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揭秘高盛-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言:高盛的政府,高盛的美国(1)
2008年,一场危机席卷美国乃至全球:从房贷业蔓延到整个金融业,从金融业蔓延到实业界,从美国蔓延到全世界。
美国股市跌回到了十多年前的水平:道·琼斯指数从14164点跌到6700点。
华尔街的墓地上又添许多新坟:曾经显赫无比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中,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公司、美联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一个个倒下了;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集团在一只脚踏进坟墓时,被美国政府拉了回来。
然而,高盛公司仍然健康地活在华尔街上,活在全球每一个角落里,笑看“朋辈成新鬼”。
在美国联邦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决策与执行中,高盛的人员无处不在,而领导美国应对这场危机的那位前高盛CEO则成了华尔街的国王,被称为“亨利国王”。
美国人有理由担心,“民有”、“民治”、“民享”的美国正在成为“高盛所治”、“高盛所享”的美国。高盛,这个有着139年历史的公司,历尽危机没有倒下,反而愈加强大;在风云变幻中,曾经令它望尘莫及的华尔街豪门一个又一个地消失了,而它的血脉日益兴盛;无论白宫如何变换“大王旗”,总少不了它作为左膀右臂;当它开口说话,你可以不信,但不能不听。
高盛是怎么造就出历史上最成功的金融公司的?
一、不死的高盛
在华尔街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摩根士丹利、第一波士顿、库恩罗布公司、狄龙雷德公司、所罗门兄弟、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德崇证券这些声名显赫的投资银行。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投资银行 “主力承销商” 成员中还没有高盛。
到20世纪末,库恩罗布公司、狄龙雷德公司这些华尔街上曾经的巨大身影消失了,让活着的高盛不能不生出“访旧半为鬼” 的感叹。
在高盛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中,外部的危机加上自己的错误,它曾几度几乎落得与朋辈同样的命运。然而,高盛每次都大难不死,反而愈加强大。
二、接管美国
1863年,林肯总统留下了“民有”、“民治”、“民享”政府的名言。
2008年7月1日,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与政治评论家戴维·布鲁克斯在《纽约时报》评论中说:“在过去的数年中,高盛已经接管了大部分美国联邦政府。在未来的数年中,他们可能接管整个美国。”
7月1日以来,金融危机天赐良机,高盛加快了接管的步伐。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被高盛的人控制,在“财富全球500强”中高居第35位、“《富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中高居第18位、全球有着万雇员的美国国际集团也落入了高盛之手。
在2009年上台的奥巴马政府中,美国将看到高盛前CEO、前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留下的浓重身影。
在美国,媒体已经开始叫“高盛政府” ,而不是“高盛集团公司” 了。
三、高盛说话,全美国都在听
高盛说话,你可以不信,但你不能不听。
是高盛出身的前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的话让雷曼兄弟破产,也是他的话让贝尔斯登、美国国际集团死里逃生。所以,美国《新闻周刊》2008年9月29日在封面上称其为“亨利国王”。
在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中央银行中,掌握着美元发行权的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联储)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而高盛则是美联储的最大股东之一。
前言:高盛的政府,高盛的美国(2)
在全球能源市场中,高盛的角色与影响力无处不在。
是高盛杜撰出“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概念,于是全球的资金蜂涌进入巴西、中国等所谓“金砖四国”以及越南等所谓“新钻11国” 。随即,巴西股市Bovespa指数从2002年9月的9000点暴涨到2008年5月的73000点,中国上证综合指数从2005年1月的1300点暴涨到了2007年10月的6200点,越南指数从120点大涨至1200多点。在高盛不再那么起劲地高谈阔论“金砖四国”、“新钻11国”的美好未来之后,巴西股指跌到了2008年12月的37000点,中国上证综合指跌到了1800点,越南股指跌到了400点。
四、天下精英,争入高盛
据报道,1990年,耶鲁大学超过一半的应届毕业生向高盛投了求职简历。
高盛凭什么吸引美国精英们?凭的就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美国失业人口近500万的2008年,高盛的薪酬总额110亿美元,平均每位高盛员工可以获得34万美元。
亨利·保尔森说,高盛是一个很难进去、进去了很难升迁也很难待下去的地方。
能够进入高盛并且成功地在高盛待了下来的就成了华尔街精英中的精英。
五、由来已久、无所不至的影响
