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恕奥殉膊势薄薄�
例如,在巴菲特的整个投资生涯中,一共经历了4次股市暴跌,1973、1974年的美国股市大跌,1987年的股灾,2000年的网络股泡沫破灭,2007、2008年金融海啸。不难看出,股市跌得越厉害,巴菲特的投资回报业绩相对来说越高,性格因素在其中起了较大作用。
巴菲特1956年开始独立管理投资,到1966年整整10年过去后,他赚了倍,而同期股市大盘只上涨了倍。在接下来的两年中,股市大盘上涨了40%,许多股票的市盈率高达50倍以上,这时候的巴菲特反而忧心忡忡。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再也找不到内在价值被严重低估、值得自己买入的股票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把钱交给他管理,并且怂恿他追加投资,一致看好股市还会继续上涨。
难能可贵的是,巴菲特的头脑并没有发热,他及时请教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后,决定不但不再接受新的投资,而且把原来管理的资金全部退还给投资者,彻底解散了巴菲特有限公司。
令巴菲特没想到的是,公司解散后的1970~1972年间,股市大盘又继续上涨了40%。更难能可贵的是,巴菲特竟然眼睁睁地看着它上涨,什么事情也没做。很容易想见,如果他这时候继续追涨杀入,结果会怎么样?而这正是中国股市中最常见的一幕。【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巴菲特认为,投资者的性格与他在股市中坚持什么样的投资态度密切相关。而他自己在股市投资中的策略、方式,尤其是面对股市暴涨暴跌时所采取的态度,更能说明这一点,让人不得不佩服之至。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逢高抛出并不违背长期投资原则
我相信这些合约总的来看是会盈利的。我们总是喜欢用短期收益的较大波动来换取更大的长期收益。对于衍生品我们也是这种态度。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每一位投资者的性格天生就不同,但要学会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这一点是相同的,其中就包括用短期波动换取长期收益。
在巴菲特看来,主张长期投资的他历史上曾经错失过许多用短期收益的较大波动来换取更大长期收益的机会。他在伯克希尔公司200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不无检讨地说,对于伯克希尔公司目前手头上持有的这些投资组合,他既不感到特别兴奋,也没有持负面看法。虽然2003年这些企业的内在价值都有长足进步,可是在股市泡沫化期间他没有出售这些股票,或许是一个重大错误。他的意思是说,既然这些股票的内在价值都已经得到了充分反映,而4年前这些股票的内在价值远远低于其股票价格时,自己却没有抛出,现在看真是不可思议。
巴菲特用短期波动换取长期收益,常常体现在他的某些“小动作”上,这样的投资项目短期、长期投资两相宜。例如,巴菲特2008年投资中国比亚迪公司的案例就一度存在争议,实际上在这其中就反映了巴菲特的这种考虑。
与动辄投资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相比,巴菲特投资比亚迪公司只用了大约2亿美元资金。这起收购案如果是巴菲特本人的主意,很可能是巴菲特在赌2009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党人巴拉克·奥巴马会当选。
在巴菲特看来,如果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上台后很可能会出台一系列开发新能源的政策,这就意味着对电子、电气生产行业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既然奥巴马现在已经当上了美国总统,这表明巴菲特所赌的第一步棋已经赢了。
参照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中国A股市场上的投资者同样应当坚持严格的投资纪律,坚持长期投资理念,不为周围环境所动。在股市一路下跌过程中,注重考察企业内在价值,多多阅读上市公司财务年报。
因为在巴菲特看来,股市上涨时上市公司财务年报中多有虚假成分。这时候的报表业绩中“必须”含有水分,才能符合投资者对其股价不断攀升的心理愿望。相反,当股市下跌时,财务年报中反映的数据真实性更强,更便于投资者评估其内在价值的高低。
投资者如果找不到值得投资的股票,那就握有现金,等待最佳入市时机来临。在一片市场恐慌中,当股市急跌后大胆介入抄底,无论从战略眼光做长期投资还是短线炒作,都是很不错的办法。
那么,这时候怎样来具体选择行业和股票呢?如果按照巴菲特的选股思路,在金融海啸影响下,中国A股市场上应当优先考虑金融行业、消费品行业、医药行业、交通能源行业,尤其是其中的老牌、名牌、大牌企业——老牌企业久经风霜,生命力强;名牌企业的回报率更高,投资风险更小;大牌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救市时它排在最前面,倒闭时它也一定会坚持到最后一刻。【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巴菲特认为,长期投资理念并不排除短期投资行为,有些项目更适合短期而不是长期投资。回顾过去,他也曾经后悔没在股市最高点时抛售股票。逢高抛出、逢低吸纳,并不违背长期投资原则。
每次下跌都会凸现投资价值
我觉得我就像一个非常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投资的时候到了。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如果投资者学会了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那么股市的每一次下跌都会凸现出投资机会来。
