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货币战争 批判-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称为“红盾”。
当时欧洲的王公贵族有一项雅好:收藏古钱币。所以说,如果能在古钱币市场做大,那收获的可不仅仅是财富。梅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热忱,费尽心力,编写了《古钱币手册》,内里详加解说,又分寄给各地的王公贵族,广泛撒网,以冀得到垂青。只要某个有权有势的贵族通过这本书看上了梅耶,他就能大发其达了。
终于,梅耶的努力得到了黑森公爵的响应。黑森是大富大贵的人物,身家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其生意是出租军队替别人打仗。黑森最大的客户是英国,因为当时英国的北美殖民地爆发了独立战争,英国急需军队弹药。梅耶半卖半送,向黑森出售了他持有的大量珍贵古徽章、古钱币,并极力帮助黑森搜集古钱币,发掘和创造各种机会帮黑森赚钱。
梅耶花在黑森身上的巨额工本没有白费,他取得了黑森的信任和友谊。后来,黑森为了躲避拿破仑的打击,离开法兰克福、亡命丹麦时,留下了300万英镑交给他保管,这笔钱是英国使用黑森部队的租金。这笔巨款,令梅耶一举成为当时欧洲首位国际银行家。再后来,梅耶将那300万英镑连本带息交还给了黑森。这给当时已经崭露头角的红盾家族做了一次效果奇佳的企业品牌价值证明:我们信誉至上,钱放在我们这里,安全和回报两不误。
梅耶的投资手法可圈可点。他一旦有了接近某个对其有巨大潜在价值的大人物,就会不惜代价、无微不至地为其提供服务、创造价值。当与对方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深厚感情和关系后,再用这种感情和关系择机“套现”,到那时候,潜在价值就变成了现实价值,回报比一般的生意高多了。
不仅如此,梅耶还充分认识到了信息的价值。他花费心力,逐渐建立起了一个横跨全欧、家族专用的信息传递网络,具备了在许多重要事件上比别人早知道一些信息的能力。随着红盾家族生意做大,结识的权贵越来越多,重要的信息源也越来越多,因此,这个信息传递网络,既迅速又可靠。据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很多时候宁愿用梅耶家的信使来投递她的信件。
梅耶膝下有五子,依次为:阿姆希洛(Amschel Mayer Rothschild)、所罗门(Salomon Mayer Rothschild)、纳坦(Nathan Mayer Rothschild)、卡曼(Calmann Mayer Rothschild)和詹姆斯(James Mayer Rothschild)。有道是“虎父无犬子”,红盾家族没有一个是孬种。
最有才干的是三子纳坦,他于1804年只身来到伦敦闯世界,先是做纺织品生意。当时欧洲大陆拿破仑势头正猛、麾下大军所向披靡。德意志的许多贵族待不下去了,纷纷流亡英国,其中有法兰克福的威廉伯爵。为了使自己的财产保值增值,威廉委托纳坦购买了大量英国债券。纳坦以敏锐的眼光,发现这个生意大有赚头,趁势自己也做起了债券、股票,相当于券商和投行的业务。纳坦的付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迅速积累了财富,成为伦敦金融界的大亨。后来,他又抓住机会利用自己的财富向英国政府“输诚”,与许多军政要人走得很近。
纳坦在英国的成功,启发了父亲梅耶。红盾家族开始了在欧洲各地建立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的分支行,形成了“一花开五枝”之势:
梅耶和长子阿姆希洛坐镇法兰克福分行;二子所罗门掌控维也纳分行;三子纳坦领导伦敦分行;四子卡曼分管那不勒斯分行;幼子詹姆斯主理巴黎分行。这样,一个庞大的金融商业帝国初具雏形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罗斯柴尔德发迹的神话
《货币战争》大肆渲染说,罗斯柴尔德借滑铁卢之战而发财。网上已经有许多文字指责《货币战争》抄袭。《货币战争》是否抄袭可以存疑,关键是它不加批判地搬来了西方流行文化中的一些传说,即罗斯柴尔德派人亲临现场观战,得到英军胜利的消息后通过特快把消息传回伦敦,比指挥英军的威灵顿勋爵的信使快了一天。当罗斯柴尔德得到确切的情报后,就在股市大抛政府的债券。一直把他视为有最牢靠权威的消息来源的投资人,由此产生了英军失败的错觉,立即陷入恐慌,导致债券大跌。等债券价值跌到惨不忍睹的地步时,他突然出手大规模购入。当这些债券低价到手时,威灵顿勋爵的信使也带回拿破仑覆灭的捷报,引起债券大涨。罗斯柴尔德就是靠这样的阴谋而一夜暴富。这绝对是非常不严肃地在戏说历史!