高盛对美国的影响不是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是由来已久。这场金融危机不过是让无数一直在影响美国的高盛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而已,让本已左右着华尔街、左右着美国的高盛更增强了它掌控美国的势力而已。
高盛对美国的影响也不止于美国财政部,有着高盛血统的人遍布美国金融业,他们影响着美国公众视听,而当今金融专业学生要学的一些最重要金融模型也是高盛人的研究成果。
高盛的影响也绝不限于美国境内。
六、布局中国
一些中国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是在高盛、摩根士丹利等的帮助下进行的;一些中国国有企业的出售也是在他们帮助下完成的,而售价也是高盛确定的。
高盛以亿美元注资中国工商银行,一年之后获得40亿美元的净利润;以约亿美元投资中国西部矿业,一年之后变成了大约10亿美元。面对中国国内证券公司的艳羡眼神,高盛也许在心里说:“不是我们水平高,而是有些人太无能。”
亨利·保尔森与高盛前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说,“人民币汇率至少被低估20%” , “人民币更加快速地升值是中国最佳利益所在”,“人民币升值12%,可以解决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于是,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人民币汇率改革,让人民币升值;又在2007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人民币升值做出如下理论说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各国的实践均表明,本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
从中航油到到东航、国航,再到深南电,中国企业一次次落入了高盛的能源陷阱。
*曾说,将来中国要出问题的话,肯定出在农业上。于是,高盛在中国养猪,收购了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公司。
从金融到农业,中国的各行各业都留下了高盛的印记。
七、总结高盛
高盛不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公司——它的139年历史甚至比不上已经破产的雷曼兄弟的158年;
高盛也不是美国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高盛在全球的雇员才3万人,不到花旗集团全球雇员总数的十分之一; 摩根士丹利的雇员总数也比高盛多了50%;
高盛没有显赫的背景——它的创始人出身卑微、它的后继领导们也大多不过中产阶级出身而已;
高盛也并不是从不犯错——它的错误曾让它声誉扫地、濒临破产。那么,
那么,高盛凭什么能延续其不衰的血脉?
高盛凭什么将美国财政部变成了自己的一道“旋转门”?
高盛凭什么将美国政府变成了“高盛的政府”?
高盛凭什么它说话,全美国都得听?
高盛凭什么能够影响中国的改革?
。 想看书来
第一节 从初创到声誉扫地
一、初创
1869年,犹太移民马库斯·戈德门在纽约曼哈顿南部创建马库斯·戈德门公司(Marcus Goldman & Co。),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公司只有一个办公人员与一个兼职簿记。每天早上,马库斯从附近的珠宝商手中收购商业票据,然后卖给附近的银行,从中获得微薄的利润。1882年,戈德门·马库斯邀请小女婿山姆·萨克斯(Samuel Sachs)加入公司。1885年,高盛采用现在的名称: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 Co。)。
马库斯退休后,他的儿子亨利掌管公司。凭着高盛的声誉,亨利有能力赢得客户,而亨利的好友雷曼兄弟公司创始人之子菲利普·雷曼有的是钱,于是,亨利与菲利普很快联手,共同包销股票的发行,所得利润对半分成。
在20世纪初的近30年中,高盛与雷曼兄弟的成功合作让它们占据了IPO市场的绝大部分。然而,20世纪20年代末,两家公司关系恶化,因为高盛觉得自己带来了客户,理应得到更高的声誉与超过50%的利润。 1936年,两家公司公开决裂;此后,虽然表面上相互尊重,但两家公司之间的敌对关系一直持续到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
二、1929年声名扫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股市不断攀升。
1928年12月,在合伙人之一的威迪尔·卡钦斯主持下,高盛成立投资信托公司,并命名为“高盛交易公司”。在投资者眼中,“高盛交易公司” 是由享有盛誉的“高盛公司”发起、运营的,而且高盛公司还是高盛交易公司的公开持股者。因此,他们认为,将资金交给高盛交易公司是安全可靠的,高盛交易公司发行的股票受到狂热的追捧。已故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斯雷思在关于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溃的著作《1929年大崩盘》(The Great Crash 1929)第三章的标题就是“我们信任高盛”。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突然崩溃。高盛交易公司的股票价格从326美元一股狂跌到美元一股。
作为20世纪最大的投资失败案例之一,高盛交易公司的失败对高盛是灾难性的打击。首先,它使高盛声誉扫地——在随后的五年中,高盛没有能够作为主承销商获得一起证券包销业务。高盛直到1935年才停止亏损。
