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巴菲特立即说: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支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
巴菲特对“有效市场”理论存有异议,也很少有推崇市场的一些理论,他选股的唯一标准就是优质。一个优秀企业的股票,没有理由不去投资。面对众多不确定因素,他对何时发生问题不作预测。所以面对复杂纷纭的投资市场,他能够从容面对,稳操胜券。他甚至说:“我一直认为,从事经济预测工作的人,唯一的价值就是使得算命先生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巴菲特在经过深入研究并决定买入那些有前景的股票时,并不在意当时股价的多少,他总是在很长时间里不断地一路买入,并长期持有。他讨厌朝三暮四的行为,强烈反对短线投资,认为这种投机行动是于己于股票企业都不利的。他曾经说:“短线投资等于就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赌博。如果你运用大量的资金进行短期投资,有可能血本无归。”
对于投资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投机者,巴菲特常常表示自己的不解。他甚至形象地比喻:“你不会每年都更换房子、孩子和老婆。为什么要卖出公司(股票)呢?” 。 想看书来
1。朝三暮四不是一个好方法(2)
可以看出,巴菲特就是靠自己不朝三暮四的投资态度,不断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认认真真地把每一次投资做好,是他一贯的思想。他在《华盛顿邮报》的投资上,表现出的无限关注和深入,一直以来令人折服。也使“邮报”为有这样的合伙人深感自豪。
巴菲特是在1973年春夏之际,购入价值1060万美元的华盛顿邮报公司股票。此时,他关注这支股票已经很多年了。他一直寻找进入媒体的机会来实现自己多年来希望投资媒体的梦想。此项投资使伯克希尔成为凯瑟琳女士家族之外,华盛顿邮报最大的股东。此番举动令周围的人大感惊讶。
《华盛顿邮报》总裁凯瑟琳曾经说,巴菲特内心极富同情心,而精明投资人只是他的另一面。他与报纸很有缘分,那种渊源甚至起源于他的少年时代。
本来,在1972年到1973年,《华盛顿邮报》受“水门事件”的影响而处在最艰难的时候,除了有关政府部门的打击之外,还因为自身上市的操作失误,引起股票大幅下跌。凯瑟琳回忆说,那是她一生中难以忘怀的艰难日子,邮报的发展进入低谷,投资者失去对她们的信心。最后她不得不亲自到华尔街的金融会议上去直接推销公司的股票。巴菲特此时决定大举投资。并在几个月内,分二十次购入邮报的股票。他后来说,在生命中,有些事情发生的速度会很快。他对《华盛顿邮报》的投资,一是因为他怀有感情。二是他相信媒体能够做终生的伙伴。巴菲特为此在伯克希尔公司内部做了很多工作,使投资活动顺利进行。
凯瑟琳在她获得普立兹奖的个人历史一书中写: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在1973年买下本公司10%的B级股票。他后来告诉我,起先他不太愿意公开这件事,但是后来觉得这未尝不是件好事。他对公司的关注已经很久,而且他一旦投入就不会三心二意。事实证明,他是那么负责和专心。
巴菲特这笔投资,变成他最好的投资之一,他在一般人还没有开始注意媒体股的前景之时,就捷足先登进行这项投资,把握了正确的方向。巴菲特一生对媒体的偏好,就像是对金钱的追求,这股热情在购入华盛顿邮报股票时达到顶点。巴菲特一直对媒体事业保持着浓厚兴趣,和很多知名的记者结为挚友。他本身也具有记者般的直觉,在寻找被低估的公司时,也融合了敏锐的生意嗅觉和记者深入调查的技巧。试想,如果巴菲特投身新闻界,也一定会成为一名杰出的新闻记者。
1973年至1974年间股市崩盘,这波震荡刚开始时,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从刚发行时的每股美元,后来下降到4美元。当时,邮报还有星辰报的竞争压力,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处境之中。巴菲特对这种情况大为震惊。在与邮报的管理者沟通之后,伯克希尔公司买下了1060万美元的邮报股票,占该公司B级股的12%,相当于该公司所有股票的10%,每股4美元意味该公司整体价值估计为8000万美元。
在1973年,华盛顿邮报公司旗下的机构包括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时代-前锋公司、四家电视台和一家造纸厂,后者为该公司提供了大部分的新闻用纸。但是,公司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相关企业之间不能够团结合作,内部矛盾重重。更为严重的是人心浮散,丧失了企业的凝聚力。 txt小说上传分享