哈佛大学历史系和商学院的两栖教授尼尔?弗格森是目前西方身价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三十几岁就赢得了自己的国际声誉。《时代》周刊在2004年(也就是他40岁那年)把他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人”之一,主要根据就是他的通俗历史写作。他在学术起家阶段,对几个具体题目都进行过扎实的研究,在学术界普遍受到称赞。他在1998年和1999年出版了《罗斯柴尔德家族》(The House of Rothschild)两卷,被称为是他最后一次从原始档案出发的原创性研究,也是他唯一在史学界广受赞誉并多次获奖的著作。众所周知,罗斯柴尔德是《货币战争》一书的主角,也是《金钱的崛起:世界金融史》其中一章的主要部分。作为罗斯柴尔德研究的权威,弗格森对相关金融史的叙述举重若轻、简要精当。弗格森指出,罗斯柴尔德靠操纵情报和股市而大发战争财的传说,一直神乎其神,但缺乏实际根据。特别是纳粹为了反犹,把这样的故事添枝加叶,把罗斯柴尔德塑造为一位利欲熏心的阴谋家。
《货币战争》则更进一步,称罗斯柴尔德利用其种种阴谋诡计和关系操纵着全球金融市场,甚至包括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事实上,罗斯柴尔德确实围绕着滑铁卢之战进行了一系列金融运作。
因为拿破仑战争的消耗,英国在1793—1815年间的国债增加了3倍,达到745亿英镑,是其年度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倍多。在伦敦的国债市场上,100英镑面值的国债,交易价格从96英镑一度跌到50英镑以下,在滑铁卢的前夜还不足60英镑。一旦战败,投资人将更加怀疑英国政府是否还有本钱偿还这么巨大的债务,其国债价格当然更是不堪设想。
纳坦?罗斯柴尔德在1799年才到达英格兰,并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高度工业化的英格兰北部购买纺织品运回德国销售。他到1811年才进入伦敦的金融市场。不过,作为后来者,他有着一般的金融家所没有的宝贵财富。他是一位国际商人,有丰富的经验和网络打破拿破仑的封锁,把英国的黄金偷运到欧洲大陆。另外,他和自古以来的犹太商人们一样,靠家族关系建立了广泛的国际银行网络。几个兄弟分别坐镇维也纳、巴黎、法兰克福、那不勒斯。
当时英军在威灵顿的指挥下转战欧陆,所有军需乃至支付给盟军的费用都需要用金银货币支付。因为战争胜负未决,传统的各种支票纸币早已失去信誉。是否能拿到金银,关系到英军及其盟友的给养和存亡。在这种危局之下,英国政府于1814年1月委托罗斯柴尔德操办金银货币的转运,预计的金额相当于60万英镑。到了5月,罗斯柴尔德给英国政府输送了价值将近120万英镑的金银,超出预计金额将近1倍,为英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007年6月17日,在距离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20多公里的滑铁卢战场旧址,人们在模拟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的情景。当天,来自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000多名志愿者模拟重现了192年前拿破仑在滑铁卢与反法联军交战的情景,吸引了数万观众观看。(新华社记者徐金泉摄)
1814年4月,被击败的拿破仑宣布退位而被流放到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但在1815年5月1日,他躲过监视逃回法国,立即获得旧将们的拥戴,准备重整旗鼓,复兴他的帝国。欧洲重新陷入恐慌。对此,罗斯柴尔德的第一反应就是大量购入金银,以满足英军及其盟友的不时之需。1815年他转手给英政府的金银价值将近980万英镑,远远超出了他一年前筹集的金额。这些生意的佣金一般在2%—6%之间,利润丰厚。他如此不惜血本买断金银,算计的仍是和拿破仑的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但是,在这个关键的问题上他失算了。1815年6月18日,反法联军与拿破仑在比利时的滑铁卢进行大决战。谁胜谁负,虽然没有人有能力预知,但如果有人能比别人早一步知道结果,他就赚个盆满钵满。如果反法联军赢了,英国国债的行情就会看涨,做多就行;反之,做空就行。结果滑铁卢一战,拿破仑被决定性地击败,罗斯柴尔德则守着一大堆随着和平的到来而迅速贬值的金银。他准备用这些硬通货所支付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正是在这种危机中,他决定用手中的金银投资于英国政府的债券。如果考虑到当时英国的国债已经达到了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倍,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道这是一场豪赌,而不是胜券在握的“操纵”。而他算计的是:战争的结束将使英国政府减少借贷,从而导致债券价值的上扬。1815年6月20日晚,英国媒体报道罗斯柴尔德大量购入国债,引起了债券价值的上涨。当牛市形成时,包括他兄弟在内的投资人都纷纷抛售已兑现到手的利润,他则坚持不断地买进。到了1817年下半年,债券价值上涨了40%,他才出手,获得的利润相当于今日的6亿英镑。在这两年的时间内,他当然不可能操纵情报。他的竞争对手说出了实情:“我们谁也没有罗斯柴尔德在金融操作时那样强硬的神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金融市场的起源
罗斯柴尔德成功依靠的不是阴谋,而是一个崭新的舞台,即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现代金融制度。在十五六世纪以来的欧洲大国竞争中,政府权力受到限制的国家大多崛起为大国,政府权力很少受到限制的国家,虽然一度称霸于世,却都不免于衰落的命运。这里最关键的因素在于金融市场的成立。
