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控制自己。
在东阳中学读高中的三年内,郭广昌没有和一个同学红过脸,自己赖以果腹的霉干菜被人吃了他也没有半句怨言。脾气谁都有,没有脾气的男人不是好男人,关键是脾气得用对地方。在碰到难解的题目时,就得发狠,有一股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的狠劲才能不惧怕难题。但对待身边的同学,却不应该发脾气,尤其是在了解对方实际情况之前,更不能轻易动怒。
随时随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怀着一颗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心去善待别人,这是郭广昌给“控制自己”做的第一条注解。
高二时,有很多同学来向他请教问题,他总是热心地帮助他们,没有一丝得意。在他看来,开口求人是需要勇气的,如果自己再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那对方心里必定不舒坦。反观现在的社会,求人办事需要付出许多代价,有的人拿着鸡毛当令箭,有一点权力就忘乎所以,对所有有求于他的人都冷若冰霜、颐指气使,充分“享受”役使他人的“快感”。郭广昌觉得这是非常愚蠢的,也是社会不文明的一种表征。在一个心智成熟的社会里,控制自己的第一层含义理应是善待他人。
第27节:少年意气:在东阳中学的日子(10)
遵守规则是郭广昌“控制自己”的第二层注解。小到学校、公司,大到社会、国家,都有规则。古语有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旧社会用体制束缚人,那些灭绝人性的规矩当然要打破,但是完全没有规则也是不现实的。如果没有规则,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社会和文明的紊乱。现在全世界都在讲法制和法治,这个“法”就是规则,是保障大多数人利益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个人应该遵守这个规则。
年过古稀的吴加清老人是郭广昌在东阳中学念高中时的班主任,老人从教一生,桃李满天下,但他对1985年毕业的郭广昌记忆尤其深刻。三年当中,郭广昌基本上没有违规的地方,吴老师甚至都没机会找他谈话。每天的早锻炼,他都跟在老师后面跑,从不缺席,从没掉队,绝不偷懒。吴老师也知道他经常去图书室,大量吸取课堂外的知识,但这压根就不算错,不是所有“闲书”都应该被禁止的。而且郭广昌学习也很努力,每次考试都在进步,高二以后更是大幅度地进步,吴老师把这些都看在眼里、高兴在心里。
规则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达成共识的,如果只是少数人定的霸王条款,就要坚决抵制。当然,也要讲究战略战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想不到的办法。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沟通和谈判去解决,暴力只是一种最无奈的举动。当一个人需要通过暴力去解决问题的时候,那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公平机制出了问题,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更是一种人性的悲哀。
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有卓越的思考力,通过哲学思辨不断提升肉体之外的精神力量。信念指引行为,行为才得以控制,当行为失控,毫无疑问就是信念崩塌了。每当听到人们口中“守规则的都是老实人”这样的论调时,郭广昌就感到一种无名的悲凉,现在许多人处于无信念状态,而且守规则反而成了一种备受歧视的行为,这让他无法理解。
郭广昌“控制自己”的第三层含义是积极向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一颗勇于进取的心,勇气在更多时候是自己给予的,是一个心理暗示的过程。
在东阳中学的日子,郭广昌就时刻处于这样的状态。是人就会感到疲倦,不知疲倦是一个非常形而上学的概念,这就跟是人就有七情六欲一样。当感到疲倦、受到诱惑的时候,控制自己往往会决定事情的走向。
主见:不写“废话连篇”的总结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郭广昌秉性温和,与人为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从高中时代开始,郭广昌就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世界观,这得益于他阅读的海量课外书籍,从这个角度看来,郭广昌是一个个性十足的学生。
第28节:少年意气:在东阳中学的日子(11)
提起郭广昌的个性,吴老师犹豫了一下,这位看着郭广昌一步步走完高中三年的班主任老师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个叱咤风云的好好学生。说他个性张扬吧,他还挺温文尔雅的;说他平淡无奇吧,他却常有惊人之举。总之,在郭广昌身上既有“温良恭俭让”的传统士人品格,又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新青年意气。