1。朝三暮四不是一个好方法(3)
巴菲特购入邮报股票之后的两年,该股一直处于下跌的趋势,巴菲特的投资从1973年的1000万美元,贬为1974年底的800万美元。在1976年之前,邮报的股票一直无法超越巴菲特购入时的价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清晰地看到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之后,并没有收到效益,甚至出现严重亏损的状态。巴菲特也说过,如果从赢利的角度,我早已经去选择另外的投资方向。
《华盛顿邮报》的许多管理人都认为,巴菲特的确是有深厚的媒体情节,否则,他早已经撤离了。在他最初投资《华盛顿邮报》的几年,根本没有高额利润。但那并没有影响他拥有着高昂的投资信心。他这种永恒坚定的投资信念,彰显着一个投资家的非凡意志和高超水平。
很多人回忆,巴菲特作为一个不请自来的投资人,最初被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许多人认为是一种威胁。没有人相信他是真正的投资而不是投机。
巴菲特投资邮报公司后,写了一封信给凯瑟琳。当时凯瑟琳也对这位不甚了解但却拥有邮报大股份的人,抱着猜疑的心态,加上身边的很多人一直提醒她要对巴菲特的行为保持警惕。她常常为此着急,想不出一个好的办法。巴菲特在信中向她表白,说他绝对无意对该公司造成威胁,他也充分了解,以她持有的该公司A级股票,她掌握了该公司的管理权。巴菲特只是反复谈到自己对邮报的感情。
凯瑟琳在她的个人自传中表示,她和巴菲特直到1973年才再度碰面,地点是洛杉矶时代杂志的办公室,这是在巴菲特投资邮报之后的事情。但是,与他见过面后凯瑟琳便放心了,她感觉到了巴菲特的真诚和不凡的远见。为此,她邀请巴菲特到华盛顿共进晚餐,顺便参观一下邮报公司。之后,他们又几次见面并且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巴菲特很快成为她企业的导师,直至成为华盛顿邮报董事会一员。多年后,凯瑟琳还无比深情地说:“他对公司的事从不插手干涉,是个值得尊敬的人。”
巴菲特于1974年被任命为邮报公司的董事,也恰如其分地担任该公司金融委员会的主席。上任后不久,巴菲特就做出了一项令人侧目的举动。他向董事会建议,分批回购邮报公司的股票。在当时,企业界回购自家公司股份的做法可谓绝无仅有,在媒体界更为少见。他的建议很快导致强烈地反对。
凯瑟琳回想,她当时认为,如果花钱买进自己公司的股票,公司一定无法成长,但是,巴菲特仔细的用数字向她解释,无论就长期或短期来看,回购股票对公司的所有好处。他一再强调,和公司的实际价值比起来,我们的股价可以说是非常低,他循序渐进地阐述他的理念,经过计算,如果我们买回公司1%的股票,每个人就会增加收获,拥有更多的股份。
凯瑟琳表示,自从巴菲特开始投资邮报开始。他对公司的关注从未间断。尤其是在公司出现内乱的时候,巴菲特夫妇就住在公司对面的饭店里,密切配合她的工作,直到事态完全平息他们才离去。不仅如此,每次在邮报出现困难之时,他都是最可信赖的朋友,密切关注和维护公司的利益。
到1986年,伯克希尔答应出资51700万美元购买美国广播电视公司。巴菲特应邀担任董事。根据联邦通讯委员会的法律规定,禁止个人同时在邮报和广播电视公司任职,他才短暂离开邮报公司董事会。
后来,巴菲特还是再次当选为邮报公司的董事,重返邮报董事会。巴菲特和凯瑟琳也一直保持挚友的情谊,从未间断。他作为邮报的第二大股东,给予凯瑟琳最大的信念和勇气,让凯瑟琳在邮报的领导岗位上发挥个人最大的潜力,带领邮报人再次走上一条辉煌之路。
伯克希尔于1973年就拥有邮报公司10%的股份,现在已成长为17%。多年来,随着邮报公司不断回购自家公司的股份,巴菲特所持有股份也随之持续增加。在邮报的股票大幅增长的时候,巴菲特专门写信给凯瑟琳,赞扬她的卓绝表现给投资的人们带来福利。
无疑,巴菲特最终也成为最大的赢家。他之后这样评价,如果当时投资《时代镜报》、《纽约时报》、骑士债券,都会有不错的收益,但是,这些赢利都是无法和《华盛顿邮报》相比的。邮报已经给他带来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之中。
巴菲特在投资《华盛顿邮报》之后,一直与这个公司共享衰荣。这种长久的投资习惯,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我说过,我的财富得益于我不是一个三心二意朝三暮四的人。要说我的成功,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这个理论给我带来巨额的利润。”巴菲特最后对身边的麦克和餐桌上的人们说。
2。期待股票明天早晨就上涨,是愚蠢的(1)
巴菲特究竟靠什么手段把复杂的市场投资变得如此简洁、有效呢?一位叫肯?门罗的公司股东,将伯克希尔公司的工作简化为一个书面公式,那就是:“赚取利润,收购一家伟大的企业。重复,永不停息。”
午餐上,麦克对巴菲特说:“先生,一般来讲,投资者既然购买了股票,都是希望它马上升值的。这一点不会有错吧?”