在近代社会之前,经济以农业为基础。而农业的生产力只能产生非常有限的盈余。政府(主要是王室)即使有绝对的权力对百姓进行盘剥,所能获得的财政收入也非常有限。但是,在列国竞争的时代,军事危机不断。每一次军事危机提出的财政要求,都远远超出了政府那些缺乏弹性的岁入所能承担的范围。这时唯一有钱支付这些突如其来的巨大开支的就是商人。于是,各王室为了打仗而不停地向商人借贷。作为贷款的条件,他们把自己在未来几年的主要岁入都抵押给这些商人。这些商人到时候扮演着包税商的角色,替这些王室收税,并把所得直接装进自己的腰包。有的商人则以贷款换得对一些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的垄断。比如,英格兰的羊毛和那不勒斯的粮食,就经常被抵押给佛罗伦萨的商人。
商人大笔向政府放贷,政府以来年的岁入逐渐偿还,这就给金融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有的政府,除了向大商人借贷外,索性自己发放债券,甚至强制富人们认购。持有这种债券的人,遇到急需用钱的时候,则以折扣价格将债券卖出换得现金。政府财政状况好时,不仅可以按时兑现债券的价值,还能支付利息。但当政府财政破产时,债券则如同废纸。比如,面值100块的债券,市场价格可能是80块,也可能不足10块,债券会随着政府的财政信誉而在市场上大幅度波动。这种债券在市场上频繁交易,实际上和股市交易已经差不多了。现在华尔街上市公司发放的股票虽然和债券不同,但从金融市场融资意义上,与债券大有相通之处。
这种金融市场,无不镶嵌在具体的政治框架之中。专制君主,如西班牙王室和法国王室,都依赖这样的借贷。但是,因为这样的君主权力不受限制,在财政危机时刻动辄废除自己所欠的债务,借钱不还。那些放贷的商人,在这种情况下则是“秀才碰上兵,有理说不清”,钱收不回来不说,有的甚至还被国王*、倾家荡产。所以,这样的国王财政信誉非常糟糕,借贷借不到不说,即使借到了,利息也非常高。相反,立宪君主,特别是共和体制的政府,权力受到种种约束,不能轻易赖账,财政信誉非常好。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背着巨额赤字仍然能以低息获得大笔贷款,最终在财政上把对手拖垮。从这种意义上说,财政金融决定着大国的兴衰。只是这种决定性的因素是长期的历史演进而形成的制度架构,而非个别人在这种架构中的投机。
这一金融市场形成的具体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国家,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率先发放政府债券,其商人也竞相对欧洲君主放贷,实际上是中世纪的华尔街。日后这种北意大利财政,随着商业扩张北上,影响了相当于当今比利时、荷兰地区的低地国家,导致了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金融中心的形成。到了16世纪末,这些地区不堪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和盘剥,揭竿而起,最终建立了独立的尼德兰共和国。这个共和国的主力,其实就是几大独立商业城市。在某种意义上说,尼德兰共和国的诞生无异于把意大利的城市国家转化为民族国家,同时保存了城市国家的商业和金融制度,标志着现代国家的诞生。现代的金融市场、股票市场,也都随之在这里崛起。北意大利财政由此转化为荷兰财政。1688年,来自尼德兰的威廉三世突袭英格兰而成为英王,荷兰财政也借这一“光荣革命”而传到英格兰,和当地的宪政体制融合,最后打造出伦敦这样的金融中心,也奠定了日后大英帝国的财政基础。
当罗斯柴尔德登上历史舞台时,这种宪政体制下的金融市场已经基本形成。英王室习惯于把国家的一些基本职能外包给商人,并从金融市场中大规模借贷。1756—1763年,英国靠着自己的借贷能力和商人的服务,打赢了“七年战争”。这场战争,实际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主要欧洲国家卷入,而且战场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此战之后,英国基本控制了主要的国际海域,大英帝国对世界的征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只有拿破仑的崛起威胁着英国的独霸。不过,在与拿破仑这场巨人之战中,同样是金融财政决定了两国的历史命运。罗斯柴尔德的成功,实际上是所谓“财政国家”的成功。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财政国家”与大国崛起
所谓“财政国家”的特点,是在应付危机时不是通过内外掠夺,而是通过在金融市场的借贷,同时为了日后不断的借贷以及减低借贷的成本(利率),尽力维持政府的良好财政信誉。从尼德兰共和国到英国的立宪君主,这种“财政国家”屡屡表现出应付危机的弹性。罗斯柴尔德比别的投资家更深刻地了悟此道,在关键时刻对英国政府的债券有足够的信心,这是他成功之所在。在滑铁卢之战后,罗斯柴尔德家族继续主宰了欧洲金融半个世纪左右,从债券的购买者变成了债券的发放者。在1815—1859年间,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伦敦为14个政府发放债券,面值将近4300万英镑。到1836年罗斯柴尔德本人去世时,他的个人收入相当于英国国民总收入的062%。难怪有人说,没有罗斯柴尔德点头,在欧洲谁也打不起仗。
罗斯柴尔德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欧洲国家建设的一个侧影。欧洲自中世纪以来,金融体制和贸易网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