郭广昌最让吴老师头疼的一件事发生在高二下学期。那时候,郭广昌的学习成绩已经在班里排到了前五,也许是成绩的飙升让郭广昌信心倍增,以前沉默不语的他在这段时间显得非常活跃,在类似于班会这样的群言场合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仅是简单的陈述,而是意气昂扬的呐喊,他的观点很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批判精神。
当时班上经常搞活动,吴老师会让学生写个活动总结或感想什么的。其他学生的总结都交上来了,唯独郭广昌没有。吴老师就把他叫到办公室谈话,这也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几次谈话之一。被问到为什么不写总结的时候,郭广昌直言不讳,他说:“没必要总结,也没什么可总结的,与其说大话套话,还不如缄口不言。”
吴老师没想到平时沉默寡言的郭广昌竟会如此直白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且看他的样子,一点都不觉得胆怯,反而显得志满意得。吴老师这下非但没有生气,却感到很高兴,这个不爱说话的学生原来是有想法的,不是个书呆子。
这天,吴老师和郭广昌谈了很久,关于人生,关于未来,关于社会。吴老师发现眼前这个清瘦男生的眼界远远超出了同龄人,甚至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比自己这个当老师的都要深刻。吴老师感到很惊奇,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郭广昌怎么会有这么多一针见血的观点呢?他就问他,平时都看什么书。郭广昌这时候倒有点不好意思了,可能是觉得看“闲书”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吴老师看出了他的疑惑,就笑了笑说:“老师不是在批评你,你的想法让老师觉得很欣慰,也很好奇。”
“老师对我的想法很好奇?”郭广昌有点不可思议,在他看来,这些想法应该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的,有什么可好奇的?吴老师坚定而充满信任的眼神打消了郭广昌的疑虑,他把自己最近一直在看的书一股脑地说了出来:《存在与时间》、《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林中路》、《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众神的黄昏》、《释梦》等。
他提到的每本书都是经典的哲学著作,吴老师一下子明白了,他拍了拍郭广昌的肩膀,对他说:“读了这么多哲学著作,难怪你的眼界这么开阔,更难得的是你的学习成绩也在不断进步,这些老师都看在眼里,希望你能继续保持这种好习惯,老师相信你会成功的。”
和吴老师的这次畅谈,在郭广昌平淡无奇的高中生活里激起了一圈圈涟漪。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和鼓励,年轻的郭广昌非常兴奋,在学习中更是动力十足,最终在高考中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复旦大学,专业正是哲学。
第29节:复旦求学:在“知本”的田野上(1)
第三章
复旦求学:在“知本”的田野上
第一节初来乍到:哲学系的理科生
资本可以创造财富,而“知本”可以开拓未来。
在全球经济发展到一个新平台的今天,科技和人类自身的思想力量被提到了同一个水平线上,二者分别从器物和理想两个层面影响着人类的走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想比器物更重要,因为人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得到承认,关注人自身的运动正在进行。当我们为改变世界付出沉重代价之后,人类不得不为此设法补救。对外在世界的补救只是治标,探寻人的内在世界方可治本。
郭广昌选择了探寻自我的内心,从哲学入手改变自己,然后尝试着改变他人。复旦给予他最多的不仅是完整的学术历程,更是一片“知本”的广阔田野。
决断:开启学问之门
关于学哲学,他说:“哲学训练了思维,让你看问题角度比较多。”学哲学的人有三种,一种是进不去;一种是进去了出不来,迷失在完美主义里;还有一种是进得去也出得来,这是最高明的。他谦虚地说自己大概是属于进不去的那种。事实上,他却是第三种。
初中毕业时,郭广昌不顾母亲的反对,毅然放弃金华师范学校,转读东阳中学。临行前,他跟母亲立下军令状:“我凭自己的努力,一定要考上大学。”
复旦求学:在“知本”的田野上第三章?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昌运复星:三年后,念理科的郭广昌竟然报考了复旦大学的哲学系,没多少文化的父母可能不清楚儿子这次的决定,要不然他们又要着急了。吴老师当时也觉得郭广昌志愿填得不妥,这个学生本可去清华、上海交大读个工科或理科学位的。虽然郭广昌热爱哲学,但高考志愿非同小可,这涉及一个人一辈子的生活轨迹。但吴老师没叫他改,他相信郭广昌的眼力。
后来,郭广昌在写给吴老师的信中,说自己在大学里除了学哲学,还读了很多力学、数学的书,他说他不仅想读社会科学的研究生,还想攻读物理学的博士学位。自然科学与哲学本来就是同一宗派。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哲学和科技可谓今时今日之道与器。哲学囊括了所有学科的上层建筑,而科技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天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然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着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第30节:复旦求学:在“知本”的田野上(2)
