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美元刀-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时此刻,索罗斯及其他一些投机者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却在不断扩大美元头寸的规模,为狙击英镑作准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政府维持高利率的经济政策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它请求德国联邦银行降低利率,但德国联邦银行却担心降息会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并有可能引发经济崩溃,拒绝了英国政府降息的请求。
英国经济日益衰退,英国政府需要贬值英镑,刺激出口。但英国政府却受到欧洲汇率体系的限制,必须勉力维持英镑对马克的汇价。英国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受到许多金融专家的质疑,国内的商界领袖也强烈要求降低利率。
1992年夏季,英国的首相梅杰和财政大臣虽然在各种公开场合一再重申坚持现有政策不变,英国有能力将英镑留在欧洲汇率体系内,但索罗斯却深信英国不能保住它在欧洲汇率体系中的地位,英国政府只是虚张声势罢了。
外汇市场上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在不断地下跌,从295跌至285,又从285跌至27964。英国政府为了防止投机者使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低于欧洲汇率体系中所规定的下限27780,下令英格兰银行购入33亿英镑来干预市场。但政府的干预并未产生好的预期,这使得索罗斯更加坚信自己以前的判断,他决定在危机凸现时出击。
1992年9月,投机者开始进攻欧洲汇率体系中那些疲软的货币,其中包括英镑、意大利里拉等。索罗斯及一些长期进行套汇经营的共同基金和跨国公司在市场上抛售疲软的欧洲货币,使得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得不拆借巨资来支持各自的货币价值。
英国政府计划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借入资金用来阻止英镑继续贬值,但这犹如杯水车薪。仅索罗斯一人在这场与英国政府的较量中就动用了100亿美元。索罗斯在这场豪赌中抛售了70亿美元的英镑,购入60亿美元坚挺的货币——马克;同时,索罗斯考虑到一个国家货币的贬值(升值)通常会导致该国股市的上涨(下跌),又购入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并卖出德国股票。
战火磨砺1926年博弈英镑(8)
如果只是索罗斯一个人与英国较量,英国政府也许还有一丝希望,但世界许多投机者的参与使这较量的双方力量悬殊,注定了英国政府的失败。
索罗斯是这场“赌局”最大的赌徒。下完赌注,索罗斯开始等待。1992年9月中旬,危机终于爆发。市场上到处流传着意大利里拉即将贬值的谣言,里拉的抛盘大量涌出。9月13日,意大利里拉贬值7%,虽然仍在欧洲汇率体系限定的浮动范围内,但情况看起来却很悲观。这使索罗斯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成员国最终将不会允许欧洲汇率体系来决定本国货币的价值,这些国家将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1992年9月15日,索罗斯决定在外汇市场上大量抛售英镑。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一路下跌至1∶280,虽有消息说英格兰银行购入30亿英镑,但仍未能挡住英镑的跌势。到傍晚收市时,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差不多已跌至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英镑已处于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边缘。
英国财政大臣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应付这场危机。首先,他再一次请求德国降低利率,但德国再一次拒绝了;无奈,他请求首相将本国利率上调2%~12%,希望通过高利率来吸引货币的回流。一天之中,英格兰银行两次提高利率,利率已高达15%,但仍收效甚微,英镑的汇率还是未能站在兑2778马克的最低限上。
在这场捍卫英镑的行动中,英国政府动用了价值26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最终还是遭受惨败,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英国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日子称作“黑色星期三”。
索罗斯却是这场袭击英镑行动中最大的赢家。英镑空头交易中获利已接近10亿美元,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利率期货上的多头和意大利里拉上的空头交易使他的总利润高达20亿美元。在这一年,索罗斯的基金财富增长了675%。
索罗斯也因此被《经济学家》杂志称为“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
索罗斯成功狙击英镑,是现代国家货币战争的缩微版。也正是索罗斯所代表的国际投机资本,在全球外汇市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不见硝烟的战争,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就是这次欧洲汇率体系内货币战争的翻版。
前面讲过,美元是催生大量国际投机资本的始作俑者,国际游资的全球出击正是以美元作为武器。
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认识到了逐利资本的剥削本质和由此而生的资本泡沫带来的金融危机的必然结果,但却未能揭示一国货币如美元,如何能掠夺别国财富甚至控制别国货币和经济。
美元博弈英镑,用的是黄金,而索罗斯等国际游资1992年成功狙击英镑,用的却是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解体成了美元刀这一人类前所未见的货币武器的磨刀石。
刀剑出鞘1945年美元霸权(1)
一、1929年大萧条:击鼓传花与“庞氏骗局”
历次金融危机都是投机泡沫被挤破的过程,区别只在于泡沫大小、挤破的方式、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后果不同而已。而发生危机的根源是通货膨胀,最后解决危机的还是钱。再具体一点就是,妄图“钱生钱”的通货膨胀是危机的根源。
要是危机发生前的经济体没有踩好刹车,或者根本就没有刹车机制,危机发生后的解决方式不够完美(如刹车过猛),金融危机就会影响到实体经济,最后演变为经济危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就有可能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以上就是笔者看待过去和现在以及将来肯定要发生的各种危机的基本观点——只要有逐利的货币资本存在,以后还会发生周期性的金融危机,这不需要预测。为什么说通货膨胀是危机的根源呢?
