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海外鏖兵-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章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2)
汤姆逊拥有的彩电专利,全部集中在传统显像管技术上,对于先进的平板电视(LCD)并不存在优势。然而欧洲市场上很快刮起了平板旋风,尚未完成整合的TCL…汤姆逊,反应迟缓。直到2005年中期,TCL的平板电视才开始大规模进入市场,主要竞争对手降价造成TCL的显像管电视大量积压。当年,TCL阿尔卡特手机业务拖累亏损高达亿港元,TCL欧洲彩电业务亏损亿港元,仅2005年一年的亏损就超过了2002年、2003年、2004年这3年的利润之和。
  2006年,李东生选择不放弃欧洲市场,不放弃社会责任的中间方案——协商重组,终止了除OEM业务外的所有电视机的销售和营销活动。调整后的TCL,仍然继续着自己的跨国之梦。2006年,TCL亏损亿元,较上年下降503%,欧洲区对整体亏损的贡献达到亿元。2006年,TCL彩电、手机、空调三种产品的海外销量均已超过国内市场,海外销售贡献率达57%。TCL手机业务实现全球赢利,是并购阿尔卡特移动通信业务以来第一次实现年度赢利。2006年,TCL实现彩电销售2 216万台,同比下降,销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及中国市场销量下降。2007年TCL集团的四大业务销售收入继续下滑,海外市场销售比例已经占到公司总销售额40%以上,TCL需要在浴血重生的过程中重振雄风。
  二、 雏鹰折翅
  TCL也是在国内消费市场占有率很高的时候启动了国际化战略。从2002年起,连续3年收购了4家国外企业,其速度和胃口令世人惊讶。当五星红旗在汤姆逊欧洲总部升起的时候,TCL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彩电企业和跨国企业,令TCL人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和自豪。
  李东生说过,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效果要三五年后回头看。现在来看TCL的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并购行动:德国Schneider,是一家几度被拍卖、被欧洲消费者认为是不具有技术含量的老牌企业,而原本是想借该品牌在欧洲推广自己的高端电视接收机的TCL,其产品和载体存在定位上的不一致;在与Thomson彩电业务的整合中,TCL只能无偿使用汤姆逊的专利和品牌两年,并未获取高端彩电的生产技术,而完整的销售渠道也是在重新谈判后才拿到手;整体买来的阿尔卡特手机部门,也只是让TCL拥有了2G和专利,最具爆炸性成长机会的3G专利却没有获得。TCL的一系列“传球”都未真正到位。
  尽管如此,TCL的高层管理者仍然不愧为具有雄才大略的企业家,至少向世界勇敢地喊出了“我能”。他们坚信凭借在制造规模上的优势反向整合国外优秀企业的品牌和技术资源,能够赚取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利润。
  但问题就出在能否拥有好的资源并成功地整合?
  TCL合并Thomson彩电业务后,合资公司TTE一直亏损。根据在越南18个月扭亏的经验提出的一年半后赢利的目标无法兑现。曾将这块业务脱手给Thomson的韦尔奇绝望地声称,他无法“用任何办法让这个业务再赚钱”,这块资源很难符合“好的资源”这个条件,与汤姆逊的合资成了TCL国际化战略进程的教科书、一次学习的机会,在其中吸收的挫折经验和教训能否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国际化经营能力呢?
  TCL是开拓国际市场的勇者,屡败屡战。1998年进军越南,2000年进入印度,坚持用自己的品牌,覆盖了从东南亚到非洲、中东、大洋洲、拉美等新兴市场。“越早走出去,成功机会越大”的认识和在国内的成功,激发了TCL在发达的欧美市场上跑马圈地的雄心。但是,跨国并购消耗了TCL过多的宝贵资源,同时导致了TCL在国内业绩的滑坡,市场份额迅速被对手蚕食。 。。

第二章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3)
作为一种交易形式,并购本身并不困难。尽管如此,TCL仍然在并购条款上出现了诸多纰漏。而更难的是并购后的整合,特别是在被并购对象本身就经营状况不佳时,及时“止血”尤其重要。TCL没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聘请外脑的必要,两年连续并购两个跨国企业的整合任务,对于国际并购的老手都相当困难,何况是对TCL这样初出茅庐的新手。李东生对此解释为“正好遇上了机会”,实际上更像TCL被一种偶然机会牵着鼻子走。要扎硬营、打死仗、百折不挠树立高端品牌的形象、迅速提升国际知名度,是TCL式的宣言。如果一个涉及20亿美元的全球整合,能够在两三年完成得比较好,这就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巨大成功,对于一个“自己的经理人连英语都没练好就冲上国际化的前线”的本土企业来说,无异于创造了奇迹。
  战略上的机会主义只适用于小公司。并购战术不能代替战略思考,目标应该是通过并购以加强竞争力。TCL秉承技术跟随战略及低成本战略,使得TCL在国内市场及低端国外市场无往而不胜。然而,他们在欧洲的努力却功亏一篑。那些曾经引以为例的低成本、规模战甚至质量控制等企业经营模式已经从关键成功要素蜕化成了基本生存要素。一个大公司缺乏整体战略发起对欧美市场的攻坚战,即使成功了,也可能不会带来整体收益提升,失败的风险却异常高。TCL大可不必仓促上阵。在成熟市场中,机会是每天每时都在产生的,市场需要积极进取也需要从容不迫。