巴菲特微笑了一下,很快他又沉思了片刻,对麦克说:“我要提醒你,投资市场也像企业的变化一样,是有其特点和规律的。不要今天购买了股票期待它明天早晨就上涨,这是一种愚蠢的思维。”
巴菲特认为,股票的涨跌与发行股票的公司休戚相关。只要把握了企业的发展命脉,就能够冷静看待股票在市场中的浮动变化,做到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巴菲特曾经于1986年花47000美元,在媒体上刊登了一则购买企业的广告。他主动招徕那些有前景的大企业,表达自己与它们真诚合作的愿望。他在广告中说:我们热切地盼望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负责人和我们取得联系,早日达成合作意愿。但请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大型企业(税前赢利最少为5000万美元);
2、在股票上有良好的收益,同时没有或几乎没有债务;
3、显示始终如一的赢利能力(我们不考虑间歇性兴衰的变化);
4、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我们不负责提供管理);
5、企业性质简单(如果涉及过多的技术,我们难以理解)。
对于符合上述条件,且报价合理的企业,巴菲特会毫不犹豫地买进。从这个广告上可以看到,巴菲特的投资意图非常明显,从中也不难让人看出怎样的企业才可能有真正的投资价值。巴菲特不是寻找投机的商机,而是一个实事求是实施投资的行为。他不是等待一个高价位,来给自己的付出立即带来回报。相反,他是盼望一个企业的长远价值的恒定性。只有那样具有生命力和成长耐力的企业多了,经济市场才可能是繁荣的。
巴菲特在投资上看得深远,注定他目光的宽阔和深邃。他始终明白一点,当更多的企业面临问题的时候,也就是股票出现问题的时候。只有整个经济市场中无数个企业细胞健康有序发展,那种生机勃勃的力量,就是股市昌盛的折射镜。
在投资市场上的心态,是一个投资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巴菲特在投资中去培养投资对象的市场价值,而不是那种遇到赚钱兴奋、赔钱就倒霉的纯粹投资观。从另一个角度说,巴菲特甚至不会相信那种“一夜醒来,股票飞涨”的现实。
巴菲特投资喜斯糖果公司的例子,尤为明显。
喜斯糖果成立于1921年,最早的创始人是一位叫玛丽·喜的老太太。她在加州一家小小的糖果铺,用一条围裙、几个锅子创业。经过长期的实践,她的糖果做得非常好吃,受到顾客的热烈欢迎。每当经济萧条的时候,她就把巧克力的价格从每磅80美分降为50美分。并且还以不同的广告词招揽顾客。
1920年之后,老太太的店铺转给了一名叫喜斯的人。喜斯开始在糖果经营上正式创业。之后成立了喜斯糖果公司。当时全国只有几家喜斯糖果店,而且都在加州洛杉矶。喜斯最初用小机车送货,之后业务量大了,就在车身旁边加挂车厢为许多顾客送货,而今天的送货方式和过去大不相同,而是超长的大货车和大型的运输飞机!
2。期待股票明天早晨就上涨,是愚蠢的(2)
喜斯糖果最先在加州打响品牌。直至发展到在洛杉矶和旧金山拥有两大中央厨房。其店铺随着名声的增大而逐渐扩展,后来开始制造巧克力和其他甜点。公司的所有产品由自己的店铺直接出售或者批发。出售的各式糖果花样繁多,那些令人垂涎的甜点都是喜斯很早就开始生产的,如核桃串、花生串、牛奶块、焦糖片和牛奶樱桃……
当然,糖果业有明显的季节性,天冷时生意较好,天热时生意较差。在节假日生意好,平时要差。尤其是在圣诞节与新年,其热卖达到沸腾状态,三分之二的巧克力都是在感恩节与新年前夕卖出。糖果几乎成为大的节日必不可少的礼品。
喜斯为顾客提供包装服务是非常理想的圣诞礼物,到后来,喜斯糖果走上高端市场,成为一些名企甚至政府机构的馈赠礼品。不少国会议员,多年来都固定以喜斯糖果礼盒馈赠亲友。而那些孩子们,如果没有喜斯相伴,可以说就是有遗憾的童年。慢慢地,喜斯成为了糖果业的一个知名品牌。
伯克希尔公司拥有喜斯糖果已经三十多年了。伯克希尔在1972年,通过所属的蓝筹邮票公司,以2500万美元收购喜斯糖果。当初,巴菲特收购喜斯糖果的时候,喜斯正面临极大困难,在经济危机中前途未卜。然而这时,美国的经济因为遭受重创,工业萧条,不少企业由于无法支撑下去而倒闭。喜斯此时经营状况日渐衰落,利润直线下滑,整个公司的账面价值仅仅800万美元。喜斯公司笼罩在危机四伏的硝烟中。这时候,已经有很多比喜斯实力更大的企业宣布破产,喜斯也正在做这些准备。
所有人都相信,包括喜斯内部的管理人,都已经知道喜斯陷入绝境之中难以自拔,股票大跌的局面已经是无法扭转的。因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大局是无法扭转的,喜斯的前途一片迷茫。
喜斯明天的股票会上涨吗?不能。巴菲特知道这个。可是他就在这个时候选择了喜斯来投资。他的意思是,喜斯现在的股票是上涨不了,但是,以后它会上涨。要获得最大利益,不是在它上涨的时候去投资,而是要在它现在衰落的时候投资,才能够得到无法预估的回报。
巴菲特于1993年在哥伦比亚商学院演讲,谈到对喜斯的购买意图时表示:我们了解这家糖果店在顾客心目中的地位,也清楚定价的弹性,我认为每磅糖果的价格可以再调高二十美分,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像收购很多公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