学到了,哲学家、科学家缮从古希腊到当代,凡是有名的都引进,思想都了解,著作都翻译,成就也都承认。比中国强很多么?承认,中国在这方面确实很弱么?也承认,虚心学习么?虚心。
  总体上看,是这么一个情况。在器物方面的成就说明,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都没有什么大错。即便认识到,在西学的某些根本的方面,还没有完全参透,但大多数中国人认为,这只不过是假以时日的问题,已不必太当回事。
  2000年,有一位著名学者在其主编的一套丛书的说明中写道:西方思想经典即便都被译成了汉语,不等于汉语学界有了解读能力。西学典籍的汉译历史虽然仅仅百年,积累已经不菲,学界的解读似乎仍在吃夹生饭——甚至吃生米,消化不了。
  很像是黄钟大吕警世之言,但敲钟的时机晚了点,21世纪到来了,每个人都变得越来越忙,即使学界中很多人听到了这钟声,却少有人幡然醒悟,多半是忙得顾不过来,嘴里嚼着生米饭,冲进了各自的办公楼。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学习现代化:奸诈的老师与懦弱的学生(1)
学界的解读仍在“吃生米”,一百多年后仍然没有发挥出洞察力,并不只关系到学界在学习成绩上得三分还是得五分,而是事关本国现代化道路的成败。
  王韬预言,不出百年,西方的一切器物都将出现在中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中国将全面现代化。但全面现代化意味着什么?王韬看到的是,中国必自此而自强,足以与诸西国相抗。他将这一形势称为“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可以认为,此公在一百四十年前对现代化的认识,至今仍基本正确。
  虽然还没有人能说清楚现代化到底意味着什么,但对于现代化不是什么,至少是有所认识了。现代化不是简单的“师夷长技”,但也不是简单的全盘西化,这个认识,在洋务运动之后的中国,就基本上已经建立了。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人士易鼐和樊锥等人,曾提出过“一切悉从泰西”、“一革从前,搜索无剩,唯泰西是效”之类主张全盘西化的言论,但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但可笑的是,“唯泰西是效”这种思想,直到今天,在中国的学界,还有不小的市场。
  之所以原本已解决的问题,后来又重新成了问题,原本已很清楚的洞察,后来又成了稀里糊涂,原本已达到的思想高度,后来又直线滑落下来,以至于到一个世纪后,中国学界对西方、对现代化的解读,仍在吃生米,不能消化,个中原因多多,内因外因都有。
  1。老师的双重身份
  西方国家开创了登山赛,并率先登山成功,成为了现代化的先发国家,同时也成为了所有后发国家的老师国家。
  西方当老师,诚心诚意地教,中国学生也未必能全学到、全学好,因为总有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国学生虽然极聪明,但毕竟存在语言、文化、思维习惯等诸多障碍。老师教了一百,学生学了六七十,就算是及格。
  但还有另一方面。考虑一下,若西方这个老师,既是老师也是强盗,既有领先地位,也有统治地位,情况又会怎么样呢?老师既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也享受着统治学生、掠夺学生的利益,那么,这个老师就不一定,或者肯定不会是诚心诚意地教了。
  按理性经济人假设,老师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教授学生,也会成为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当利益最大化体现为统治最稳固、掠夺最方便这些很现实的目标时,即便将大量伪知识、毒知识教授给学生,不也很合乎理性吗?中国学生有什么理由相信,老师会为了学生学到真知而违背自己的逐利本性呢?经济学家们说了,都是经济人嘛。
  两个方面加起来——学生们本来就不一定学得好,再加上老师半心半意、歹心歹意地教,把学生们当手段、当工具甚至当洗脑对象地教,中国对西方的认识,竟然会没有问题么?学了一大堆伪知识和毒知识回来,再研究西方、研究中国自己,竟然会不出错么?尤其是涉及西方学术中与统治术和掠夺术关系最紧密的那些知识,政治学说、经济学说、制度学说等,如果这里面不包含蒙汗药、*药的成分,西方老师不也成了一群傻子了么?你觉得他们傻么?这几百年来,他们真傻过么?
  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负责处理与列强条约事务的钦差大臣耆英,接到过美国国务卿韦伯斯特写给他的一封国书。据耆英自己说,他被国书中华丽的辞藻和极尽恭维的语气感动得热泪盈眶。但是,这一套“文明”、“高雅”甚至“规范”的外交礼仪,其本质又是什么呢?美国人自己后来透露,韦伯斯特用的这一套措辞术,其实是美国人在与印第安酋长们打交道时早已练就的本事,说白了,就是忽悠术。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学习现代化:奸诈的老师与懦弱的学生(2)
如果几句漂亮话就能换来真金白银的土地,这一套招数凭什么不用?
  太不好理解了!朗朗乾坤、光天化日啊,看起来很像好好先生的西方老师,真的就这么居心叵测地欺负学生、*学生么?
  别急,一急肯定出错,摔门离开教室,很容易,门外站着从晚清守旧派到现代排外派一众遗老遗少,齐刷刷张开双臂热烈欢迎回头浪子。
  真正的洞察,决不可能在拒绝老师的闭目塞听中获得,即使有王阳明那套心学修养也没用。回到教室坐好,气定神闲,目视前方,盯住西方老师的眼睛听他继续说,你以为学生不听课老师正好图个轻省吗?决不是,没有了学生,老师就断了生计,他其实比你还急。
  老师急,学生不急,事情就容易看明白了。
  登山赛是西方开创的,原来大家都在平地上散步,现在西方国家先上了山,等到其他国家都明白了之后,这几个先上山的国家已经高高在上了。这就是所谓的先发优势,就是一开始就形成的优势。但如果考虑到,登山赛最初的那个时期,也就是世界奴隶贸易最盛的那个时期,那么,说先上山的先发国家,实际上是踩着落后国家后背上的山,也没什么错。
  静态地看,现在的先发国家好比是一座大厦,这个大厦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有一部分是深藏在地面以下的地基,有一部分是地面上光鲜亮丽的建筑物,地基是在现代化最初阶段打造的,而地面上的建筑物则是后期的现代化成就。在学生们开始学习西方的现代化时,大厦已经先于学生们之前盖完了,学生们只看到地面上漂亮的建筑物,惊羡不已,迫切地想要学习,想要把自己的国家也建设成这个模样。
  但是,只要学生们冷静观察,就不难发现,老师在传授盖大厦的知识时,对如何打造大厦的地下基础这个部分,提得不多,而对地上建筑物这部分总是滔滔不绝,展示大厦的结构设计,炫耀其内外装修。学生们一般也不会对这种讲授有所质疑,因为静止地看西方国家,本来就是外面这个样子,老师说的没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