1974年10月初,美国股市暴跌,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000点狂跌到580点,几乎所有股票的市盈率都不到10倍,没有投资者愿意继续持有股票,市场中弥漫着悲观气氛。
而这时候的巴菲特却非常高兴,他认为这种暴跌凸现出了原来看好的几只股票的投资价值。他在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说,他就像是一个非常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到处都是机会。他以此比喻这时候的股市投资机会多多,因为绝大多数股票的内在价值都远远超出了股票价格。如果这时候还不买股票,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从历史上看,巴菲特非常善于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这也正是他成为当今全球首富的秘诀之一。试想,如果他不具备这样的本领,而是在股市涨跌中随波逐流,他还能成为“股神”吗?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1972年美国陷入经济危机,物价和油价一齐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巴菲特蓦然发现报刊媒体拥有“收费桥梁”——无论经济形势好坏,任何人都要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而且这种媒体在特定地区具有相对垄断权。
看准了这一点,巴菲特从1973年开始在股市中悄悄购买波士顿环球公司和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10年之后,当初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已经上涨了20倍,变成了2亿美元,两份报纸的年利润增长率平均高达35%,堪称一大奇迹。
不用说,当初巴菲特在投资这两只股票时,遭到了诸多非议。因为其他投资者纷纷认为,处于这样的股市暴跌中怎么还能买股票呢?可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巴菲特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股市下跌固然是一个需要参考的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研究个股内在价值。无论股市宏观背景如何,任何时候都有值得投资的个股。
读过巴菲特相关著作的投资者都知道,巴菲特投资股票有几项原则,一是看得懂的商业模式,二是有利的长期经济环境,三是优秀并值得信赖的公司管理层,四是收购价格合理。巴菲特比别人高明的地方在于别人往往只看到其中一点,而他却能通过运用这“四大投资过滤器”来加以遴选。最终能通过这个“过滤器”的必定是好股票。
就拿伯克希尔公司本身来说,2008年伯克希尔公司在短短两个月内股价就从每股万美元下跌到每股万美元,恰好拦腰一半。由于主营业务盈利下降、投资亏损,2008年第三季度的利润大幅度下跌了77%,于是有人悲叹巴菲特已经“不行了”,这也未免早了点。
为什么?2008年伯克希尔公司的盈利下降是事实,可是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受到丝毫损失,并且几乎可以肯定,在未来的岁月里这种盈利能力依然保持不变。这实际上就是巴菲特眼里的投资价值。
在巴菲特看来,股市波动是投资者的朋友。其实,无论是谁都不会反对这一观点,尤其是“喜欢”打短差的中国股民,股市波动更是他们的唯一朋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从低买高卖中获取回报。如果股市发展波澜不兴,他们反而觉得索然无味。
然而巴菲特比这些股民高明之处在于,每当股市下跌时他敢于投资,而普通投资者往往是在股市刚刚下跌时还敢补仓,当股市暴跌时要么不敢进入,要么就没有资金,只能望而兴叹了。他们信奉的理论是“止损”,而在巴菲特看来,“止损”完全是一派胡言。
在这方面,美国投资大师彼得·林奇说得更是一针见血。他认为:“如果你的股票下跌10%,你就不敢增加投资的话,你永远不可能从股市中取得不错的收益。”
区别在哪里?就在于是否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所谓止损,实际上就是你把股票买卖决策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股市,而不是股票内在价值,这在巴菲特看来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的老师兼朋友本杰明·格雷厄姆很久以前说过一段有关市场波动心态的话,这是他认为对于投资获利最有帮助的一席话。
本杰明·格雷厄姆说,投资者可以试着将股票市场的波动看作是市场先生每天给你的报价。市场先生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他的情绪很不稳定,通常只会看到上市公司好的一面,所以会提出一个很高的价格;可是有时候他也会觉得很沮丧,看到的只是这家公司的一大堆问题,这时候会给出一个非常低的报价。
本杰明·格雷厄姆说,市场先生是来给投资者服务的,所以投资者千万不要受他的诱惑反而被他控制。投资者要利用的只是市场先生满满的口袋,而不是他草包一样的脑袋。如果你被他愚蠢的想法所吸引,那么你的下场可能会很惨。
巴菲特总结说,市场先生理论给他的教诲是,投资股票的关键在于考察该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否能稳定成长,如果是,就买入这样的股票;这样的机会发现得越早,就越有更多机会以便宜的价格买进股票。【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巴菲特认为,采用“四大投资过滤器”马上就会看出股市下跌中哪些股票会凸现出投资价值来。如果股市下跌就不敢买股票,表明这样的投资者不成熟,因为他不善于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不卖出变现就不是实际损失