假设经济体与社会财富对应的货币供应量是100吨黄金,而政府却发行了120吨黄金的货币——这就是通货膨胀,最先拿到货币的人拿者“新钱”购买了商品和劳务,首先获益。“新钱”接着会在经济体内散播而抬高物价,稀释了每一元钱的购买力。但是这种稀释需要时间,在这个时间差里,几家欢乐几家愁。处在经济体偏远地带的人收入还没有增加,就尝到了物价上涨的苦果,而处在上游或者金字塔顶的人,就会相对获益。
发行货币的政府当然是最大的获益者,通货膨胀可以稀释其税收债务清偿的成本,是变相加税,而且代表国家利益的银行会因通货膨胀获益。例如,吸收的居民存款是要连本带利按时缴还的,如果因投资失利银行赔了钱,到时还要还储户的钱(钱不是银行的,是借来的,银行只是个管钱的仓库),就赔得更多了,但是因通货膨胀就可以减轻银行的不良放贷的损失。
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银行具有天生的通货膨胀偏好”。
一国发行的货币是这样,全球发行的美元也是这样。中国在前几年美元的贬值过程中买什么,什么就大涨,而且是50%甚至更高的涨幅,而美国人却拿着“新发的美元”(新钱)到中国来收割实体资产,就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写照,更是美国金融殖民过程的写照。
著名经济学家莫瑞·罗斯巴得形象地称,通货膨胀好比是赛跑,看谁最先拿到新钱。
幸运的是,通货膨胀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因为到最后人们会对货币购买力的持续缩水而觉醒。
莫瑞继续描述道:
刚开始物价上涨时,人们会想,这不是正常现象,一定是某种紧急情况下的产物,那我就晚点买,等物价回落再说。在通货膨胀的第一阶段,这是一般人的态度,这种想法使物价上涨趋缓,但其中隐藏着会进一步通货膨胀的事实,因为人们持币待购,货币需求因此还会增加。但随着通货膨胀的进行,人们开始领悟到价格因不断通货膨胀而不断攀升,这时人们会说:“虽然价格很‘贵’,但我现在就要买了,再等下去的话,价格恐怕就进一步升高。”结果物价上涨的比例要高于货币供给增加的比例。在这个时点上,政府往往被要求缓解因物价加速上涨而导致的货币短缺(商品价格高了,超出政府预计的流通量,所以货币短缺),结果使通货膨胀雪上加霜。不久,国家到了“濒临崩溃的繁荣”阶段。这时人们会说:“我现在一定要买点东西——只要能甩掉手中不断贬值的货币,管它买什么都行。”货币供给冲上天,需求跌落谷底,物价连创新高,生产量急剧下降,人们花更多时间设法把钱脱手。货币制度几近崩溃。只要有办法,经济体将转向他种货币——其他金属、外国通货,如果这只是一国之内的通货膨胀的话——甚至回到以物易物的状况。通货膨胀冲击下的货币制度已然垮台……
刀剑出鞘1945年美元霸权(2)
这种恶性通货膨胀的状况在历史上并不陌生,法国大革命的“交付券”、美国革命时期的“大陆币”、旧中国蒋介石政府的“金圆券”,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他一些国家的货币经历的都是如此的通胀。
这也是为什么一国货币政策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稳定物价,其本质就是抑制通货膨胀。而货币的信用本质决定货币正是通货膨胀的元凶,最后解决通货膨胀的办法还是用钱。这就相当于货币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所以,今天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以后还会继续发生金融危机是一点也不奇怪的。这并不需要经济学家的预测,更不需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专业智慧。
货币贬值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环节传递,最后的一步就是货币自己自食苦果而崩溃。这个过程,就有点像我们谁都玩过的中国古老游戏——击鼓传花,鼓声戛然而止的最后一个接棒人就要受到惩罚。
说了这么多,这和美国1929年经济大崩溃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
1929年大崩溃的前夜,就是击鼓传花的投机游戏盛行的时期,2008年金融危机重新变为热点的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庞氏骗局”,就是在那次的股市和房地产投机盛宴中横空出世的。
“庞氏骗局”源自于一个名叫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的意大利人,发现快速赚钱的方法就是钱生钱,现代语叫金融。于是,从1919年起,庞氏设计了一个投资计划,向美国大众兜售。投资计划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投资一种欧洲的某种邮政票据,再卖给美国,便可以获得高额回报。庞齐故意把这个计划弄得非常复杂,国家之间由于政策、汇率等因素,让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他宣称,所有的投资,在45天之内都可以获得50%的回报。而且,他还给人们“眼见为实”的证据: 最初的一批“投资者”的确在规定时间内拿到了庞氏所承诺的回报。于是,后面的“投资者”大量跟进。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傻子一样变成庞齐赚钱计划的投资者,而且大部分是怀抱发财梦想的穷人,庞氏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的“投资”。1920年8月,庞齐破产了。他所收到的钱,按照他的许诺,可以购买几亿张欧洲邮政票据,事实上,他只买过两张。