吴老师为学生的远大抱负和志向感动了。他不知道,郭广昌有太多的理由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他要出人头地,选择哲学是他通往理想的第一步。在上大学之前,郭广昌只是隐约感受到哲学著作给自己带来的冲击与警醒,进入复旦哲学系之后,哲学的系统理论和历史渊源更令他振奋。原来,哲学和自己的距离是如此之近,甚至就流淌在浑身的血液中。如果说,之前郭广昌接触到的都是西方经典哲学,那么,在复旦哲学系的四年里,他开始全面地阅读中国哲学,去体悟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
在中国,“哲”的概念起源很早。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中国哲学起源于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这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了。
哲学的“海量内存”令郭广昌痴迷不已,他的胸怀开始像哲学一样变得无所不容。
哲学家的梦想还在继续,但郭广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因为,世界上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的哲学家才能名垂青史,他们的理论通常非常具有说服力并且横扫历史改变了人类对于世界的看法。
他能成为这样的哲学家吗?郭广昌心里没谱,孔子、孟子、尼采、康德、黑格尔等这些伟大的名字曾经改写了人类的认知,他郭广昌能不能像他们一样呢?谁也不知道。
但高中的理科背景让郭广昌在哲学系显得如鱼得水。从西方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高中老师不同意理科学生报考哲学系正是犯了将科学与哲学割裂的错误。
哲学是通往所有学问的前路,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现世”用途。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事实上,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者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做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
如此看来,学习哲学将使人变得崇高。想到这一点,郭广昌感到由衷的自豪。
这就是哲学的本质效能,精通哲学的人是站在高岗上俯瞰所有学科的,并随着高度的攀升,眼界也越来越远大。郭广昌选择了哲学,就是选择了通往所有学科之路。他注定要成为一个博学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学无所长的人”。
磨刀:明辨慎思笃行
“一个人或者本来就是或者永远不是哲学家。”郭广昌认为,哲学的意义不在于它的晦涩艰深,而在于它的包罗万象。任何学科,如果深入考究,都有自己的哲学体系。哲学不是唯一,哲学是所有。
第31节:复旦求学:在“知本”的田野上(3)
也就是这时候,郭广昌突然意识到自己或许永远都不会成为哲学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哲学家是天生的,博学却是后天的。
希腊人早就知道智慧和知识是不同的两种东西,尽管有时候容易被混淆。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曾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否则它就已经使赫西阿德、毕达哥拉斯、克塞诺分尼和赫卡太智慧了。”知识总是特定有效的,而既然人类的心灵并不是一大堆零碎的知识,那么就一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把各种知识、情感和经验编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心灵,那就是智慧了。
郭广昌热爱哲学,但没有把哲学当做唯一。高中时代的郭广昌就意识到“偏科”带来的片面性,这也是理科背景的他在课外喜欢阅读文科著作的一个原因。知识的全面性让他受益匪浅,正是全面性造就了这个“复星企业哲学家”。
在大学期间,专业为哲学的郭广昌还学习物理和经济学。他延续了泡图书馆的良好习惯,复旦的图书馆里每天都能看到郭广昌的影子,每个门类科室都有他的借阅记录。翻看一下记录,内容涉及各个学科,甚至包括《冶金原理》这样的生涩专业著作。回忆起在复旦的生活,郭广昌说图书馆预兆了复星集团后来的产业构成。这种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无可否认,对各门各类的涉猎明确了后来复星的几大主攻方向。
一直声称自己“学无所长”的郭广昌,哲学就是他的特长。只是哲学全面的学科属性令他更像一个学者而不是专家。
哲学讨论所有的重要问题和观念,而不是在生产关于那些问题和观念的知识。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逻辑学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