  TCL轻视了国际化进程的艰难,这一步不是迈得太早,而是迈得太大了,并且没有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在操作层面上,缺乏对企业文化和市场差距的充分理解,试图通过简单的成本控制产生“协同效应”,以及在管理控制上的失误,通过国际化这面镜子和标尺放大、凸现出来。
  TCL集团2007年报披露,在连续两年亏损之后,2007年实现净利润亿元,一举甩掉了ST的帽子,验证了李东生2007年初的预言:“从理论上说2007年TCL有可能继续亏损,但是,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股民和媒体为此大声叫好。TCL似乎浴血重生了。
  TCL曾经是中国企业的骄傲,在短时间内,大步地走向国际舞台,先后并购了德国施耐德、法国阿尔卡特和汤姆逊公司,让五星红旗在欧洲大陆高高飘扬。然而也正是在李东生的领导下,2005年TCL集团的欧洲区多媒体业务亏损高达亿元,不得不壮士断臂,退出欧洲,令人扼腕叹息。
  三、 鹰已重生了吗
  按照国际上并购成功率的统计数据,80%的并购案例在整合过程中会失败。TCL这只骁勇而鲁莽的雄鹰的失败亦无足奇。“大出血”发生在2005年,2006年仍然没能实现“止血”。实际上,从刚公布的年报数据上看,多媒体业务仍然亏损。TCL体质仍相当虚弱。
  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健康增长,首先是看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的增长率。2007年TCL集团的四大业务销售收入都出现了下滑,其中多媒体同比下降,通讯同比下降,家电和部品业务也分别下降了7%和2%。伴随而来的是集团营业收入从2005年480亿元、2006年450亿元到现在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四大业务群的毛利率仅有小幅增加。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4)
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称为“房地产与投资”的板块居然获得亿元的收入,增长幅度更高达1 400%。物流与服务业务板块中消费电子产品分销收入达到亿元,同比增长了。这种收入结构让人误以为TCL转型了,而实际上,所谓房地产和投资,不过是TCL出售自身资产获得的现金而已。出售生产用地获得亿元,TCL电脑转让股权获得780多万元,TCL通过投资牛市的股票获利7 300多万元,买卖股票超过60支。
  尽管如此,TCL仍然还是一家以电子产品为主业的公司。我们可以从其产品结构变化上看到,四大主营中的多媒体业务大幅收缩,其他三项比例只有微小上升,只有消费品分销有大幅度增长。“4+2”的结构表现出主营业务萎缩、辅助业务偏大的不平衡、非稳定形态。作为TCL发家的多媒体产业,还未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而作为较有希望的后起之秀的通讯业务,赢利能力相当低。
  TCL只是侥幸逃过了被迫退市这一劫,靠的是资产变现和投资等边边角角的非经营性收益。从合并报表上看,不算政府补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竟高达亿元,投资收益亿元,对营业利润贡献高达亿元,加上营业外净收入亿元。如果没有这6亿元,利润将会是负数。如果不砸锅卖铁、正巧碰上牛市,以及政府帮衬,等待TCL的也许是一场噩梦。
  四、 旭日东升靠什么
  TCL仍然给公众留下了希望。年报中发布了一系列在多媒体和通信产品上的设计创新成果,而且TCL多媒体中国市场占有率依然位居国内第一,当初战略失误的LCD电视销量增长迅速。而一直困扰TCL多媒体的欧洲业务的销售效率得到提升,已连续6个月实现经营性赢利。同时,TCL多媒体在越南、菲律宾等新兴市场的市场份额和毛利率都有上升。
  2008年TCL必须恢复主营业务的活力,这仍然是相当困难的任务。TCL已经在节流方面下足了工夫,继续提升的空间很小。尽管将中小尺寸液晶电视模组和大尺寸高清晰液晶电视模组项目转移到惠州可以获得省市两级政府亿元无息贷款和补贴,在首期2009年投产前,无法指望其为TCL多媒体的彻底扭亏作出贡献。
  在开源方面,显然不能靠投机股票,仍然有部分资产可供出售,但大幅度出售资产可能会伤及自身。四大业务群组的毛利率已经相当高了,再提高的空间不大。通过股权转让,TCL已经基本退出了电脑行业,部分业务也形同鸡肋,且核心竞争力大受影响。家电业务在国内一直处于过度竞争状态。TCL只能集中优势资源,集中在少数有潜力的视听和移动通讯重点产品上做精做强,大幅提高销售额,在保持平均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增强高端产品及国际市场的开发力度,用中低端有价格竞争力的传统产品继续扩大国内市场份额,或许有一线生机。
  点评:
  在完成跨国并购之后,TCL一下子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身份转变,然而始终无法找到让企业迅速赢利的方法。李东生也意识到国际化并购并不像先前想得那么简单。但李东生的主观意识压制了他应具备的客观准备,TCL凭着经验,勇敢地、跌跌撞撞地在国际化道路上摸索着。
  不应该从TCL目前的窘迫挫伤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信心,通过并购走向国际化是一种机会。如何走出一条独特的跨国企业发展之路,需要一系列的反思。TCL是通过跳进去亲身体验了与国际玩家的差距,TCL管理团队积累了教训; 如被非商业的激情所影响、资金和人才准备不足、对国际市场不了解、因低估并购的难度而导致整合推进速度过慢等,都值得国内企业吸取。通过收购进入美国市场的宏碁也曾为国际化尝试付出不下百亿的学费,对于国内企业的国际化,我们还有很多观念需要改变,很多教训需要经历。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土狼”基因与战术剖解(1)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中国大陆才开始引进国外程控交换机。20年后,尽管和通讯行业的国际巨头如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爱立信、北电等还无法相比,但中国“土狼”的发展速度已远远超过了“洋狼”们的业务增长率,国际通讯市场不再敢忽视这些来自中国本土的“狼”,“土狼”正在以超常速度吞食着国际市场份额。