高盛交易公司的失败导致高盛名声扫地,加上大萧条的到来,高盛在1929年已处于破产的边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节 抢占交易先机
一、重建高盛的声誉
1930年,高盛选择沃尔特·萨克斯与悉尼·温伯格一起领导处于破产边缘的公司。悉尼·温伯格1907年来到高盛,作为杂务员助手,他的工作包括给高盛合伙人擦皮鞋,领取每周3美元的工资。在加入高盛二十年后,于1927年成为高盛合伙人。悉尼·温伯格不仅重建了高盛的声誉,并带领高盛走出大萧条的阴影。
1956年,悉尼·温伯格实现一项伟业——完成了福特公司亿美元的IPO,从而使高盛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
1947年1月,悉尼·温伯格认识了亨利·福特二世,从而成为福特这个当时美国最大的公司继承人的顾问。在随后的很多年中,温伯格一直为福特二世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却从未提到服务费用问题,高盛的员工甚至不知道他们之间的这种合作关系。温伯格的这种无私奉献、客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获得了亨利·福特二世的信任。1956年1月,亨利·福特二世接受他的建议,发行价值7亿美元的股票。这是当时为止规模最大的股票发行,而主承销商就是高盛。上市当天,温伯格的照片上了《纽约时报》头版。此后多年,福特只使用高盛的服务,成为高盛最重要的客户。
其间,高盛最重大的成就之一是开始风险套利,并对之进行创新。1933年进入高盛的格斯·利维逐渐成为华尔街最成功的风险套利者之一。其后,他将风险套利应用到公司并购之中,进行并购套利。在日后成为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长的另一高盛金融天才罗伯特·鲁宾的帮助下,格斯·利维在套利市场上为高盛确立了无可匹敌的优势地位。
约翰·加尔布斯雷思在《1929年大崩盘》第八章 “后果(二)” 中说:“我们在这里应该纪录另一个幸运的结局。高盛公司挽回了因其子公司违法而被败坏的名声,恢复了从前诚信、保守的习惯,并且因经营证券业务一丝不苟而闻名。”
在1929年以后的惨淡岁月中,如果不是悉尼·温伯格的坚韧不拔,曾经声名狼藉的高盛可能早已进入1929年危机中破产公司名单之列;如果不是格斯·利维等人敢于创新,高盛也无法在80年代以后与对手竞争中处处占得先机。
二、转向交易
1969年,悉尼·温伯格去世。在为高盛创造利润方面仅次于的格斯·利维自然成为高盛高级合伙人职位的唯一继承人。他们的继任再次向高盛雇员表明,无论是谁,只要能够为公司带来客户与利润,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地位。这就是高盛一贯的特色。
选择格斯·利维继任是一个非同寻常而关键性的决策。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决策。
那时,高盛的竞争对手的高级合伙人都是银行专业人员,而利维却是交易员。在温伯格时代,高盛内部就开始了两个发展方向之间的竞争:温伯格领导的投资银行方向与利维领导的证券交易方向。以证券交易成名的格斯·利维的继任促进了高盛在证券交易业的发展,从而让高盛在80年代开始的证券交易业务浪潮中抢得了先机。
利维对高盛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于他让高盛重新确立的对待风险的态度,他主张利用合伙人的资本进行有节制的冒险,以让高盛获得更多的利润。他将交易风险带到了高盛,让高盛对此后各种风险业务有了心理上的准备。他为高盛立下了 “长远上的贪婪” 这一格言——只要长远上能够赢利,短期内的交易损失不用担心。
1970年,拥有70亿美元资产的美国宾州中央铁路公司破产,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破产案件,再次给高盛造成了声誉上的损害。
破产导致宾州中央铁路公司的商业票据无法归还本金与利息,而它们绝大部分是由高盛承销发行的。更为严重的是,人们发现——美国联邦法院、美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SEC)也认定——高盛知道宾州中央铁路公司财务状况正在恶化、走向破产,却仍然在为它承销证券。
第三节 进入一流投资银行
一、高盛“经营原则”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继续靠公司领导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等非规范方式可能难以传承客户至上、团队协作等高盛文化。于是,高盛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制订了14条“高盛经营原则” ,高盛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这些原则 。
“高盛经营原则” 第一条,“客户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的经验表明,如果我们能够让客户满意,成功就能随之而来。”
第二条,“我们的资产就是我们的员工、资本与声誉。如果这三者任何一个受到损害,声誉是最难以恢复的;我们要致力于完全遵循规范我们的法律、规定与道德准则的字面含义与精神。我们的持续成功取决于对这一标准的坚定不移地遵循。”
第十四条,“正直与诚实是我们事业的核心。希望我们的员工在自己从事的一切活动——不仅是为公司工作,而且私人生活——中,维持高度的道德标准。”
二、1974年的反恶意收购
1974年,老对手摩根士丹利为高盛提供了一个让它受益无穷的发展机遇,而高盛则成功地抓住了这一机会。
1974年以前,美国公司与投资银行家的行规是:如果一家公司要收购另一家公司,它应该尽可能吸引或者说服对方同意,绝不应该主动而且公开强行收购,即所有并购都必须是善意的。但是,19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