庞氏留下的遗产是“庞氏骗局”这个专门名词,意指用后来的“投资者”的钱,给前面的“投资者”以回报的集资骗局。这就是中国古老的击鼓传花游戏的美国版。理论上讲,只要永远有接棒的人,这种资金链不会断裂的话,这场游戏确实会无限期进行下去,庞氏就不会破产,在某一个时间点,他还能拥有巨额财富。就如同物理学说中的“熵”一样,其财富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混沌状态。
自庞氏以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各种各样的“庞氏骗局”在世界各地层出不穷。大家熟悉的中国的“老鼠会”、传销、万亩造林、非法集资等,都是“庞氏骗局”的翻版。
在庞氏投机盛行下的极不平衡的繁荣,其实孕育着极不平常的危机。美元战胜英镑后的1927年,德国工业危机已经开始形成。由于沉重的债务和赔款偿付,德国国内市场狭小,巨大的新增生产能力必须在高速出口增长中实现。然而,美、英、法等国既要德国的赔款,又拒绝进口德国的工业品,使德国的巨额投资利润无法实现。。 最好的txt下载网
刀剑出鞘1945年美元霸权(3)
1929年3月,英国裴熹爵士就在全国贸易会议上发出警告说:“由于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采取贸易限制政策,以致债务国无法还债,我们正面临着这种危机。我们现已无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溃,因为那些贷款国家的钱收不回来。”
当投资人大量抽回对德国的投资转而投资于美国疯狂的金融市场时,德国经济立马全面崩溃。于是美国银行在德国的贷款回收无望。
1929 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暴跌。从那时起至1932年,纽约股票价格跌掉1/6以上,全美证券贬值总计840亿美元。纽约股市暴跌后,美国经济陷入危机。
英国在德国也有大量投资,英国证券市场应声倒地,英国经济陷入危机。法国经济的独立性相对高一些,但也摆脱不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而且此前法国经济本身的也早已出现投资过热,到1930年,法国终于陷入危机。这样,一场席卷全球的大萧条拉开了序幕。
美国是债务繁荣的受益者,也是债务链断裂的最大受害者。从1929 年到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2036亿美元降为1415亿美元(按1958年价格计算),降幅高达30%。工商企业倒闭86500多家,工业生产下降556%,进出口贸易锐减776%,企业利润从100亿美元下降至10亿美元。
危机最严重时,美国主要工业企业基本停止运行。汽车工业开工率仅为 5%,钢铁工业为15%。农业也惨遭劫难,谷物价格下降2/3,农业货币总收入由1929年的113亿美元减少为474亿美元,失业率(不含半失业者)高达25%。
银行系统首当其冲,破产数高达10500家,占全部银行的49%。黄金外流,存款被挤兑,到1933年3月时整个银行系统陷入瘫痪。1933 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长时间的所谓“特种萧条”时期。
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929年的485%下降到1938年的 322%,低于1913年时的36%。美国所拥有的巨额战债化为乌有,外国投资大量抽回。1938年,美国国外投资存量减少为115亿美元,比1929 年减少1/3。美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也急剧下降——1929—1938年,美国的进口份额由122%降至81%,出口由156%降至134%。
正如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所阐述的,“1930—1933年,金融系统全面崩溃,市场信用创造和信息收集效率急剧下降,真实融资成本大幅上升,获得贷款极其困难,信贷紧缩将经济下滑转变成大萧条,即‘金融危机—信用成本上升—真实产出持续下降’的生产链,始于股灾的大萧条,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
通货膨胀正是这场危机的根源。1923—1929年;美国的贷款业务增长了37%,有价证券的发行增加了15倍,股票价格上涨了2倍,而在此期间,工业生产却只增长了18%。因此,经济危机一旦爆发,货币信用突然紧缩,便导致货币信用危机接踵而至。
美联储紧缩政策由于刹车过猛则成为又一诱因。
1929年8月9日,美联储根据宏观经济过热情况,将利息提高到6%,将证券交易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