  一、 从两匹中国“土狼”说起
  代表中国通讯制造业最强大阵容的“华为技术”和“中兴通讯”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两家在国际电信市场上表现出众的中国高技术企业。中国企业成本制造低廉,为国际市场供应了大量的普通产品。也有一些技术型企业,如TCL、康佳、海尔等公司在海外建立了据点,利用传统的比较优势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像华为和中兴这样在高技术领域能与国际电信巨头同场竞技的国内企业是很少见的。
  伴随着“华为海外市场进行曲”中嘹亮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去欧洲,去美洲,奋战在欧洲”歌声,华为于1988年从一套民房以2万元起步,到2004年多项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排前三名,2005年预计达成全球销售额近700亿元,海外销售额约50亿美金,成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排头兵。2008年华为的全球合同销售额预计将达到230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44%。(华为更详细的情况见后面的案例)
  另一家以风险平衡见长的通信制造企业中兴通讯也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1985年,中兴通讯成立,其原始积累主要依靠来料加工,组装电话机、电子琴、冷暖风机等产品。当时的通信行业几乎被AT&T、爱立信、摩托罗拉、西门子等一些国外企业所垄断,处于“七国八制”的市场格局。1986年,中兴成立第一个研发小组,研制中兴的第一个技术产品ZX…60模拟空分用户小交换机,启动了自主研发的征程。1987年7月通过技术鉴定并取得入网许可证,这是中兴拥有的第一个自己开发的产品。1990年,中兴又成功开发了第一台数字交换机ZX500。1990年,国内电话通信行业全被国外厂商占据,只有农话市场尚属空白。中兴也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依靠农话市场迅速崛起:1991年,中兴销售额达到6 000万元,到1993年底,ZXJ2000交换机的全年装机量占全国农话年新增容量(包括进口机型)的18%,居国产同类产品首位。
  1996年,中兴正式确定了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拓展的战略转变。然而,早在1995年,中兴就已经开始了其海外探索之旅,把在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推而广之,用在了海外,选取了国际厂商垄断程度相对弱一些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突破口。这一年,中兴通讯的产品开始陆续小规模地出口到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1996年,中兴通讯进入亚洲市场,目前亚洲已成为其最大的国际市场。1998年,中兴通讯开始大规模地承包海外电信工程并将多元化的通信产品销到南亚、非洲多个国家,实现了“点”到“面”的突破。同年,中兴通讯先后中标孟加拉、巴基斯坦交换总承包项目。其中,巴基斯坦交换总承包项目金额为9 700万美元,是当时中国通信制造企业在海外获得的最大一个通信“交钥匙”工程项目,令世界瞩目。从1999年起,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兴通讯已经能够收获几千万、上亿美元的订单。

第三章 “土狼”基因与战术剖解(2)
2002—2004年间,中兴通讯在国际市场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全方位地迅速推进。其在亚非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不断得到巩固,甚至成了一些国家的主流设备厂商。2003年,中兴通讯国际销售实现合同销售额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超过一倍以上,其中公司G*产品连续在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俄罗斯等国家取得大额定单。CDMA产品也在印度、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取得良好战绩。中兴通讯在印度、俄罗斯等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的市场的稳步发展,为其突破欧美高端市场奠定了基础。2004年12月,中兴通讯努力已久的“资本国际化”终于修成正果,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香港成功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2004年实现合同销售额340亿元,海外销售额亿美金,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