有点吊诡的是,若持有的股票投资组合价格下跌会影响保险业者的生存,但若换作是债券价格下跌却一点事都没有。保险业者所持的理由是,不管现在的市价是多少,反正只要到期日前不卖出,便能按照票面赎回,所以短期内价格的波动并无太大影响,就算是20年、30年甚至是40年后到期,只要我不卖,等时间一到就能按票面金额收回。反倒是,若我现在就出售这些债券,那么就算是再买进同类型价值更高的债券,我反而要立即认列相关损失,使得账面净值因而大幅缩水。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每一位投资者的性格天生就不同,但要学会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例如就债券投资而言,只要你的债券不卖出变成现金,就不会造成实际损失。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与股票投资不同的是,如果你购买的是债券,这时候遇到价格下跌就不用担心,甚至根本不用考虑它现在的市场价格是多少。
因为无论这些债券是20年还是30年甚至40年后到期,只要你长期持有,到时候就能按照规定的利率换回本金和利息。相反,如果你把这些债券卖出去了,即使马上买进投资价值更高的债券,也会需要马上列明原来已经造成的相关损失。
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巴菲特说这番话的目的,是要投资者消除伯克希尔公司保险业务因为会计准则规定所造成的误导。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当债券价格下跌后,要以这些债券投资的市场价格而不是原始成本来记录账面价值。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导致许多上市公司账面上记载的投资成本分摊数额要达到债券投资净值的两三倍之多。也就是说,只要债券价格下跌超过1/3,这时候账面上的投资净值就已经消失殆尽了。
当然,这些债券价格今后同样有可能回升,从而在账面上重新反映出投资价值来,但这种价格回升只是一种可能,谁也不能保证。实际情况是,债券价格今后有可能回升,但同样有可能继续下跌。
现在的问题是,保险公司用于债券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浮存金,一旦客户规模减少、出现流动资金不足,无论这时候市场上的债券价格是高是低都会被迫出售债券,从而使得保险公司的净值大幅度缩水。
这时候怎么办呢?通常有两种办法:
一种办法是要求核保部门坚持费率底线,保险费用绝对不能低于预估损失成本和营业费用之和,否则就必然会造成业务亏损。
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由于同行之间价格竞争激烈,很多业务都会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去,导致事与愿违,对主业构成严重威胁。
另一种办法是无论股票、债券投资是赚是赔,保险费用标准随行就市,以维持现有的保费收入标准。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市场上大部分保险公司只能进行低价竞争。
伯克希尔公司的情形是,债券投资的净值能够抵得上保费收入标准,即使按照会计准则要求采取债券摊销成本核算的方法,也是所有大型财产保险公司中最强的。甚至于当债券投资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计算时,它的竞争优势会更明显。如果一定要说还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主要是资产与负债项目的到期日期不符。
巴菲特不无轻松地说,因为伯克希尔公司拥有充足的资金,并且在投资操作策略上具有相当大的弹性,所以在面对股市下跌而导致的债券价格下跌十分严重时,可以避免同行那样的担心和忧虑,更不用因为流动资金严重短缺而被迫卖出债券——显而易见,在这样的市道中被迫卖出债券,损失就马上体现在账面上了;而只要不卖出债券,不但不会造成实际损失,而且还会在债券到期后获得原有的投资回报。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1年年报致股东的信中再次强调,如果衡量一家企业长期的经济表现,以所持有股票的市场价格计算,即假如真的按照市场价卖出,并且扣除各项应交费用包括所得税,按照这样的标准,伯克希尔公司当年的业绩还是很不错的。如果更严格一点,要求把债券投资和非保险业务项目所持有的股票也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话,影响也不大。虽然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并没有做出如此严格的规定,也就是说,把债券投资的盈亏也计算在内一般来说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不利,可是对于伯克希尔公司来说,这也是经得起考核的。
他举例说,1981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净值增加了亿美元。在一般公认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伯克希尔公司的账面价值自从他接手17年以来,已经从最初的每股美元增加了到当时的每股美元,相当于的年平均增长率。【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没到期的债券只要不卖出就不会造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